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018-07-30):朱朝枝教授:福建做强做优做大特色农业 需走“生态经济”之路

来源:乐鱼(中国)(新版)发布时间:2018-08-01作者:郑窈 兰志飞 钟巧花创建部门:乐鱼(中国)(新版)

编者按:当前,福建全省上下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苦干实干、久久为功,开启新时代乡村振兴新征程。

人民网福建频道特别策划“乡村振兴的福建实践”系列访谈,邀请相关领域领导干部、专家学者走进人民网演播室,畅谈福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

今天推出《乡村振兴的福建实践·现代农业》篇,访谈嘉宾为乐鱼(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朱朝枝教授,重点围绕福建如何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展开对话,敬请关注。

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人民网福建演播室“乡村振兴的福建实践”系列访谈现场,我是主持人郑窈,特色农业是福建农业的优势所在,也是福建农业的亮点所在,要切实加快特色现代农业的建设。那么在特色现代农业方面,福建要如何做强做优做大呢?今天我们邀请到了乐鱼(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朱朝枝教授做客我们的演播室。朱教授,您好!

朱朝枝: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

主持人:根据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今后福建做强做优做大特色农业产业,到2020年茶叶、蔬菜、水果、蓄禽、水产、林竹、花卉苗木七大产业全产业链的总产值要超过1.5万亿元。在您看来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农业产业需要如何谋篇布局?

朱朝枝:从顶层的谋划来讲,有几个重要方面。

第一,要转变发展观念。要从我们原来的数量型转变到质量型,转变到生态文明的建设道路上来。

第二,要明确发展思路。去年,福建省人民政府专门为七大特色产业出台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七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意见》,为我们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推动七大特色产业,谋划了很好的路子。《意见》提出“优化一产、深化二产、强化三产、融合一二三产”。“优化一产”就是要按优势区来布局。福建的七大特色产品,在优势产区里是相对集中的,就打造特色的优势产区。“深化二产”就是推进农产品加工发展。目前的农产更多是管“产中”这一块,“产后”这一块怎么办呢?实际上这块增值空间是非常大的,包括储藏、粗加工、精加工、配送,是一条龙的产业链。“强化三产”就是说农业的三产要强化。比如有“农业+旅游”、“农业+互联网”还有“农业特色小镇”等等,这些都要强化。“融合三产”就是要把农业整个一二三产融合起来,形成第六产业。

第三,要建设好发展的平台。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要谋划建好三大平台。第一个平台就是建设好产业园,在每个集中优势区的地方,建设一些比较高端或者是产业融合的产业园。第二个是创业园,吸引乡贤、大学生、各种村组织、农民组织到这里来创业。第三个是建田园综合体,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农业生产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最后,谋好发展的路子。要扣紧这个时代背景、中央要求和福建省的定位。三个路子要走好:第一,要走好绿色发展之路,现代特色农业绿色发展之路;第二,要做好品牌发展之路,品牌兴农,通过品牌来提高它的价值,来提高它的知名度和享誉度;第三,要走好质量兴农之路,特别在农产品比较过剩的情况下,我们要有能力来做好质量这一关。

主持人:在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您怎么看待农业特色小镇所扮演的角色?

朱朝枝:农业特色小镇扮演的是两个方面很重要的角色:第一,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在农业特色小镇,农业主题很明确,可以聚集各种要素融合发展。

第二,通过这样的平台,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它成为一个三产融合的有效途径。以水蜜桃为例,种植作为基础,水蜜桃的加工、创意、文化等可以整合,再在特色小镇里建一个博物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条,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最后形成六产业在特色小镇里发展。

主持人:现在我们强调福建要发挥生态优势,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那么您认为要如何实现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的有机结合?

朱朝枝:要推动福建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的有机结合,有几个方面需要思考。第一是观念的问题。原来的观念把生态跟经济分开看,叫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今天我们要转变观念把“生态经济”理解成一个词,意思就是用生态来创造经济,从顶层设计上要推动这两者的结合。

第二,要走循环农业、循环经济的道路,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多级利用。让农业生产成为一个无废弃物的生产过程,这一端的生产是下一端的原料,形成“种养结合”形式。

第三,农业的外来投入要减少。我们现在对于现代农业,经常关注农业的外源物质,就是农药、化肥、除草剂和动植物激素。这两年已经实现了中央提出的“零增长”这个目标,就是用量不能再增长。现在进入第二个时期,就是不断减少农药、化肥、除草剂和动植物激素的作用量,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最高的目标是要实现一些地方零使用,例如在水源地“零使用”的农产品就是非常优质的产品。

最后,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的有机结合,落到最基础的工作上,就是要保护我们农业资源的环境。

主持人:按照现在这个趋势,我们应该怎样去培育能够匹配现代农业的“三农”队伍?

朱朝枝:人是最根本的,乡村振兴战略中谈到,我们要培养“一懂两爱”人才,就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福建在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人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两个问题要关注。第一,我们要明确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哪些类型的人才?我认为有这么三种人才:第一种是农村的干部队伍人才;第二种是农村的科技人才;第三种是农村的管理和服务人才,这三类人才都不可缺少。现在是产业融合,是整个产业链的需要,不是原来的传统现代农业。如果是传统现代农业,那培养技术人才就够了,今天是要发展整个产业链,需要管理人才、服务人才、科技人才、还有包括领导人才。

当明确了需要什么人才以后,下面就是第二个问题:怎么来培养?可以采用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形式。引进就是吸引有用的人才回流,需要通过制定一些吸引人才的政策,使乡贤能回归。能有一部分乡贤回归的话,他会带着一种情怀来做农业。农业是要有情怀的,要用情怀来从事着农业生产。村民是内生力量,外力去支持一个村的发展就是外生力量,乡贤是外生力量和内生力量两者兼具的,是最好的一股力量。

主持人:为什么从事农业生产要有情怀?

朱朝枝:因为农业很艰苦,没有情怀做不了。中央提出要爱农业,是“爱”,要用“爱”来从事农业。我们拜访了很多农业企业家,在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几次要放弃了,但是由于有情怀在,就坚持下去、发展起来了。

回到刚才说的人才怎么培养的问题,我想除了吸引乡贤回归,还可以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吸引回乡大学生创业,这股力量是非常大的。另外,就是把村里的人才培养起来。继续做好农民大专班,对农民进行培训,实施“万名农民大学生”计划。再进行短期的培训班,比如农场主培训班、村干部管理培训班等多种形式,让农民、村民得到提高。用外生力量和内生力量,一起来解决农村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需求问题。

主持人:今天要特别感谢朱教授做客人民网福建演播室,让我们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有了详细的了解,谢谢您!

朱朝枝:谢谢大家!

主持人:各位网友,这期节目就到这里了,感谢大家的关注,再会!

视频链接:http://fj.people.com.cn/n2/2018/0730/c181466-31876341.html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