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和首要任务,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2020年三大攻坚战任务之一,完成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任务。今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在10月17日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现在脱贫攻坚到了最后阶段,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保持攻坚态势,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他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发挥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作用,接续推进巩固拓展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
在夯实脱贫攻坚中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及机制构建,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意义。首先,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在内涵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在对象、目标导向、政策内容等方面都存在共同点。脱贫攻坚要对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地区人口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即实现农村贫困地区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从而实现农村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实现持续稳定增长,确保农村贫困地区全部脱贫,解决区域整体性绝对贫困。乡村振兴的对象是全部的农村地区和农村人口,通过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五大振兴,到2020年实现乡村振兴的阶段性重要进展,2035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的决定性进展,不断解决相对贫困,最终实现2050年的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实施的五大振兴,是脱贫攻坚政策的延续与深化,在推动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中起到促进与保障作用。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与前提,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深化,乡村振兴又为脱贫攻坚提供内生动力与制度保障,二者具有高度的协同性。
第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在建设目标上具有联动性。脱贫攻坚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乡村振兴是其长期历史使命,二者在建设目标方向上高度一致,存在紧密的逻辑顺承性,本质上面临着共同的发展使命。脱贫攻坚采取的政策包括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异地搬迁扶贫、危房改造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其目标是解决多维贫困,消除绝对贫困,不断缓解相对贫困。脱贫攻坚的多维贫困治理与乡村振兴的相对贫困治理高度契合,脱贫攻坚的过程也是乡村逐步振兴的过程,二者都统一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打好脱贫攻坚战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理论思维和实践经验,脱贫攻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和基础,是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强弱项的重点任务。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是脱贫攻坚政策的延续,进一步激发脱贫攻坚的效能和势能,有效解决阶段性攻坚脱贫与长期性相对贫困之间的衔接,从而实现行政配置资源“输血”与市场配置资源“造血”之间的衔接。
当前,一些农村地区在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实践上,还存在相应的问题亟待厘清,主要表现为思想衔接不足、政策衔接不足、规划衔接不足、工作衔接不足等。如一些贫困地区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上需要进一步完善,表现为这些地区扶贫干部未充分认识二者的逻辑关系,未能从农村工作的全局性来考虑二者目标的一致性、工作的连续性和统一性,以为脱贫摘帽就完成任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机制体制的顺承性和联动性不足,缺乏统筹性的政策设计,导致贫困地区不具有产业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在完成脱贫攻坚战后容易返贫。因此,亟需理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发展的逻辑关系、内涵和路径转换,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从而构建二者有效衔接和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脱贫支撑体系与组织振兴的有效衔接机制。一是强化我省基层政府组织保障。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以党建促脱贫”到“以党建促振兴”的承接和转变,以党建引领建设激发村两委班子积极性与能动性,将“驻村第一书记”和帮扶责任人制度等常态化,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领头雁”积极作用的制度设计,切实强化社会合力,从而带动乡村各方面建设。二是持续加强和改善党对乡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在发挥乡村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和合作组织的纽带作用,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补充作用,推动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脱贫攻坚特惠性政策与乡村振兴普惠性政策的有效衔接机制。一是注重我省区域发展规划的系统性、协同性和可持续性。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规划的有机结合,加强规划编制的前后衔接和目标协同,如利用我省各地乡村的生态资源优势,开展生态旅游规划、田园综合体规划等。二是全面加快我省农村改革步伐。突破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如充分发挥福建林地资源优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此加快推动乡村振兴。三是完善我省项目与资金统筹机制。对脱贫攻坚开展的各级各类项目进一步优化升级,解决涉及乡村振兴发展项目的碎片化问题,不断纳入乡村振兴实施规划方案,统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似项目资金,有效提升涉农资金使用效益,激发项目所产生经济社会价值的延续性。
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的有效衔接机制。一是不断优化升级我省乡村地理标志的产业振兴计划,实现我省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优化升级。需要综合考量我省各地乡村的区位条件、特色资源、劳动力、政策因素、市场需求等发展优势,充分重视市场的作用,实行差异化原则,基于新发展理念合理布局产业发展空间,提高产业附加值与带动效应,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创新我省乡村产业经营模式,实现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产业扶贫主要集中在种养业和农产品生产领域,“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显示其特有的优势,可以采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等,实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共建共享产业发展效益。三是要大力发展生态绿色产业,有效持续推进生态补偿。要注重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产业优势,总结推广“稻萍鱼鳖蛙”的立体种养生态模式,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实现有效结合,实现生态宜居建设与产业兴旺的协同发展。
科技助力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机制。一是要充分发挥科技的精准助力作用。把技术赋能引入我省乡村脱贫和振兴治理中,在乡村振兴中构建实现信息交换与共享机制、技术保障和支持机制、监督考核和管理机制等方面,从而促进我省乡村持续健康发展。二是要总结推广我省科技助力乡村治理的经验。如最早在福建南平实施的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全国有效推广应用。三是要结合互联网技术及时掌握市场需求与动态发展变化,大力发展绿色、优质、特色品牌农产品,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采取“互联网+电商”模式拓宽产品销售平台与渠道,利用“互联网+营销”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农业与旅游新产业等提升产品增值效益,实现乡村振兴内循环。从生产着手引导发展信息农业、智慧农业、电商农业等;紧抓电商发展良机,拓宽销售渠道;推进互联网服务,提供满足需求的个性化服务,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利用互联网提升管理水平,保障农业发展。
扶贫队伍建设与人才振兴的有效衔接机制。一是要加强我省农村地区人力资本建设。吸引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吸纳大学生开展乡村“三农”领域和基础教育领域等的工作,有效推进农民工培训、村两委干部培训等,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人才要素资源。二是要把乡村文化建设作为推进我省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与举措。在脱贫攻坚中宣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五美”乡村创建作为载体,把“文化礼堂”搬到乡村居民的家门口,制定良好的“村规民约”,弘扬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优秀家风家规与优秀乡土文化,开展“新乡贤”“好村民”等评选活动,塑造村民积极向上、追求新生活的文明乡风。
[作者为乐鱼(中国)行政管理系主任、副教授,本文系2019年度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年度项目“乡村文化振兴助推老区苏区发展的福建实践研究”(FJ2019ZTB08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