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晚报(2018-08-21)A4版:“90后”进深山 当起“兔子王”

来源:乐鱼(中国)(新版)发布时间:2018-08-24作者:陈木易 通讯员 林若野 创建部门:乐鱼(中国)(新版)

1990年出生的肖春龙从乐鱼(中国)毕业后开始养殖创业。如今,他每天在闽侯鸿尾乡南园村的一处山坳里,跟一群毛茸茸的小兔子打交道。

肖春龙是四川人,自小就爱好养殖,大学期间与兔子结缘,毕业后他选择在福州扎根,开始自己养殖创业的道路。三年多来,他成了当地村民口中的“兔爸爸”。  

如今,借着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利好政策的东风,肖春龙利用申请到的资金,参与研发了一套全自动化的养殖设备和笼具,将申请国家专利。

第一次开兔场创业因资金链断裂失败

从小受从事养殖业的父母的影响,肖春龙在高考填报志愿之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乐鱼(中国)的动物科学专业,在校期间,他初次尝到了养殖创业的滋味。  

大二那年,为了积累更多的经验,肖春龙加入了学校创业孵化基地的一个兔园创业项目,第一次当起了“兔爸爸”。在创业孵化基地里,他从一名“学徒”干到了总经理,不仅掌握了包括消毒、防疫、治疗在内的养殖技术,还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经验。  

2015年初,临近大学毕业的肖春龙开始带领团队在仓山区的一处果园内,尝试兔子的生态养殖。然而生态养殖并没有他想象中那么简单,他的兔场在勉强维持5个月之后,因资金链断裂而关闭。  

提及初次创业的失败,肖春龙至今感慨良多。2015年底,在同校师兄的介绍下,他来到鸿尾乡南园村,租赁了50亩橄榄园,建设养殖基地,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创业。

再次创业又遇困境政府部门伸出援手  

第二次创业初期,肖春龙想要及时回笼资金,走规模化养殖道路是他唯一的选择。为了提高兔子的产量,肖春龙尝试使用中草药养殖技术,提前对兔子进行病害预防,增强它们的抵抗力。  

“我在学校创业孵化平台的锻炼和第一次失败的创业经历,让我吸取了教训,联系相关专业人士也有了渠道,这让我在第二次创业的初期,走得相对轻松。”肖春龙说。  

然而,在兔场渐渐走上正轨之时,新的问题来了。老旧的养兔设备让肖春龙的兔子产量一直无法提升,他想改良技术、扩大产量,但缺乏资金。  

肖春龙在深山构筑“兔子养殖王国”的梦想,再一次濒临破灭。就在他一筹莫展之时,闽侯县劳动就业管理中心了解到他的情况,及时伸出了援手。  

闽侯县劳动就业管理中心主任程礼英告诉记者,目前该县具备一定场地规模和技术的兔子养殖场,仅肖春龙这一家。在全市鼓励创业创新的形势下,市政府针对大中专职技院校毕业生群体出台了优惠政策,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为此,在他们的推荐下,肖春龙于2017年参加了首届“根植榕树”福州市优秀创业项目资助评审,得了三等奖,获得了由福州市人社局提供的一笔5万元的创业奖励基金。此外,根据肖春龙的情况和条件,他们还帮助他认证、申请30万元的贴息贷款,三年内由国家补贴利息。  

程礼英表示,接下来,他们还将继续关注肖春龙养殖基地的运营进展,予以一定的扶持。比如,基地内若吸纳当地就业困难人员,他们会给予一定的社保补贴,等等。

创业资金有了保障设备升级产量提高

创业资金有了保障,肖春龙的干劲更足了,如今他还打算在研发领域大展拳脚。今年7月下旬,肖春龙用领取到的补贴,完成了对第一批传统兔笼的改造,改造后的兔笼相比传统的笼子有明显优势。  

“新型兔笼采用木材加热镀铁丝,使用寿命可达十余年,这一整套笼具都是我参与的乐鱼(中国)团队自主研发的,经过两年摸索,如今技术很稳定,可以实现全自动化操作。”肖春龙说,如今,他只要轻轻一按开关,自动化设备就会将食物传输到兔子们面前。兔子们只要伸出嘴巴就可以品尝美食,它们排出的粪便也会通过传输设备被自动带走,省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肖春龙告诉记者,现在基地一个月的兔子出栏量大概为2000只,一年可以超过2万只。待设备全部改良后,预计一个月可以产兔4500只,一年可以达到近6万只,销售额预计达到500万元。目前,他计划为这套通过实践研发的笼具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采访中,记者发现肖春龙的养殖场不仅养殖常见的肉兔,还养殖几种身价不菲的宠物兔,比如黑白相间的“猫猫兔”、蠢萌的垂耳兔等。肖春龙告诉记者,以往兔场主要养殖肉兔,以及一些特供给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的实验兔子,但现在宠物市场的需求量很大,例如“猫猫兔”,价格比一般的肉兔高5倍,而且外形很可爱,许多人喜欢。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