在从事乡村经济振兴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发展什么样的经济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如此,才有可能使乡村经济向着正确的轨道振兴起来。
清明回老家,顺便去了家乡附近一个自然保护区内的村庄。一眼望去,田野里金黄一片。走近一看,才知道是村民要准备种菜了,先用除草剂把地里的草给喷了下,这金黄的一片是这些被除草剂杀死的草的尸体。进一步了解,对这个村庄的上千亩竹林,村民也是用同样的方法除草的。在这个村子的上游,一个快速养鸡场正在扩建中。
这是典型的在传统经济学思维下呈现出来的经济形态,属于不考虑代价的经济,是有数量但没有质量的经济。这种经济使我们从缺衣少食的时代走了出来,但同时也把我们带入了恐“毒”的时代。
现在,是到了进行调整的时候了。因为,如果再不进行调整,过去以牺牲环境和人心完成的积累,很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归零。那么,如何进行调整?调整的方向是什么?
自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到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实际上,中央已有了非常明确的调整方向,就是经济的生态化转型。而乡村经济振兴,则意味着乡村生态经济的振兴。这种经济形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衡量。
一是这种经济在与自然的关系上,是互利共生的。以农业为例,如果农民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不考虑环境的承载率,一味地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这种农业在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掠夺性的,是不符合生态经济的要求的。
二是这种经济是服务社会的,而不是损害社会。以我家乡的速成鸡养殖企业为例,他们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在闽西山区发展了大量的速成鸡养殖场,且不说这种养殖场对当地土地、空气、水源造成的巨大污染,这种通过饲料和抗生素长大、39天出栏的鸡,更是对社会的一种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是损害社会的。
三是这种经济是以人为本的。以人为本意味着这种经济尊重人的主体性,尊重劳动,资本的地位是从属的,而不是反过来,资本凌驾在劳动之上。
明确了乡村经济振兴应该振兴什么类型的经济后,笔者对振兴这类经济,也即生态经济,应该注意什么,也有一些个人浅见。
首先需要明白农业的生态化转型,其责任主体不仅是农民,还有政府。政府需要调整农业补贴的方向,从过去一味支持龙头企业的方向转到支持农业生态转型上来,由财政和社会来主要承担农民进行农业生态转型的成本。
其次需要下大决心对明显反生态的经济形态加以取缔,社会上下需要树立起“硬发展是没道理”的思维,对不符合生态要求的经济业态果断说“不”。
第三则需要树立起乡村经济振兴不能一蹴而就的观念,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片面求“快”的思维可能使乡村经济的振兴走向其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