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乐鱼(中国)整合学校相关学科团队组建成立了海洋研究院,陈新华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引进海洋研究院担任院长。
陈新华与学生们
在进入乐鱼(中国)工作之前,陈新华对海洋科学研究领域的涉入由来已久。2001年,从中山大学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毕业的陈新华来到厦门,进入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担任研究员,海洋研究所的工作为他开启了海洋科研的大门。同样在2001年,陈新华和大黄鱼也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黄鱼
大黄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深受人们喜食的海水鱼类。大黄鱼网箱养殖是闽东浅海养殖的一项龙头产业,近年来迅猛发展,到2001年养殖高峰期,整个闽东在养的大黄鱼网箱超过30万箱。随着养殖趋向规模化和集约化,鱼病发生也呈逐年加重,给海水网箱养殖大黄鱼造成了巨大损失,成为制约大黄鱼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之一。
当时地处福建厦门的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联合福建省水产所组成课题组共同攻关,陈新华参与其中,证实了引起这种爆发性疾病的病原是一种虹彩病毒,命名为大黄鱼虹彩病毒。
人们一般会用化学药物为大黄鱼治疗,但长时间用药会导致病原产生耐药性。而且国外对水产品的监测很严格,带有抗生素的大黄鱼是不能出口的。
陈新华就想,如果能通过提高大黄鱼自身的免疫力来抵抗疾病岂不是更好?这样少用药既能保证食品安全,又对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良好的环境对大黄鱼的健康影响也很大,如何改变养殖环境,减少微生物感染,或者感染后不爆发?陈新华在开展大黄鱼免疫学研究的时候,国内几乎是空白的。
大黄鱼对养殖环境中溶解氧的要求较高,离开适当的水体极易死亡,这就给实验室活体实验造成了很大困难。为此,陈新华和他的同事们不得不经常到宁德的大黄鱼网箱养殖区进行现场实验。从厦门到宁德500公里,陈新华带领团队往来200余次,累积行程10万多公里,进行了不下300次的现场采样实验。十年里,陈新华就是这样带领他的团队克服了种种困难,对大黄鱼的免疫机制进行了深入实验与研究,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陈新华带领团队完成了大黄鱼全基因组精细图谱的绘制,揭示了新的调控网络在大黄鱼应答低氧胁迫中发挥的作用。
系统阐释了细菌感染和PolyI:C诱导的大黄鱼免疫反应过程与规律。
证明了大黄鱼IL-17A/F具有促进炎症反应的功能,发现了大黄鱼抗菌肽hepcidin基因与功能的多样性,揭示了一种鱼类抗细菌感染的新机制。
近年,陈新华及其团队又研发出6种重要海水鱼类病毒分子检测试剂盒,为鱼类病毒的预警及快速诊断提供了简便的技术方法。
除了大黄鱼的研究,深海资源利用也成为近年来陈新华的又一个研究方向。所谓深海资源的利用,就是依托中国大洋一号科考船的科学考察获得一些深海样品,从中筛选一些具有抗菌功能或能提高免疫力的微生物,分离鉴定这些微生物所产活性产物的成分,分析这些活性成分是怎么合成的。陈新华希望通过调节活性成分的合成途径,来提高活性产物的产量,这样对生产上的应用很有好处。
陈新华的这些研究成果,共发表论文13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8项。他在海水鱼类免疫学、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等方面所取得的优异成绩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2011年,陈新华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获得者。
陈新华认为,一个人能熟练地从事某个专业或某个领域的工作就应该算人才。如果想在这个方面做好,做到比别人更出色,就要进一步充实自己,进一步提高能往上走的能力和水平,这样才能达到更高的层次,才能对完成这份工作更加有利。他对学生的要求就是,不论以后从事什么工作,既然现在选择了做研究就一定要做好。一旦决定做某一件事就要做好,这是陈新华的基本准则。
2018年3月,陈新华入选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资助计划,这一荣誉又是对他从事海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肯定。陈新华说,海洋科研事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希望能将科研成果更多地应用到教学与实践中去,服务于海洋科学研究,真正造福于民。
视频链接:http://www.fjtv.net/folder6/folder60/folder62/folder571/2018-08-13/1654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