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2018-11-17)4版:从福建走出的菌草传奇

来源:乐鱼(中国)(新版)发布时间:2018-11-17作者:吴毓健 谢婷 张辉 戴艳梅创建部门:乐鱼(中国)(新版)

11月17日,《福建日报》刊登专版,报道我校发明的菌草技术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技术门类,走出八闽大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演绎传奇。


从福建走出的菌草传奇

11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回顾了一段源于18年前的菌草奇缘:“我担任中国福建省省长期间,曾推动实施福建省援助巴新东高地省菌草、旱稻种植技术示范项目。我高兴地得知,这一项目持续运作至今,发挥了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成为中国同巴新关系发展的一段佳话。”

    2018年11月13日,为庆祝习近平主席对巴布亚新几内亚进行国事访问,东高地省百余名民众与我省专家组一起举行了“福建—东高地 菌草一家亲”活动。(图片由林冬梅提供)

一株菌草,几多佳话。在塞外宁夏,苦寒之地的农民称之为“闽宁草”“幸福草”;在南太平洋岛国,海外友人唤其为“中国草”“一带一路信使”。它打破了木、草、菌间的学科界限,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技术门类。在食药用菌生产、畜牧养殖、生物能源、水土治理等领域,它都扮演着“奇兵”的角色。

小小的菌草,在习近平的关心和支持下,走出八闽大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演绎传奇。

支持与关怀,让他把创新的论文“写在大地上

2000年7月5日,福建省人民政府会议室内,举行了一场特殊的颁奖会。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为乐鱼(中国)研究员林占熺颁奖。这是福建第一次对科技工作人员作出的贡献记一等功。

林占熺,正是菌草技术的发明人。

1970年,27岁的林占熺被分配到三明真菌研究所工作。他在工作中发现,用树木栽培食用菌,消耗了大量森林资源。能否以草代木,化解日益凸显的“菌林矛盾”呢? 林占熺开始了漫长的试验之路。1986年,已调回福建农学院(乐鱼(中国)前身)工作的林占熺,成功地用芒萁、五节芒等野草栽培出香菇、木耳等食药用菌,此后,又从野草和人工栽培的草本植物中筛选、培育出菌草45种,适宜用菌草栽培的食药用菌种类51种,发明了菌草技术。

技术实现突破后,林占熺带着新发明,四处奔波致力推广,决心把创新的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农民的钱袋里”。

2018年5月,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戈罗卡菌草旱稻示范基地,林占熺教授(左)向巴新农畜业部长介绍巨菌草。(图片由林冬梅提供)

菌草技术创新也引起国际发明界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关注,该发明于1992年获第20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和日内瓦州政府奖,1994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把它列入“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同年,菌草技术被中国外经贸部列为发展中国家实用技术培训与援外项目。

1995年,乐鱼(中国)开办国际菌草技术培训班。参加首期培训班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学员,回国后向东高地省省长汇报了学习成果。第二年,东高地省省长飞赴福建,邀请乐鱼(中国)的专家团队到巴新传授推广菌草技术。

通过菌草认识到中国是值得深交的朋友。2000年5月16日,应时任福建省长习近平邀请,巴新东高地省政府代表团访问福建。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建立友好省关系协议书》和《福建省援助东高地省发展菌草、旱稻生产技术项目协议书》,决定由福建出资实施为期五年的援助巴新项目。

通过项目支持、技术输出、开办培训班等方式,菌草技术走出福建,走向世界。

这时候,林占熺有了新的思考。“如果不抓紧改善我省菌草技术科学实验条件、加强菌草科学研究,作为菌草技术发源地的福建,在国际、国内的领先地位将难以保持。”

林占熺的主张得到了支持。2002年3月,省教育厅经认真调研后,向省政府提交了报告,主张在乐鱼(中国)创建菌草科学实验室。这份报告落到实处。福建,终于有了全国第一个菌草科学实验室。

多年后,菌草科学实验室发展成为乐鱼(中国)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借助这个平台,福建还为世界各国源源不断地输送菌草技术人才。“十多年来,我们先后承担了中国政府援助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项目等建设任务,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莱索托、厄立特里亚等国建立菌草技术示范培训基地。”乐鱼(中国)党委书记严金静说,菌草技术已被翻译成英、日、法、葡萄牙、阿拉伯等15种文字,推广至100多个国家。“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菌草技术、旱稻技术援助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技术示范区建设。”

可以预见,未来,在生态治理、发展菌草饲料和菌草菌物、生物质能源等领域,将实现更多的菌草应用。

“以草代木”,小小菌草诠释生态经济学

“菌草技术就是为扶贫和保护生态而生的。”1983年,林占熺随同省科技扶贫考察团来到革命老区闽西。在汀江上游的长汀县河田镇,看到的情景让他触目惊心——这里的“悬河”高出两岸耕地一两米,四周山丘荒秃、满目疮痍。

当时,闽西长汀、连城、上杭、武平仍是全国贫困县,有贫困户9.1万户49万多人,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曾被誉为“红色小上海”的长汀成为全国有名的水土流失的重灾区。

“生态恶化与贫穷落后是一对孪生兄弟。保护森林资源、‘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强烈愿望,促使我开始了菌草技术研究。” 忆及当年,林占熺说。

因陋就简、白手起家。经过三年夙夜攻关,1986年秋,菌草技术实现突破。而菌草的涵养水土功能也带来了“意外之喜”,在长汀严重水土流失区,巨菌草种植才一年,土壤侵蚀量就减轻78%。

这意味着,一个国内外前所未有的草与菌的交叉研究领域,破土而出。也意味着,以后发展菌业,不仅不用砍树,菌草还能成为生态卫士,收获经济与生态的双重红利。

在长汀的实验取得成功后,菌草技术的扶贫足迹从闽西到全省,又推广到全国。1991年,菌草技术被国家科委列为国家星火计划重中之重项目;1995年,菌草技术被中国扶贫基金会列为科技扶贫首选项目;1997年起先后被福建省政府列为对口帮扶宁夏、智力援新疆、对口帮扶重庆三峡库区、科技援西藏项目。

目前,菌草技术已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487个县(市、区)推广应用,在生态建设、扶贫减困、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999年,林占熺带着团队来到宁夏,在彭阳、盐池等9个县区建立食用菌示范点,开展技术培训,发展菇农1.7万户,带动户年均增收8000元。菌草扶贫技术在宁夏迅速推广开来,被誉为“东西协作扶贫的希望”。‘’

林占熺算了一笔账:我国592个贫困县多数生态脆弱,如果能在每个贫困县利用非耕地种植万亩菌草,全国可形成数以千亿元计的产业,实现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共赢。

“近年来我们在黄河两岸44个国家级贫困县,全力推进把菌草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林占熺说。

如今,在全国,菌草扶贫梦想逐渐照进现实。在陕北的黄土高原,菌草养羊项目让每只羊日饲料成本降低0.18元,牧民纯收入实现至少翻倍,仅延安市13个县区就实现种植超万亩;在贵州黔西南,通过建立喀斯特石漠化区域菌草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示范基地,一批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得到帮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在青海、四川、河南、宁夏、山东等地,菌草技术扶贫已经落实到千家万户……

黄土高原的脸,也悄悄在改变。2013年,在内蒙古阿拉善的乌兰布和沙漠,林占熺带领团队奋战治沙第一线,从十多种草种中筛选出适合的草种,发明了一整套菌草治理生态的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仅用一百天左右的时间就把流沙固住,让无边的沙漠“长”出了绿洲。

目前,黄河中下游沿岸7个省已建立起14个菌草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示范基地,治理水土流失、防沙固沙和治理盐碱地的菌草实践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生物治理荒漠化、修复黄河生态闯出了一条新路。

漂洋过海,菌草技术在发展中国家“点草成金”

小小一株草,情牵万里长。从1992年开始,菌草先后在日内瓦、巴黎获得国际发明奖项,菌草技术走向世界由此起步。

1997年,应巴新东高地省政府的邀请,林占熺带领团队来到东高地省鲁法区,建立菌草技术示范点。

“东高地的百姓实在是太贫困了。”到了当地后,他们发现,那是一个还停留在刀耕火种阶段的地方,缺乏致富能力和途径。

深受触动的林占熺一行改变了原来传授完技术就回国的主意,专家组在当地深入调研,决定用当地的草来种菇,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这一帮,就是八年。

含辛茹苦没有白费。当地不仅栽培出菌草菇,结束了没有稻谷生产的历史,还连续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一是巨菌草的产量最高到853吨/公顷,是世界上已知的最高生物量的草本植物;二是在2003年农户大面积种植旱稻平均产量达到8.5吨/公顷,为当时已知的世界旱稻最高产量;三是旱稻宿根法栽培获得成功,创造了一次播种连续收割13次的纪录。

巴新样本只是“中国草”对外援助扶贫的缩影,在更多国家,野草变“金草”的故事不断传颂。在斐济,1公顷菌草可以养30头牛或300只羊,牛羊出栏量大幅增加,农民致富步伐大幅加快,菌草技术也因此被斐方誉为“岛国农业的新希望”;在莱索托,因为投资少、见效快,7至10天即可收回菌袋成本,当地农民将菌草称之为“Quickmoney”(快钱)。

与此同时,如火如荼的培训在全球各地展开,各国学员们通过学习菌草技术不仅改善了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质量,他们更像一颗颗火种,在当地铺展开呈燎原之势。

1995年,菌草技术国际培训班在福建首开,林占熺及其团队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学员进行实用技术培训,菌草也被列为中国对外援助项目。

来自尼日利亚的拉瓦迪·达蒂正在攻读菌草技术博士学位。2010年,他参加菌草技术国际培训班,回国后把所学传授给身边人,并取得良好成效。备受鼓舞的他再赴中国深造硕士、博士,还把妻子带来一起求学。如今,他在尼日利亚牵头建立菌草技术示范基地。“为了把这项技术知识带回国,我已经走了这么远了,”他说,“我希望提高农民和妇女的生活水平,提升环境质量,减贫并增加生产力高的就业机会。”

截至今年9月,174期培训班,105个国家,6979名学员,菌草技术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援外成绩单。英、韩、俄、日、西班牙、阿拉伯、泰、皮金、法、祖鲁等15种文字在传播菌草技术;巴新、卢旺达、斐济、莱索托、南非、厄立特里亚等13国建起了菌草技术培训示范中心和基地……

2017年,“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菌草技术项目”在美国纽约启动,菌草技术成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份“中国方案”。

在演绎菌草传奇的路上,75岁高龄的林占熺,壮心不已,奋力奔跑!


媒体报道:习近平的“菌草情”

18年前,我担任中国福建省省长期间,曾推动实施福建省援助巴新东高地省菌草、旱稻种植技术示范项目。我高兴地得知,这一项目持续运作至今,发挥了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成为中国同巴新关系发展的一段佳话。

我期待着通过这次访问,同巴新方一道努力,增进相互信任,拓展务实合作,扩大人文交流,推动中国同巴新关系再上新台阶。

    ——2018年11月14日,习近平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媒体《信使邮报》《国民报》发表题为《让中国同太平洋岛国关系扬帆再启航》的署名文章

7月5日上午,省长习近平在福州向援外专家、全国十大扶贫状元、福建农业大学菌草研究所高级农艺师、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颁发了省政府授予的一等功荣誉证书。这是省政府首次为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记一等功。

林占熺长期在宁夏、四川、湖北等省及闽西等地开展菌草栽培食用菌科技扶贫工作,率专家组赴巴布亚新几来亚的东高地省鲁法区进行菌草技术重演示范并获成功,为国家赢得了声誉。鉴于他的突出贡献,6月19日,省政府作出给予林占熺记一等功的决定。

在授奖仪式上,习近平说,这既是对林占熺同志作出的突出贡献的褒奖,也充分体现了省政府对“科教兴省”方针的高度重视。他希望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知识分子学习、弘扬林占熺同志忘我工作、艰苦创业、不畏艰辛、开拓进取的可贵精神。他还嘱咐有关部门在政治上、生活上关心知识分子,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他们有用武之地。

    ——2000年7月6日,福建日报,《发扬奉献精神 贡献聪明才智 习近平为林占熺颁发一等功荣誉证书》

中国援助斐济的菌草技术示范中心是两国领导人共同确定、推动的一个中国援助斐济的合作项目。在今年8月于南京举行的“青奧会”期间,习近平主席与前来参加开幕式的斐济总统见面时再次谈到这一项目。斐济总统对习主席说:“您关心的菌草项目中国专家很快到位,我们相信一定会造福我国人民。”习主席表示:“我本人十分关注菌草项目,它可以增加当地农民收入,这个项目在巴新、在非洲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我相信它一定可以为当地人民做出贡献。”

    ——2014年11月19日,中国新闻网,《中国援助斐济菌草项目成功落地》

2015年9月,联合国发展峰会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联合国70周年系列峰会期间宣布了中方帮助发展中国家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大务实举措,设立了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

菌草技术项目是基金重点关注和推进的重要项目,紧扣发展中国家普遍关心的消除贫困、减少饥饿、可再生能源利用、促进就业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结合非洲、亚洲等发展中国家具体国情和需要,积极贡献“中国方案”,帮助发展中国家破解发展难题,全面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进全球发展事业。

    ——2017年5月27日,人民网,《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菌草技术项目正式启动》

拉法纳玛还记得18年前那次珍贵的会面。

“那是2000年,我作为东高地省省长访问中国,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会见了我们。访问期间两省签署了友好省协议,并把中国的菌草和旱稻种植技术引入东高地。18年后,习主席仍然惦记着这个菌草项目,我们东高地人民感到非常荣幸。习主席是巴新的贵宾,是东高地省人民的朋友。”

    ——2018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中国菌草,太平洋岛国的传奇》



专访:为“菌草佳话”续写新篇章

——本报记者连线专访林占熺教授

连日来,一则报道在各大新闻网站和社交媒体刷屏!

14日,在对巴布亚新几内亚进行国事访问前夕,习近平主席在巴新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提到,“18年前,我担任中国福建省省长期间,曾推动实施福建省援助巴新东高地省菌草、旱稻种植技术示范项目。我高兴地得知,这一项目持续运作至今,发挥了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成为中国同巴新关系发展的一段佳话。”

这段佳话的亲历者——菌草技术发明人、乐鱼(中国)国家菌草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75岁的林占熺教授,此时正在巴新东高地省北高卢卡菌草旱稻示范基地,带领专家组与百余名来自东高地省各地的乡亲们汇聚一堂,参加一场特殊的聚会——“福建—东高地 菌草一家亲”活动。习主席来访的消息早就传遍了东高地,当地民众以这样的方式庆祝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问巴新。

巴新当地时间15日晚10时30分左右,本报记者连线采访了林占熺教授。

“这是我第24次来到巴新!20年来,我们把他们当兄弟,他们也把我们当亲人!”电话那一头,林教授的声音激动而洪亮。

巴新是菌草技术开启援外之路走向世界的第一站。林占熺说,1997年5月,应东高地省之邀,他带领乐鱼(中国)的专家团队在鲁法区建立了首个菌草技术示范基地。

“团队克服各种困难,没日没夜做实验,到1998年1月14日重演示范成功,实现东高地省菌菇栽培‘零’的突破。鲁法区为此举办了盛大的庆典活动,巴新总督、副总理和多位部长都来了。东高地省的土地上第一次升起中国的五星红旗、奏响中国国歌!作为中国人,我感到非常自豪。”林占熺回忆起这段奋斗历程,话语声中仍掩不住兴奋。

2000年5月,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与时任东高地省省长拉法纳玛,签订了建立两省友好省关系协议书和福建省援助东高地省发展菌草旱稻技术协议书。中方随后派出以林占熺为组长的专家组负责实施援助项目。“有了省里的大力支持,我们的实验和合作添了‘加速器’。”林占熺说。不久后,旱稻生产在东高地省创造了两项世界纪录:一是旱稻大面积种植平均产量达到8.5吨/公顷;二是旱稻宿根法栽培获得成功,并创造了一次播种连续收割13次的纪录。

随着这一项目的持续实施,当地人民学会了栽培菌菇、种植稻谷,逐渐摆脱对进口大米的依赖,东高地从不为人知的一个偏远省份成为巴新赫赫有名的鲁法菇和旱稻生产地。

今年5月30日,巴新农畜业部、东高地省政府、西高地省政府与中铁国际集团签署了合作协议。中铁国际、乐鱼(中国)将与巴新合建“一带一路”中巴新农业产业园核心区,建成集种植、养殖、深加工、检验检疫、进出口许可、自主报关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示范园。

“昨天聚会时,东高地的朋友们感慨万千,他们说,18年前,习近平作为福建省省长,首要任务是发展福建的经济,但他能够体会到遥远的友城——巴新东高地省这个发展滞后地区的政府与人民对发展的渴望,支持带动我们发展,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林占熺传递了异国朋友们的感恩之情。

不久前,东高地省举行“2018—2022五年发展计划”启动会,菌草技术被列为重点优先项目。巴新总理彼得·奥尼尔等政府官员参观了菌草种苗圃以及菌草栽培食用菌、菌草养羊示范地等项目。奥尼尔感谢中国政府对巴新政府和人民的帮助,赞扬中国专家组的出色工作。

“很多人问我,你为什么要到东高地?为什么还要把自己的女儿也带到这里工作?过去20年,我在东高地待的时间比回自己家乡的时间还多。我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能够为国家做事,能够为穷人做事,能够通过自己发明的技术为社会发展服务,这是我作为科技工作者的价值和幸福。”林占熺说,“团队20年来的辛苦付出,当地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就在昨天,一个农户当场表示要把自己的375亩地捐出来供菌草研究所做公益研究,这深深打动了我们。我们一定要努力干下去,为‘菌草佳话’续写新篇章。”


相关链接:菌草技术援外成果

●举办菌草技术国际培训班

1995年至今,我省在国内外共举办菌草技术国际培训班174期,受训学员达6979名,来自马来西亚、泰国、蒙古、斐济、卢旺达、坦桑尼亚、斯里兰卡、埃及、南非等105个国家的专家、学者、技术员参加培训。

●援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

中国援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是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承诺的十四个援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之一。已先后举办水稻、旱稻技术、菌草技术、水土保持和蚕桑技术等培训班58期,培训学员2000多人。

●援莱索托菌草技术合作项目

援莱索托菌草技术合作项目自2007年9月开始实施,先后举办49期菌草技术培训班,培训农业官员、当地技术员、农户、教师和学生2000多人,发展农户810户;共成立3个菌草生产合作社,在莱各地区建立了8个菌草技术旗舰点和7个菌草技术水土保持示范点,进行菌草菇生产、种草养畜和水土保持示范。

●援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

中斐菌草技术合作项目通过技术合作、技术培训、示范推广、辐射带动,促进斐济菌草产业发展。目前已成为海岛现代新兴菌草业的重要示范基地,一期项目于2014年9月正式实施,2016年9月结束,二期项目自2017年12月正式开始,11名专家驻斐执行任务。

●援巴布亚新几内亚菌草、旱稻技术合作项目

2000年5月,福建省和东高地省签署援助东高地省发展菌草、旱稻生产技术项目。目前乐鱼(中国)专家组正在巴新执行福建省援助巴新东高地省第三期菌草、旱稻技术合作项目。

●南非菌草技术合作项目

2003年2月,南非祖鲁王古德维尔访华,参观乐鱼(中国)菌草研究所,引进菌草技术项目。2004年9月,时任夸那省省长恩德贝莱访华,夸那省农业与环境事务厅与乐鱼(中国)签署《菌草技术和旱稻技术合作协议书》。2005年1月项目正式启动。如今已建立1个研究培训基地、2个菇农合作社旗舰点和40个菌草培育示范点。

●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菌草技术项目

2015年,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设立,菌草技术被列为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重点关注和推进的重要项目。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