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贫困地区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检验脱贫成效的关键区域。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要继续聚焦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四川凉山、云南怒江和甘肃临夏“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落实脱贫攻坚方案。
深度贫困地区大多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基础设施较差,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脱贫难度大,扶贫任务十分繁重。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大量扶贫资源投入到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中,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已取得重要进展。但是,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在收官之年,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仍然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产业扶贫政策执行面临多重约束。产业扶贫政策的有效实施需要劳动力、土地、配套资金、管理能力等多种要素的投入。在劳动力要素方面,深度贫困地区尚未脱贫的人口中,长期患病、残疾人、孤寡老人等占比较高,劳动力数量有限,而且这部分特殊群体的发展内生动力不足,难以有效支撑产业扶贫政策的实施。在土地方面,深度贫困地区多面临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资源稀缺等问题,产业发展可能与环境保护发生一定冲突。在资金方面,除了产业扶贫政策支持的资金以外,通常还需要贫困户投入一定的自有配套资金,但深度贫困地区未脱贫农户在提供配套产业资金上存在一定困难。在管理能力方面,深度贫困地区农户大多技能水平较低,管理能力不足,市场意识缺乏,扶贫产业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二是消费扶贫政策中的市场化方式利用不足。目前深度贫困地区的消费扶贫参与人员以行政事业单位人员为主,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部分深度贫困地区依靠对口帮扶单位进行定点采购,但对口帮扶单位的采购数量有限,不能保证产品长期稳定的销售。多数深度贫困地区在消费扶贫方面未能有效利用市场化的方式,例如本地特色产品的品牌建设不足,缺少符合市场需求的包装,品质控制缺失,导致消费者消费体验较差。消费扶贫产品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难以在激烈的产品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此外,深度贫困地区对消费扶贫的内容挖掘不足,部分地区将消费扶贫锁定在销售产品方面,忽视了本地文化旅游要素的挖掘,对消费扶贫的理解相对狭隘和片面。
三是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存在短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通常产业发展不足,就业机会有限,搬迁贫困户难以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即使能够外出务工,但由于深度贫困地区农户的技能水平较低,多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非农收入水平较低,难以应对提升的生活成本。此外,由于深度贫困地区相对偏远,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人才吸引力较弱,搬迁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供给仍存在不足。在社区治理和社会融入方面,由于部分搬迁安置区规模较大,且搬迁居民来自多地,过渡时期的社区治理存在一定问题。多民族搬迁安置区中的居民生活习惯和民族文化存在一定差异,生活融入、社会融入存在一定问题。
为解决以上问题,需要继续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统筹使用多种资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完善产业扶贫政策。推动深度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产品加工和相关服务业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挖掘深度贫困地区立体资源,打造集本地特色农业、特色景观、特色文化为一体的产业形态。针对有劳动力的未脱贫家庭,可以通过务工形式参与新形态的产业扶贫。针对长期患病、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缺少劳动力的贫困家庭,尝试通过资产收益扶贫的形式,推动这些家庭的土地、林地、草场等资源以入股形式参与产业扶贫,以分红收益方式增加收入。针对缺少资金问题,充分利用金融扶贫政策,推动商业银行向贫困地区微型金融机构进行批发贷款,缓解贫困群众产业发展的资金约束。针对缺少经营能力的问题,充分利用对口结对帮扶和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机会,吸引更多东部地区、发达地区的产业技术人员到深度贫困地区进行帮扶指导,引导深度贫困地区人口掌握符合市场导向的产业扶贫发展形式。
利用多种市场手段,促进消费扶贫可持续发展。积极利用网络流行的众筹、领养、定制等营销方式,推动网络新型营销方式与消费扶贫融合。推动电商创业企业对贫困地区农产品开展文创活动,通过文创活动带动产品的网络销售。借鉴社区支持农业(CSA)的实践,鼓励开展消费扶贫在对接和组织上的创新,建立和扩大消费者对生产者的信任,促进消费扶贫。利用各大电商平台开办的扶贫频道、众筹频道,国务院扶贫办指导的中国社会扶贫网、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善品公社等社会化平台渠道,加大消费扶贫力度。积极挖掘消费扶贫的文旅元素,利用互联网传播贫困地区的特色文旅元素,推动消费扶贫从产品销售到贫困地区元素的多方位输出。
加大搬迁后续扶持力度,促进搬迁群众社会融合。针对搬迁安置区产业发展不足的问题,推动东部地区或本地龙头企业根据安置区劳动力状况设立劳动密集型的微型工厂,根据土地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对有条件的安置区,通过设立环境保洁员、护林员等对技能水平要求较低的工作岗位,增加未脱贫家庭的就业机会。通过统筹各项扶贫资金,探索使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方式扩大资金来源,以财政扶贫资金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补齐安置区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短板。创新安置区社会治理方式,通过借鉴“枫桥经验”,化解安置区基层矛盾,促进安置区中来自不同村庄、不同民族群众的社会融合。
[作者为乐鱼(中国)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多维贫困和脆弱性分析的金融扶贫项目贫困瞄准研究》(项目号:16CGL035)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