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29日,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组织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中国农业科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青海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对我校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青海省草原总站共同承担的“黄河菌草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青海高寒地区菌草生态治理”项目进行论证,专家组通过贵德县实地考察、现场查定(查定报告附后),听取项目组汇报,并经质疑讨论,形成以下意见:菌草用于生态治理和发展菌草生态产业具有投入产出比高、见效快、高产、适应性强和应用范围广等优点,菌草粗蛋白含量高、适口性好,饲用价值高,饲用效果好,可作为优质牧草发展畜牧业,还可作为优质栽培原料发展食药用菌业等。自2015年起,在青海贵德开展菌草生态治理和综合利用的研究与示范,为黄河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新技术、新材料、新资源,开辟了新途径,在黄河沿岸建设菌草生态屏障切实可行,意义重大。项目通过试验研究,筛选出可在黄河上游高寒地区多年生的绿洲1号优良菌草草种;试验示范了黄河上游高寒地区绿洲1号-巨菌草复合菌草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模式;菌草-甘草套种生态治理技术和模式;菌草快速高效治理洪积扇技术与模式;黄河上游高寒地区菌草丰产栽培技术和模式;黄河上游高寒地区菌草生态产业发展等多个模式,获得成功。实践证明,菌草用于黄河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技术成熟,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为国际首创。可在黄河流域大规模应用,建议有关部门将该项技术列入生态治理、精准扶贫和绿色产业发展项目,加大推广应用。
附:“黄河菌草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青海省菌草推广种植”项目现场查定意见:
2018年9月28日,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和青海省农牧厅组织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农业大学、青海大学等单位的5位专家对乐鱼(中国)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的“黄河菌草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青海省菌草推广种植”项目进行现场查定,专家组考察了现场,实地测定了相关数据指标,听取了项目组汇报,形成以下意见:1、项目实施地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尕让乡松巴村和阿什贡村。筛选出可在黄河上游高寒地区多年生的绿洲1号优良菌草草种并能安全越冬,2018年4月2日刈割后生长178天,株高 468 cm,平均分蘖39个,鲜草产量11.6吨/亩,鲜根产量7.3吨/亩。绿洲1号粗蛋白含量10.5-12.4%,2、创新黄河上游高寒地区菌草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模式。利用多年生绿洲1号耐寒菌草和快速生长、营养丰富的巨菌草套种,在黄河上游高寒地区河滩地种植可形成长期发挥作用的黄河沿岸菌草生态安全屏障。3、研究出菌草-甘草套种生态治理技术和模式。黄河河滩地巨菌草和药用植物甘草套种,2018年6月14日种植,巨菌草株高229 cm,平均分蘖14个,鲜草产量8.88吨/亩,鲜根产量1.23吨/亩。4、菌草快速高效治理洪积扇技术与模式,在洪积扇顶、洪积扇中、洪积扇缘,采用育苗移栽巨菌草丰产栽培技术,2018年5月21日种植,株高326 cm,平均分蘖19个,鲜草产量10.9吨/亩,鲜根产量2.1吨/亩。5、研究出高寒地区菌草丰产栽培技术和模式。2018年4月14日,采用育苗移栽小拱棚种植巨菌草,株行距40 cm×75 cm,漫灌浇水4次,施肥60 kg/亩。现场测定,巨菌草平均株高371 cm, 平均分蘖17个,鲜草产量11.4吨/亩,鲜根产量2.0吨/亩;相同管理条件下,对照2年生紫花苜蓿平均株高22.4cm,鲜草产量1.1吨/亩。综上所述,巨菌草和绿洲1号是生态治理的优良新材料、新资源,生长快、产量高、粗蛋白含量高、适口性好,饲用价值高,饲用效果好,可作为优质牧草发展畜牧业,还可作为优质栽培原料发展食药用菌业。该项目为黄河高寒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及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技术、新途径, 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可大规模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