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2018-07-09)3版:[理论文章]发展现代庄园经济振兴乡村特色产业

来源:乐鱼(中国)(新版)发布时间:2018-07-09作者:乐鱼(中国)副教授 范水生创建部门:乐鱼(中国)(新版)

这些年,常行走于乡村与农场、田园与山林之间,发现全省的山山水水在变与不变之间,无不遵循着“劳动创造价值,实干铸就梦想”的铁律。就我省而言,我认为,闽农和闽商对乡村发展是有智慧和探索欲的,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    

较为典型的,如中国茶都安溪的茶庄园模式,在茶产业转型发展和服务区域经济的过程中,已形成了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早在2004年,中闽魏氏茶业就通过了“要品质,更要健康”的核心经营理念,开始以优质铁观音生产为中心,规划、建设集铁观音的种植、生产、加工、科研、文化传播为一体的大型生态茶园,并向休闲、度假、康养功能延伸。其最终目标是把茶园建成为以茶叶生产为基础、具有多功能性的农业综合体。从发展历程来看,这是全国现代茶庄园经济模式的重要启蒙时期,是福建茶产业向生态化转型的一次有益探索。    

产业经济的发展常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消费需求的不断变化是其中的重要驱动力,如果生产端能够及时进行调整,面向需求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有利于消费端让潜力巨大的驱动力充分释放。多年来,茶产业发展迅猛,从全国范围看,只要气候适宜、山地资源充足,地方政府几乎都将茶产业作为重要的民生产业,加以扶持发展。新兴茶区和传统茶区并存发展,为了追求效益而盲目扩张,种植规模不断攀升,产能出现过剩,竞争日趋激烈。茶产业发展会不会过热?茶叶的质量安全如何保证?如何以问题为导向,既保障茶区民生经济,又能促进区域发展?加快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已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命题,茶庄园的开发理念由于响应了消费需求的变化,初步得到认可。    

2006年,又一家知名茶企——华祥苑,采用“林、路、水、保、景”的综合治理模式,集茶叶生产、茶文化体验、观光旅游于一体,率先在安溪龙涓乡建成国内首家茶庄园,大力践行“茶庄园品牌化”的思想,现代茶庄园经济开始在这时起步。到目前为止,华祥苑一共打造了安溪珠塔生态茶庄园、安溪石塔生态茶庄园、安溪水云波生态茶庄园、古田红茶生态茶庄园、河南信阳毛尖生态茶庄园、武夷山岩茶生态茶庄园等6座茶庄园,总面积近3万亩,成为现代茶庄园经济的推动者和引领者。    

2010年,现代茶庄园经济开始进入兴起和政府倡导推进发展的阶段,这缘于安溪铁观音与法国葡萄酒的一次“茶酒对话”。《福建日报》发布的“2009年福建茶行业九大新闻事件”,对于安溪学习借鉴法国葡萄酒庄园市场经营模式,作了如此评价:“这是安溪铁观音在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监管、品牌、文化等环节上迈出的一小步,但是对于福建茶产业来说是走向科学管理创新的一大步。”2010年6月,安溪县欧洲葡萄酒庄园生产经营模式与安溪铁观音茶欧洲市场学习考察团展开行动,穿越意大利、法国葡萄酒主要产区产业基地,集体学习借鉴了欧洲葡萄酒庄园建设经验,其后政府开始大力推进茶庄园建设,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各种机制带动茶农参与兴建茶庄园,一些大企业铁观音茶庄园建设初具规模。同时,安溪的探索还辐射到了全国,带动了贵州、四川、湖北、云南、浙江、湖南、山东等产茶省重要茶区的茶产业转型发展,茶庄园经济得到重视和培育。    

2016年,为了进一步促进现代茶庄园经济的良性发展,发挥其在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生态化转型中的作用,为助力茶乡农户生计和乡村产业兴旺树立典型,安溪县启动“十大金牌茶庄园”评选活动,围绕生态、景观、文化、创意、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和综合评价,同时,政府还出台了《安溪县现代茶叶庄园建设扶持补助办法》,使茶庄园建设进入了功能提升和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为以茶为特色产业的乡村振兴培育了新的牵引力。    

多年来,通过建设茶庄园,安溪县克服了一家一户生产经营“小、散、粗、杂”的弊端,提高了茶园生态管控比率,大幅提升质量安全和组织化水平,目前全县茶庄园管控茶叶面积达28万亩,占全县茶园的47%。通过山、水、茶、林、草、园的“六位一体”综合化治理和农业多功能性开发,安溪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80%茶山的庄园化。    

在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安溪的经验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通过发展现代庄园经济,有利于促进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特色农业走合作化、规模化、集约化、清洁化生产的路子,通过三产融合和组织创新,构建产地利益共同体,为产业兴旺提供机制保障和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构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实通路。    

(作者系乐鱼(中国)副教授,福建省茶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乐鱼(中国)休闲农业研究所所长,乐鱼(中国)安溪茶学院副院长,福建省第二届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乐鱼(中国)“多功能农业与区域发展团队”首席导师,福建省茶产业研究会副会长。)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