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俺们真的没有一个怕死的,上战场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那一代人,晚年忆起往昔峥嵘岁月,连睡梦中都是战场上的焦糊味儿,他们用血肉之躯筑就新中国的太平祥和,可叹这太平盛世,如您所愿!
——题记
赶在抗美援朝70周年,也即爱国电影《金刚川》上映的第一天,我慕名前去观看这部史诗巨作。122分钟结束,在座位上逗留到片尾老兵回忆纪实最后一秒的我,像是抽身去了七十年前那个炮火硝烟弥天满地的年代。耳畔自小便熟稔于心的国歌,此刻竟蒸腾出热意盈上眼眶。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如果说从前这句歌词在我脑海中更多地抽象作英烈事迹,那么观影结束后,它已然具体描摹出沾染血腥和焦糊气味的画面——是敌军空袭的炮火下前赴后继、永远定格在殊死拼搏的炮手们黝黑无畏的容颜;是一次次跳入河中、扛起木桩、冒死重筑炸毁桥体的我方战士们;是战友们接连牺牲后,毅然点燃火把与敌机同归于尽的英雄张飞;是为保我军及时赶赴前线,用血肉之躯在河中垒砌人墙、被踩踏、被河水淹没的每一张坚毅面孔……
具体到诸多细节烙印在记忆深处,意欲将其取出叙述一二之时,竟无法列举穷尽。
记得国庆七十周年阅兵的时候,与父母共同观看典礼中修复视频片段的我曾发出这样一句慨叹:建国初期的阅兵仪式上,将士们个个面黄肌瘦,军装褴褛,远不及现如今的抖擞、挺括、赏心悦目。父亲说,那个年代吃不饱穿不暖,仗还没打完,可能你在开国大典上看到的某些面孔,不久后就牺牲了也未可知。
生长在新时代的我们其实距离那段朝不保夕的岁月十分遥远,我们自小接受学校和家庭爱国教育的同时,也被灌输着生命至上的基本思想,若论及孰轻孰重,是没有这样的顾虑和概念的。也正因此,《金刚川》头一次给我以最直观且避无可避的冲击,顿悟何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影片塑造了大小英烈不计其数,除却以火光引来敌机、断肢尤战的张飞,不拘小节只赴大义的关磊,引我魂牵多日的,是几位甚至叫不出具体名姓的炮手。对抗进入白热化阶段,我方仅存一处炮位,为了精准引致那架将国恨变质为私仇的美方敌机,张飞情急之下作出玉石俱焚的选择——“点火!”那一刻,他周围的几位炮手肉眼可见地震撼了一瞬,但也仅仅那一瞬,下一秒,倾倒汽油、利落点火、各炮手就位,战士们默契如常,仿佛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无所感知——不,他们明白的,他们只是无所畏惧。他们没有军衔,没有职级,他们只是众多“最可爱的人”中不为史书所记载的那绝大多数,他们的生命如斯短暂,却又是永恒的。
或许较之那些名垂青史的英烈将领,这些最可爱的人更能给我们以激励、以鞭策。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同样能够成就不凡!血肉筑起的长城少不了每一块砖石的依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有每一位无名英雄的功勋,新时代中国的建设、中国梦的实现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每一个在平凡生活中扮演不同角色的华夏儿女同样不可或缺!和平年代,我们有幸免受战乱与饥寒之苦,对这来之不易的一切最好的感恩,对踏着万千白骨蹒跚而来的新时代中国最好的馈赠,便是竭己所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尽善尽美,心怀家国,人人不凡!
我们可亲可爱的人呐,七十年恍若隔世,午夜梦回之时,您们大可回家看看呀,看看这太平盛世,看看您们用生命换来的家富国强,可还如您所愿?
(作者:乐鱼(中国)经济学院2020级金融学专硕 林紫歆;指导老师:王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