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林大在线教学,那些你不知道的故事

来源:乐鱼(中国)(新版)发布时间:2020-02-20作者:教务处创建部门:乐鱼(中国)(新版)

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学校响应教育部、教育厅的号召,开启了建校以来首次全校范围的在线教学。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和部署下,全校师生凝心聚智、共克时艰,在线课堂于原定开学的2月17日如期开课。

线上课堂平稳运行的背后,有许多师生鲜为人知的故事。在往日时光里,他们是课堂上谆谆教诲的老师,是身边勤勤勉勉的同学,是平凡你我中的一员;在这时,他们是线上课堂的守护者,昼夜不懈的解答着在线教学的种种困惑,他们积极共享自己的教学资源,克服种种不便坚守在教学一线;还有那些默默协助老师的学生志愿者、那些在偏远、艰苦地区勤于学习的同学。不平凡的一周即将过去,让我们停下脚步,一起听听他们的故事。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陈琼副教授

陈琼老师是“大学信息技术基础”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负责人,也是“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团队的负责人。作为一名基础课的任课教师,疫情当前,她发挥了基础课覆盖面广的特点,毫无保留的将自建课程免费向省内外兄弟院校开放。她率领的课程团队,自主完成线上SPOC教学班120个,并加入202个线上教学群,授课覆盖面达6000余人。她还主动与出版社对接,放弃版权收入,免费向师生提供电子教材。这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她与团队无数个日夜共同奋战的结果。谈及这些,陈琼老师说到,“特殊时期,特殊的教学模式,对每一位师生都是一场考验。在线教学,是一次教学的改革,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它改变的是教学形式,不变的是教学的本质,能把自己的经验与成果分享给大家,离不开学校和大家对我的信任与支持,也离不开团队的共同努力。这段日子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也让我真切的感受到,立德树人不是一句空话,能在非常时期坚守教学一线的教师,都是最棒的!”

食品科学学院 姚闽娜副教授

作为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营养与健康讲座”的负责人,姚闽娜老师积极响应“停课,老师不停教”的号召,面向全校开设了异步SPOC的公选课,并提前在中国MOOC平台上开课并向全社会发布课程授课视频,方便兄弟院校选用开展在线教学。值得一提是,在做好校内教学工作的同时,她始终心系疫区,特别是为地处武汉市的江汉大学免费开放了“食品营养学”在线课程,获得师生的广泛赞誉。在与姚闽娜老师交流时,她反复提到“非常时期,作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理应主动靠前。能为“疫区”师生提供一门完整的线上课程,也是我们为战胜疫情贡献出的一份力量。”提及在线教学,她颇有感受,“为了确保在线教学各环节平稳运行,学校前期做了大量的工作,老师们在无偿共享自己课程、分享教学经验的同时,也为学生们积极争取教学资源,这一切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在线教学是用智慧教学工具改变了教学的形式,但不变的是我们育人的情怀与同学们对知识的渴求。我相信,只要大家在一起,就一定能共度眼前的难关。”

材料工程学院——刘学莘老师

“中国古典家具”,是全国首批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同时也在“学习强国”平台上线,是我校具有代表性的一门在线课程。作为课程负责人、2019年校教学名师的刘学莘老师,积累了丰富的在线教学经验。在学校首轮在线教学课程筹备阶段时,他主动请缨,联系校内其他具有丰富线上教学经验的老师,同时召集学生助教,组建在线教学志愿服务团队,在各教学平台交流群中第一时间为参与线上教学的教师答疑解惑。据悉,此次参与在线教学志愿服务团队的老师,来自不同的学科专业,但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校教师教学培训师。从在线教学工作筹备开始到顺利运转,培训师们甘当幕后英雄,默默无闻的帮助着线上教学经验相对缺乏的老师快速适应新的教学方式,为在线教学的顺利开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农学院——吴仁烨副教授

吴仁烨老师作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负责人,在本轮在线教学中主讲的是“农业气象学”。作为一门具有农林特色的专业基础课,“农业气象学”共为5个学院的11个专业开课。谈到明确要使用在线教学的方式进行授课,他的第一反应是“如何完善线上的课程资源、如何给不同专业的学生补充各自专业特色的农业气象学知识、如何在与学生无法线下见面的情况下保证线上教学的质量”,带着这三个如何,他总结出了三个在线教学重点环节,即:通过更精细化的教学设计,实现课内课外教学内容互为补充;抓住学生线上学习特点,加强对学生学习线上资源的有效引导;重视对学习成效的衡量与评估以检验教学质量。回顾这近一周的线上教学时间,吴仁烨老师感慨的说到“疫情当前,只要我们努力去设计,去思索,去沟通,去互动,去调整,也许无法在细节上与课堂教学实质等效,但我想其在价值塑造方面的效果已经无限接近‘实质等效’了。”

生命科学学院——杨桂娣教授

有这样一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与其它在线课程不同,它是一门结合了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现代仪器分析”。本轮在线教学,“现代仪器分析”不仅面向本校学生开放,更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福州大学等高校引进,是我校“金课”建设质量获得广泛认可的一个代表。在谈到“现代仪器分析”和在线教学的时候,杨桂娣老师介绍到“在线课程,因为载体的特殊性,往往侧重于理论教学,在实验环节留下了较多的空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存在,虽然部分解决了线上实操环节,但并不涉及实验原理与仪器分析理论等内容。而‘现代仪器分析’作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涉及多个专业的常见重要仪器分析方法的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对于线上实验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她说到“当初选择将‘现代仪器’搬上网络,就是为了填补在线教学中实验教学环节的空白,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在网络上学习并掌握常见大型仪器使用及分析的方法。尤其在延期开学的这段时间,同学们可以通过这门课程,提前了解常见大型仪器的使用方法,为复课后的实验课程做好充足的准备,实现实验课程的停课不停学。”

2017级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学生、学生助教 李莲微

李莲微同学,是此次在线教学的一位学生助教,她协助老师完成“营养与健康讲座”和“食品营养学”的教学组织和线上教学工作。今年2月初,当同学们还在放寒假的时候,她就与其他助教一起,协助姚闽娜老师完成选课教程录制、网络班级组织、学前答疑咨询等工作。谈到在线学习,她最大的感受就是同学们虽相隔千里,却能心连心在一起。“在共同抗击疫情期间,学校和老师通过MOOC等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方便我们在家就能学习,我也很感谢老师给了我这样一次机会,能够通过助教的方式,为更多的同学提供帮助。疫情当前,老师们的守护和同学间无私的帮助,将成为我人生的一段重要记忆,也是我通过线上课堂,学到的最宝贵知识,我也期待着,能早日和老师、同学在教室里重逢。”

2019级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 俄新春

俄新春同学来自黄土高原黄土层最厚、千沟万壑的“陕甘宁”革命老区——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蔡口集乡高塬村吕家塬自然村。此时此刻,你或许很难想象,在这温暖的阳光背后,是零下4-5℃的低温。由于老家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在窑洞内网络信号差,俄新春同学只能在窑洞外,靠着一张小板凳学习。寒春、黄土、窑洞、冰雪,在很多人眼中艰苦的学习环境,在俄新春同学眼中,却并不这么认为。“我的家乡,是革命先辈战斗过的地方,作为老区儿女,我不过是继承了这片土地上吃苦耐劳的传统。客观条件不足是对我的一次考验,更是我人生中的一次磨练,我一定倍加努力,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任务,也希望能早日回到课堂,与老师同学们相聚。”

2017级生态学(中加合作班)——程彦瑾

聊到对在线学习的初印象,程彦瑾表示“作为一名学生,在开课前自己对网络授课存在着许多疑问,比如说画面质量、线上课程的分数占比等。不过最担心的还是线上课程的质量,因为这是一次全新的学习体验。”在经过前期一周多的线上学习平台注册、模拟授课与相关问题的解答,彦瑾与同学们一起,迎来了新学期首堂线上课程的开讲。随着在线学习的深入,彦瑾原有的顾虑也逐渐消散,特别是看到讨论区里和课程群里看到不断提问的同学,和一直在线答疑的老师,他慢慢感受到了在线教学的优点与特点。谈及现在对在线课程的看法,彦瑾说:“在线课程与平时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它知识结构较线下教学更为清晰,内容精炼,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听课的效率;而老师们适时对课程进行补充说明,也能帮助我们快速理解知识点。”彦瑾向在线教学的老师们表达了最诚挚的谢意,他说:“我们的老师担心网络平台拥堵,特地选择在凌晨上传课件,保证同学们的正常学习,这让我们十分感动。尽管当前因为疫情,大家没能做在课堂里听老师讲课,但线上课程却延续着知识的传递、延续着师生的情谊,感谢老师为我们付出的辛苦劳动,大家虽隔万里,心却永远在一起。”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