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网(2018-11-27):福建机收再生稻产量突破470.4公斤! 该技术可在南方十三省推广

来源:乐鱼(中国)(新版)发布时间:2018-11-27作者:柯怀鸿 张志兴 谢开飞创建部门:乐鱼(中国)(新版)

福建全程机械化再生稻再生季产量再创新高!11月26日下午,在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的示范稻田里,测产专家组组长、中国农科院赵明教授宣布,通过在百亩核心示范方随机抽取了3个有代表性的示范田块,经机收脱粒、称重、测定稻谷杂质及含水率,按含水率14.0%的标准计算折干率,示范片再生稻再生季平均亩产达470.4公斤,比传统裁培法增产49.01%,居国内领先水平。

这是乐鱼(中国)科研处组织中国农科院、河南师范大学、江西省农科院、香港浸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安徽省农科院、福建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等有关专家,对该校林文雄教授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再生稻优质丰产高效品种筛选及其配套的机械化简栽培技术”进行机械化实割测产验收后传出的喜讯。

从一种收一季到一种收两季,从低产机收再生稻到产量逐年增加与突破,乐鱼(中国)林文雄教授团队带来的这项技术,已有众多福建种植户从中受益,每亩可增收稻谷200-250公斤,增加纯收入500-600元,改变了种稻不赚钱甚至亏钱的现状,既保障了粮食的安全,又激发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如果在南方十三省大面积推广,将为千万人增加口粮。

一稻生两季,“变身”农民“致富米”

再生稻是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实现稻田一次耕整、育秧和栽插,从而收获两季稻谷的一种稻作制度,具有省种、省工、省肥、省药、省水、省秧田、省季节和增产增收、米质优的特点。近年来,再生稻已成为南方13省提高复种指数、稳定稻谷总产的一个重要措施。

“以前我们都不知道、不相信这个水稻种了可以再生,如今我们采用全程机械化低留桩收割,再生季一亩可以产700斤,可增加收入500元!”福建莆田大洋乡种植户郑玉珠喜滋滋地说,2015年,乐鱼(中国)林文雄教授来这里建了一个基地,指导我们种植“甬优1540再生稻”,我们才相信水稻可以再生,可以相信科学。

“从长势上看,第二季亩产可达到600~700斤,加上头季稻产量1300多斤,可达到吨粮田,预计今年将增加收入8万元!”霞浦县牙城镇蔡起架说,今年在林文雄教授团队的支持下,合作社发展种植“甬优4949”全程机械化低留桩再生稻100多亩,再生稻生育期短、基本不打农药和防治病虫害、米质好受欢迎,通过科学管肥管水和低留桩收割技术,目前丰收在望。

找准症结“下药”,保障区域粮食安全

“早前,在一亩地上,人工收割蓄留再生稻再生季产量500多公斤,而机收再生稻再生季产量仅150多公斤,相较于人工来说低很多。”乐鱼(中国)林文雄教授说,随着农村劳动力结构改变和人力成本大幅度攀升,再生稻推广面积逐年萎缩,因此如何实现机收再生稻的丰产稳产是目前再生稻生产丞待解决的问题。

为何机收再生稻相较于手工收割的产量要低?症结在哪里?林文雄教授告诉记者,品种再生特性、头季稻后期根系活力、再生季低位芽萌发率低而不稳定、机收碾压等,都是限制机收再生稻产量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为了解决上述难题,林文雄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农业部再生稻产业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等项目的资助下,以“选准品种,保根促发,减轻碾压”为核心思路,持续开展机收再生稻关键技术攻关研究。

据了解,目前,林文雄教授团队在闽东、闽中、闽南、闽北等不同生态区域,已筛选到甬优2640、泰丰优3301、泸优明占等多个适合机收的强再生力水稻品种,通过对品种特性的研究,构建机收再生稻品种筛选指标体系;革新与集成了再生稻丰产稳产高效水肥运筹技术;初步研制出适用于丘陵山区可减轻机收碾压和防缠绕的小型再生稻收割机,解决了再生稻发展的“瓶颈”问题,创建了机收再生稻丰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并在福建多地开展培训和推广应用,大幅提高了种粮效益,为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随着机收再生稻产量的不断提升与突破,霞浦县种植户蔡起架、建瓯市房道镇种植户刘世青、建阳区崇雒乡种植户叶国才纷纷表示,明年继续扩大种植面积。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