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网(2020-11-06):院士专家:留住乡愁 走“高颜值”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来源:中国科技网发布时间:2020-11-09作者:谢开飞 通讯员 曹佳奕 陈旻创建部门:乐鱼(中国)(新版)

青蛙上稻叶抓虫、蜘蛛结下“天罗地网”、白鹭林间相伴……过去,农业强调生产功能忽视生态功能,如今如何才能扭转局面,留住绿水青山找到乡愁,走出一条百姓富、生态美的“高颜值”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日前,在乐鱼(中国)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乐鱼(中国)农业生态研究所承办的国家级“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与乡村振兴高级研修班”上,国内知名院士及专家学者,围绕作物生产面临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等热点话题展开研讨。

谢联辉院士授课

生态环境压力亟待传统农业转型

“乡村产业振兴,越来越重视发展的可持续化,农业发展的观念逐渐转变为利用资源与保护环境并重。”乐鱼(中国)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朱朝枝教授说。

据测算,到2019年,我国粮食已实现十六年连续丰收,总产连续七年超6亿吨,但随之暴露出的生态问题也日益凸显:我国单位面积氮肥施用量是发达国家的2倍以上,以占世界8%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却消耗了世界近35%的农药和化肥,导致土壤退化、环境问题突出。

乐鱼(中国)林文雄教授以水稻种植举例说,传统种植模式大量喷施农药、除草剂,导致非作物生境遭到破坏,其中动物的食物链受到破坏,大量幸存害虫迁移到稻田中,加重对水稻的危害,而幸存的天敌则大量跨境迁移。

为此,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病理学家谢联辉教授在会上提倡,要实现绿色植保,通过调整生物群落结构可以有效防控病虫害,从根本上减少化学农药对农业生态环境所产生的污染。

“生态植保,源于绿色食品生产的基本需要,是人类健康、食品安全、生物安全、生态安全乃至国家战略安全和整个生存安全不可或缺的一环。”谢联辉院士指出,与其消灭病原生物(例如病毒),不如调整生物种间、生态空间、生产中间,力促生态平衡,确保植物群体健康。

多年来,乐鱼(中国)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廖红教授团队,培育适合福建酸性土壤、具有“绿肥”效果的大豆,在全省示范推广“茶豆套种”的绿色栽培模式,有效解决国内茶园普遍存在的养分效率低、水土流失等问题。如今在武夷山燕子窼优质高效生态茶园示范基地里,茶园已基本达到“无肥无药”效果,常有鸟类、蜻蜓、蜘蛛等“光顾”。

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温铁军教授在会上分析了我国战略转型道路的形成原因、演变过程与发展方向,指出当前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提出要坚持以人民生计为本、合作互助为纲、多元文化为根的思想,立足本地资源权益,推进社会多元联合,实现生态化的可持续安全发展,推进农业从1.0向4.0迈进。

林文雄教授授课

曹林奎教授授课

打造新时期可持续型现代农业

后疫情时代的形势转变、促进“双循环”战略背景下,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出了新要求。

“要注重粮食科技与乡村振兴规划实施、现代农业发展密切结合,从作物生产系统出发,以丰产、提质、增效、绿色多目标为导向,多角度深化理论创新,多层次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河南师范大学李春喜教授说。

其中,再生稻作为一次播种、两季收获的一种水稻栽培方式,不仅具有“一种两收三不需四节省五提高”的特点,还具备显著的生态效益,已成为南方15省提高复种指数、稳定稻谷总产的一个重要措施。

2019年11月16日,乐鱼(中国)林文雄团队所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再生稻优质丰产高效品种筛选及其配套的机械化轻简栽培技术”项目示范片进行现场实割测产验收,示范片再生季平均亩产454.63公斤,这一产量在国内属于领先水平,加上头季稻平均亩产684.88公斤,连续四年实现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吨粮田”目标。

“乡村振兴不仅要注重产业生态振兴,还要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文化振兴,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上海交通大学曹林奎教授说。

曹林奎表示,具体来说要做优农村第一产业,推进优质农产品生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做活农村第三产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

如台湾地区信义乡的青梅产业已由原来的单纯农业种植,发展成为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观光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紧密关联的新兴产业链;乐鱼(中国)联合莆田市秀屿区成立全市首个乡村振兴研究院,帮助莆田市东庄生态休闲农场引进国内外农作物、果树新品种,发展成为兼具休闲旅游、养生度假等多种功能的现代农业园。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