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校教师参与完成的成果拟申报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的公示

来源:乐鱼(中国)(新版)发布时间:2020-06-05作者:创建部门:人员机构


  

根据教育部《关于提名2020年度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的通知》(教科技厅函〔202020号)的要求,我校林向民老师参与的成果“重要水产病原菌耐药的代谢与逆转调节的研究,拟申报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现将该项目的有关情况予以公示(具体附后)。

公示期为20206511日。任何单位或个人可在公示期内以信函或传真方式对公示内容提出书面异议。异议材料须注明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其真实性由提出异议的单位与个人负责。对匿名或无具体事实根据的异议,不予受理。

联系方式:校纪委办(83789210)校科研院(83789230

  

乐鱼(中国)

202065

  



2020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科学技术)

自然科学奖公示内容

项目名称

重要水产病原菌耐药的代谢与逆转调节的研究

提名单位

中山大学

项目简介

细菌耐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动物养殖业。长期以来,控制耐药菌的主要策略是在揭示耐药机制的基础上,发明具有针对性或绕开现有耐药机制的新抗生素以及增加胞内抗生素敏感性的增敏策略。然而,细菌耐药却愈演愈烈!因此,需要更新研究思路创建新的防治策略。该项目以模式大肠杆菌和严重危害我国水产养殖的迟缓爱德华菌和弧菌为代表,从整体代谢状态出发,研究了细菌代谢状态与耐药的关系,探讨了代谢状态如何影响抗生素摄取,提出了通过调节代谢状态、增加胞内抗生素浓度,利用现有抗生素控制耐药菌的新策略。通过近10年的研究,取得了如下创新性成果:

1.阐明了整体代谢状态与耐药的相关性:发现耐药菌的整体代谢显著下调,以中心碳代谢和能量代谢影响最为明显;发现耐药菌呼吸链关键酶复合物甲酸脱氢酶和硝酸还原酶负调耐药。这些结果不仅揭示了导致耐药菌质子动力势下降的关键原因,而且将糖酵解-丙酮酸代谢-三羧酸循环-呼吸链-质子动力势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阐明整体代谢耐药机制。该成果由发表在PNAS的代表性引文等引用和高度评价。

2.揭示了抗生素摄取的代谢调节机制:发现耐药菌的耐药网络调节,其中在CpxA/CpxROmpR/EnvZ两对双调节系统参与的交叉调控网络中,ATP合成酶亚基AtpB差异调节抗生素通道蛋白以实现利用同一网络差异耐受不同类型抗生素,提示代谢可以间接调控抗生素摄取;发现LamB是抗生素通道蛋白质,能与丙酮酸代谢的Odp1形成复合物,调控细菌耐药,说明代谢可以直接调控抗生素摄取。该成果由发表在FEMS   Microbiol Rev代表性引文等引用和高度评价。

3提出了通过调节代谢状态、利用现有抗生素控制耐药菌的新策略第一例从抗生素耐药代谢组认识耐药问题,发现耐药菌具有耐药代谢组,关键代谢物可以重编耐药代谢组为敏感代谢组,促进抗生素摄取,高效杀死耐药菌(最高达27.6万倍; 对耐药菌生物膜:体外提高约100-2000倍,体内提高约30-50)。该成果由发表在Cell Metab的代表性引文进行了专门评述与发表在Mol CellFEMS Microbiol RevCell Reports的代表性引文等引用和高度评价。美国两院院士国际著名细菌耐药专家Collins 教授在评述中认为,该研究强调细菌代谢环境与耐药性以及新治疗策略的重要性;基于该研究可望创建一种普遍的代谢与现有抗生素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该项目代表性论文5篇,其中在Cell Metab发表1篇,被Cell   MetabMol Cell等重要期刊专题评述和引用。彭宣宪教授作为大会主席/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和李惠教授作为大会秘书长组织召开2次国际环境组学大会;项目组成员先后受邀作为Organising Committee Member组织相关国际学术会议和在国际学术会议报告包括Plenary speakerkeynote speaker;彭博教授2018年入选国家优青计划。

主要完成人情况

排名

姓名

技术职称

工作单位

完成单位

对本项目重要科学发现的贡献

1

彭博

教授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

项目创新性成果中第一例从抗生素耐药代谢组认识耐药问题,创建了通过重编耐药代谢组逆转耐药性,利用现有抗生素高效杀死耐药菌的新策略的发现者之一,2篇代表性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

2

李惠

教授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

项目创新性成果中中心碳代谢-能量代谢-质子动力势的耐药代谢调节机制的发现者之一,1篇代表性论文的并列通讯作者,1篇代表性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

3

苏玉斌

副教授

暨南大学

中山大学

项目创新性成果中第一例从抗生素耐药代谢组认识耐药问题,创建了通过重编耐药代谢组逆转耐药性,利用现有抗生素高效杀死耐药菌的新策略的发现者之一,2篇代表性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

4

林向民

教授

乐鱼(中国)

中山大学

项目创新性成果中中心碳代谢-能量代谢-质子动力势的耐药代谢调节机制以及能量代谢介导的双调节系统对外膜抗生素通道蛋白质的调节机制的发现者之一,2篇代表性论文的第一作者,其中1篇论文为并列第一作者。

5

彭宣宪

教授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

项目创新性成果的主要发现者,4篇代表性论文的通讯作者,其中1篇代表性论文为并列通讯作者

主要完成单位

中山大学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包括:论文(专著)名称/刊名/作者)

1.Peng B, Su YB, Li H, Han   Y, Guo C, Tian YM, Peng XX. Exogenous alanine and/or glucose plus kanamycin   kills antibiotic-resistant bacteria. Cell Metab. 2015;21(2):249-261

2.Su YB, Peng B, Han Y, Li   H, Peng XX. Fructose restores susceptibility of multidrug-resistantEdwardsiellatarda to kanamycin. J Proteome Res. 2015 14(3):1612-20.

3. Li PP, Liu XJ, Li H,   Peng XX. Downregulation of Na(+)-NQR complex is essential for Vibrio   alginolyticus in resistance to balofloxacin. J Proteomics   2012;75(9):2638-2648

4.Lin XM, Wang C, Guo C,   Tian YM, Li H, Peng XX. Differential regulation of OmpC and OmpF by AtpB in   Escherichia coli exposed to nalidixic acid and chlortetracycline. J   Proteomics 2012;75:5898-5910

5. Lin XM, Yang MJ, Li H,   Wang C, Peng XX. Decreased expression of LamB and Odp1 complex is crucial for   antibiotic resistance in Escherichia coli. J Proteomics 2014, 98, 244-253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