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植物保护学院魏太云研究员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JCR2区,IF=12.353)在线发表了题为“Viral pathogens hitchhike with insect sperm for paternal transmission”的研究论文。
论文发表截图
该论文认为,水稻瘤矮病毒(RGDV)在田间经电光叶蝉以较高的比例传递至昆虫子代,但通过雌虫的经卵巢垂直传播的效率极低,而选择了与众不同的经父本交配高效垂直传播至子代的方式。通过共聚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发现,RGDV外壳蛋白P8与叶蝉精子头部的质膜蛋白硫酸乙酰肝素糖蛋白(HSPG)的存在特异性的互作,介导病毒粒体粘附在雄虫精子头部,被精子携带实现父本传播。病毒经父本垂直传播的方式不仅效率高而且对带毒电光叶蝉种群繁育的影响较小,对于病毒在自然种群中的快速扩散、维持和流行具有重要的意义。经6年多的持续调查认为,病毒通过雄虫精子介导的父本传播高效传至媒介昆虫后代是导致RGDV在广东地区长达30余年常态流行的重要原因。该论文揭示了病毒可通过雄性媒介昆虫精子携带并高效垂直传播至后代,为预测病毒的流行、探索通过抑制病毒与雄虫精子的接触控制昆虫对病毒病的传播提供了新思路。
闽台作物有害生物生态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媒介病毒研究中心毛倩卓博士、吴维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魏太云研究员和卫静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088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