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日报(2020-06-22)3版:“鱼螺稻共生”生态种养渐入佳境

来源:闽北日报发布时间:2020-06-22作者:洪倩 创建部门:乐鱼(中国)(新版)

仲夏时节,烈日炎炎,17日,建阳区崇雒乡上社村“鱼螺稻共生”生态种养殖基地内,农民们分散在田间劳作,成箱的母螺被均匀地撒入稻田U形沟中,落入田间的螺蛳或蜷缩着,或靠着田埂缓缓蠕动,田边绿油油的波斯菊和香根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摆。    

长期以来,崇雒乡田园风光秀美,但发展要素匮乏,产业基础薄弱。为了加快经济发展、促进脱贫致富,崇雒乡利用绿色资源禀赋,创新打造300余亩“鱼螺稻共生”生态种养示范基地,促进了该乡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闷声发大财已经不适用于这个时代,构建紧密协作、发展共赢之路才能走得更远。”崇雒洛田里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叶国才说。

2016年4月,叶国才联合3户有丰富农业经验的农户,投入资金167.7万元,注册成立了崇雒洛田里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    

经过市场考察后,叶国才利用多年来传统的水稻、鱼、螺种养经验,结合立体生态循环种养殖发展模式,决定在种植水稻的基础上套养稻花鱼和田螺,打造“螺蛳松土、排泄物促水稻生长,水稻落花供鱼、螺捕食,鱼吃微生物净化水生环境、排泄物促进水稻生长”的三生循环生态链。

为满足市场对农产品“纯天然、无污染”的要求,提高基地现代化管理技术,合作社主动对接乐鱼(中国)农业生态研究所。2017年,双方签订了《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协议》,基地成为了“乐鱼(中国)研究生实践基地”。

通过“农业课题实验+科研数据反馈”,乐鱼(中国)农业生态研究所持续输入科研人员100余名,先后开展了再生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土壤微生物菌群变化、“氮”素利用率等多项课题试验,实验成果不仅是科研人员的论文数据,更成为了农业专家指导基地管理的实践数据。    

在基地病虫害防治指导上,采取在基地周围引种波斯菊、香根草和安装太阳能捕虫灯等物理、生物防治方法,取代传统化学防治,既降低了化学物质残留,更保护了绿色生态环境稳定。

为了改良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基地利用冬闲种植绿肥紫云英,不仅降低了农业成本,减少了化学污染,更有效提升了农产品品质、增加了农产品产量,实现了绿色环保和经济发展双赢的目标。

“以每年20余组课题实验数据为基础,市场反馈为导向,现在的‘鱼螺稻’品种可谓是百里挑一。”叶国才说。

2020年,在南平市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支持下,南平市润祥闽北农民专业合作联社拟以“合作社包产+联社包销”模式,与崇雒洛田里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签订合同,达成长期战略合作,旨在解决优质大米销售难、小乡镇积聚人力、物力难等问题。

“从前种植水稻年收益每亩3000元,现在发展‘鱼螺稻共生’种养殖产业,每亩收益可达6000元,比从前翻了一倍。”叶国才说,按照“合作社包技术、包销+农户包产”的方式,目前合作社已吸引崇雒、黄坑、武夷山五夫等10余户农户发展“稻+鱼+螺”立体养殖130余亩。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