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参与完成的成果拟申报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公示
我校孙威江老师参与完成的成果《绿茶和乌龙茶类地理标志产品质量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拟申报2019年度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有关内容(具体材料附后)特进行公示。公示期:2019年10月14日至2019年10月20日,共7天。
公示期内如对公示内容有异议,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通过来信、来电、来访的形式反映公示对象存在的问题。反映问题要求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单位(部门)名义反映问题的应加盖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问题的提倡署报本人真实姓名。为方便核实、查证,保证实事求是、公正处理,匿名意义不予受理。
联系人及联系电话:李文,83789230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2019年10月14日
附:公示内容
1. 项目名称:绿茶和乌龙茶类地理标志产品质量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2. 候选单位:中国计量大学、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乐鱼(中国)、杭州市西湖区龙井茶产业协会
3. 候选人:叶子弘、孙威江、陆德彪、韩宝瑜、俞晓平、付贤树、张雅芬、商建农、崔海峰、夏文强
4. 项目简介:
绿茶和乌龙茶约占我国茶叶年总产量的80%,占54件茶叶类地理标志产品的90%以上。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价值维护和市场监管亟需源头控制、真伪识别、标准体系等质量保障技术来实现。但目前质量保障技术存在源头控制技术落后、真伪识别准确性差、质量保障标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影响绿茶和乌龙茶类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品牌价值。本项目经近十年研究,取得以下突破。
建立了茶叶绿色防控技术和新型加工技术,源头控制茶叶质量。阐明了茶树-害虫-利它素及茶树-天敌-互利素间的化学及色彩通讯机制,创新性地明确了诱集害虫和天敌的关键利它素和互利素及最佳诱集配方,研发了系列利它素色板诱捕器和互利素天敌诱集器,田间诱杀的害虫个体数占诱杀昆虫个体数≥98%,高于同类产品平均水平(50%-85%),化学农药施药量下降了20-30%;创新性建立了乌龙茶微波+远红外组合烘焙工艺,即微波加热叶温60℃,间断工作连续2h,远红外加热叶温100℃下烘焙4h,有效解决了传统机焙茶叶品质差而碳焙品质不稳定的问题。
创建了“品种鉴别+产地溯源”的“无目标”真伪识别技术,支撑地理标志绿茶和乌龙茶的市场监管。筛选获得武夷岩茶6个ISSR引物和龙井茶135个特征蛋白点并进行国标限定品种鉴别,准确率为100%;为解决未知目标掺假物的“无目标”真伪识别,采用蒙特卡洛交叉验证和F统计降低模型复杂度,奇异值诊断和样品重加权策略提高算法稳健性,创新性地建立了“无目标”识别的一类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为解决常规识别方法数据冗余、检测费用高等问题,采用典型相关性分析和支持向量机回归特征消去法筛选关键特征变量,从4148个近红外数据点中筛得10个关键数据点,识别率从94.3%提高至100%,分析时间减少70%;从14种微量元素和5种稳定同位素中各筛得4种元素,联合分析识别率从92.5%提高至100%,检测工作量和费用减少50%以上。
完善了地理标志龙井茶和乌龙茶质量保障标准体系和追溯系统,保障茶叶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研制了《乌龙茶第四部分 水仙》、《乌龙茶第五部分 肉桂》等多项乌龙茶国家标准;进一步研究确定了保护范围、种植条件、生产方式、品质特色及质量安全要求,形成了龙井茶和福建乌龙茶地理标志产品系列国家标准;研制了龙井茶钱塘产区和越州产区的实物样,构建了基于地理标志的龙井茶证明商标服务平台、信息数据库,创新性地建立了龙井茶原产地判别和质量追溯系统。
授权发明专利14项和软件著作权8项;制定了国标7项,行标4项,省级地标6项;发表论文51篇,其中SCI论文33篇,出版专著2部。项目成果已在浙江省龙井茶等绿茶类及福建省安溪铁观音等乌龙茶类地理标志茶叶产区推广应用。项目成果经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实验室及第三方检测机构正面评价。本项目研究成果有效提升了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价值,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5. 相关证明材料:
序号 | 名称 |
1. 验收或鉴定证书、成果登记证书等 | |
1-1 | 成果鉴定证明1 |
1-2 | 成果登记证书 |
1-3 | 成果鉴定证书2:茶树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及应用 |
1-4 | 验收证明:缨小蜂搜寻假眼小绿叶蝉的化学生态机制及其应用研究 |
1-5 | 验收证明:“双打”重点地理标志保护茶叶原产地检验鉴定技术方法研究 |
1-6 | 验收证明: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识别技术与区域经济贡献评价方法研究 |
2. 应用证明 | |
2-1 | 应用证明: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 |
2-2 | 应用证明:新昌县西山碧芽茶叶专业合作社 |
2-3 | 应用证明:嵊州华越茶业有限公司 |
2-4 | 应用证明:福建八马茶业有限公司 |
2-5 | 应用证明:潮州光照人茶业有限公司 |
2-6 | 应用证明:杭州白头红茶叶有限公司 |
2-7 | 应用证明:永春魁斗莉芳茶厂 |
2-8 | 应用证明: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 |
3. 专利证明 | |
3-1 | 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茶叶生化成分的乌龙茶产地判别方法 |
3-2 | 授权发明专利:茶园假眼小绿叶蝉成若虫和黑刺粉虱成虫诱捕方法 |
3-3 | 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茶尺蠖绒茧蜂诱集方法 |
3-4 | 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诱捕防治茶尺蠖成虫的方法 |
3-5 | 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诱捕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的方法 |
3-6 | 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诱集缨小蜂寄生假眼小绿叶蝉的方法 |
3-7 | 授权发明专利:一种诱捕防治茶蚜的方法 |
3-8 | 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协调防治有机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方法 |
3-9 | 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利用信息素诱中华草蛉制约茶蚜的方法 |
3-10 | 授权发明专利:利用茶园杂草迷迭香气味诱捕假眼小绿叶蝉的方法 |
3-11 | 授权发明专利:一种提高陈年铁观音品质的微波和远红外复合烘焙方法 |
4. 标准证明 | |
4-1 | 国家标准:地理标志产品龙井茶 |
4-2 | 国家标准:乌龙茶第4部分:水仙 |
4-3 | 国家标准:乌龙茶第5部分:肉桂 |
4-4 | 国家标准:乌龙茶第6部分:单丛 |
4-5 | 国家标准:乌龙茶第7部分:佛手 |
4-6 | 国家标准:乌龙茶加工技术规范 |
4-7 | 省级地方标准:龙井茶加工技术规程 |
4-8 | 省级地方标准: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工艺规程 |
4-9 | 省级地方标准:浙江绿茶 |
4-10 | 省级地方标准: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技术条件 |
4-11 | 省级地方标准:茶叶生产企业场所与设备条件 |
4-12 | 省级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福建乌龙茶 |
4-13 | 行业标准: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
4-14 | 行业标准:茶叶加工技术规程 |
4-15 | 行业标准:西湖龙井茶 |
4-13 | 行业标准:金骏眉茶 |
5. 其他知识产权证明 | |
5-1 | 软件著作权: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地理标识产品原产地判别系统V1.0 |
5-2 | 软件著作权:龙井茶证明商标服务平台软件 |
5-3 | 软件著作权:基于“互联网+”的西湖龙井原产地判别系统 |
5-4 | 软件著作权:基于区块链的龙井茶原产地保护系统 |
5-5 | 软件著作权: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地理标志产品原产地判别系统 |
5-6 | 软件著作权:基于“新零售模式”的西湖龙井营销管理系统 |
5-7 | 软件著作权:基于微量元素关键特征变量的西湖龙井原产地判别系统 |
5-8 | 软件著作权:西湖龙井标准化生产管理系统 |
6.代表性论文专著证明 | |
6-1 | Combining local wavelength information and ensemble learning to enhance the specificity of class modeling techniques:Identification of food geographical origins and adulteration |
6-2 | Parallel calibration revisited: The second direction for shrinkage estimation of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can be as natural and necessary as the traditional one |
6-3 | Discrimination of Chinese Teas with Different Fermentation Degrees by Stepwise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S-LDA) of the Chemical Compounds |
6-4 | Green tea polysaccharide-conjugates protect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against impairments triggered by high glucose |
6-5 | One-class partial least squares(OCPLS)classifie |
6-6 | Sex pheromone of the tea aphid,Toxopteraaurantii (Boyer de Fonscolombe) (Hemiptera: Aphididae) |
6-7 | Behavioral responses for evaluating the attractiveness of specific tea shoot volatiles to the tea green leafhopper, Empoacavitis |
6-8 | Attraction of the tea aphid, Toxopteraaurantii, to combinations of volatiles and colors related to tea plants |
6-9 | Combining Electronic Tongue Array and Chemometrics for Discriminating the Specific Geographical Origins of Green Tea |
6-10 | A New Class Model Based on Partial Least Square Regression and Its Applications for Identifying Authenticity of Bezoar Samples |
6-11 | Rapid Discrimination of the Geographical Origins of an Oolong Tea(Anxi-Tieguanyin) by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
6-12 | Robust and Automated Internal Quality Grading of a Chinese Green Tea(Longjing)by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Chemometrics |
6-13 | Protected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Identification Identification of a Chinese Green Tea(Anji-White)by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Chemometric Class Modeling Techniques |
6-14 | Stable Isotope Ratio and Elemental Profile Combined with Support Vector Machine for Provenance Discrimination of Oolong Tea (Wuyi-Rock Tea) |
6-15 | Tracing Geographical Origins of Teas Based on FT-NIR Spectroscopy: Introduction of Model Updating and Imbalanced Data Handling Approaches |
6-16 | Rapid Quality Evaluation of AnxiTieguanyin Tea Based on Genetic Algorithm |
6-17 | Proteomic analysis of tea plants (Camellia sinensis) with purple young shoots during leaf development |
6-18 | Tender leaf and fully-expanded leaf exhibited distinct cuticle structure and wax lipid composition in Camellia sinensis cv Fuyun 6 |
6-19 | Studies on Microwave Technology and Far-infrared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Oolong Tea Processing of Drying |
6-20 |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plant defense enzymes in response to pest stress |
6-21 | 博士论文:叶蝉诱导的茶树重要防御相关基因的功能解析和互利素鉴定 |
6-22 | 专著:武夷岩茶 |
6-23 | Automatic and rapid discrimination of cotton genotypes by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chemometrics |
6-24 | 硕士论文:地理标志产品武夷岩茶的产地识别技术研究 |
6-25 | 基于地理标志(GI)的龙井茶资源信息整合研究 |
6-26 | 中国地理标志保护鉴赏专著:龙井茶鉴赏 |
7.第三方评价证明 | |
7-1 | 查新报告 |
7-2 | 论文检索证明1 |
7-3 | 论文检索证明2 |
7-4 | 论文检索证明3 |
7-5 | 权威杂志对《One-class partial least squares (OCPLS) classifier》等论文的正面评价1 |
7-6 | 权威杂志对《One-class partial least squares (OCPLS) classifier》等论文的正面评价2 |
7-7 | 第三方检测机构评价报告:浙江迪恩安正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
7-8 | 科技项目验证测试报告:浙江大学 |
7-9 | 科技项目验证测试报告:浙江工商大学 |
7-10 | 科技项目验证测试报告:浙江农林大学 |
8. 其他证明 | |
8-1 | 申请发明专利:联合同位素和微量元素检验的武夷岩茶产地鉴别方法 |
8-2 | 申请发明专利:联合四种检验技术的武夷岩茶产地鉴别方法 |
8-3 | 申请发明专利:联合近红外和稳定同位素检验的武夷岩茶产地鉴别方法 |
8-4 | 申请发明专利:基于偏最小二乘判别的武夷岩茶产地鉴别方法 |
8-5 | 申请发明专利:基于多种检验技术的武夷岩茶产地智能鉴别方法 |
8-6 | 申请发明专利:基于多种检测技术的植物产地鉴别方法 |
8-7 | 申请发明专利:能自动鉴别武夷岩茶产地的机器学习方法 |
8-8 | 申请发明专利:一种能鉴别武夷岩特定地理标志的方法 |
8-9 | 申请发明专利:联合近红外光谱和微量元素的武夷岩茶产地鉴别方法 |
8-10 | 申请发明专利:基于深度学习功能的武夷岩茶产地鉴别方法 |
8-11 | 申请发明专利:联合电子舌和色谱分离技术的武夷岩茶产地鉴别方法 |
8-12 | 申请发明专利:具有深度学习功能的武夷岩茶产地鉴别方法 |
8-13 | 申请发明专利:基于五隐藏层的武夷岩茶产地深度学习系统 |
8-14 | 申请发明专利:用于武夷岩茶产地鉴别的联合检测方法 |
8-15 | 申请发明专利:联合三种检测方法的武夷岩茶产地鉴别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