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校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立足服务“三农”,发挥闽台区域特色与农林学科优势,围绕“为创新松绑、为创业加油、为创造助力”,构建“三创”人才“1234”培养模式,在全省率先入选首批“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一是坚持“三创”教育一体化的理念。以学校为主导,书记、校长总牵头,教务、学工、团委等13个部门联动协调,将“三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做到“制度有保障、资金有来源,交流有平台,实践有场所”;以学院为主体,通过“一院一品”开展个性化、特色化培育;以学生为主角,积极引导各学历层次学生和校友共同参与“三创”实践,形成“校院联动、师生互动、校友推动”的一体化格局。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全国金奖和先进集体奖,连续4年获省赛优秀组织奖,入选2018年全省“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奖补项目数居全省高校第一;七夺全国“挑战杯”、“创青春”赛事“优胜杯”,成绩位居福建省属高校第一,全国农林院校第一。
二是打造实践和孵化两个平台。依托现有的2个国家级、1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85个教学实验室,3个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33个校内科研训练基地,400余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5个综合性科教基地,开展全方位的“三创”实践教学。同时整合校内外资源,建成占地200亩、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40个团队300名学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配备校内外双导师开展“2对1”孵化指导。
三是实施“科教—产教—社教”三个融合。实施科教融合,在学校国家和部省级科研创新平台上建立了26个校内高端科研创新训练基地,提升学生科研素质。实施产教融合,在八马茶业等25个知名茶企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形成校地、校企“共创共建共享”的“三创”教育模式,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实施社教融合,以“三下乡”社会实践为引领,每年组织140多支重点团队、90%以上的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服务社会能力。通过参加科研创新训练、生产实习实训、社会实践锻炼,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
四是促进“四个转化”。挖掘引进优质教学资源融入“三创”教育,促进教育资源聚合转化;协调政府、企业、学校协同合作育人,促进联合育人机制转化;规定“三创”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占比,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化;与地方政府共建武夷山茶产业研究院、古田菌业研究院等,将“三创”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促进社会服务方式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