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发展离不开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靠的是人才和资源。新时期,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需要更加注重要素资源的合理化配置,要鼓励更多的人才下乡参与乡村建设,支持乡村企业打造优质品牌、特色品牌,逐步提升农村生活质量,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推进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我国的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同时,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也作出重要论述,为我们进一步推动福州市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南,我们应当深入学习、融汇贯通并落实到实践中。
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涵
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体制。加强顶层设计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有力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提出,各地区各部门在实现高水平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时,需要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加强系统谋划,加强体制机制创新,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近年来,各级党组织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指导思想下,逐步形成制度有效、执行有力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乡村特色品牌逐步知名化、金融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同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需要更加注重全面化发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指出,各地区要坚持整体谋划、着力突破的原则,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破除户籍、土地、资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全方位制度供给。由此可见,各地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农村服务需求、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等,有针对性地优化体制机制。
鼓励要素流动,优化城乡资源配置。要素资源合理化配置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要顺应城乡融合发展大趋势,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手抓,清除阻碍要素下乡各种障碍,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习近平总书记对城乡要素流动的重要论述不仅点明了城乡发展不均衡的主要缺陷,也指引了城乡融合工作的重要方向。因此,新时期,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需要更加注重要素资源的合理化配置。
重视农村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农民幸福感。加强农村服务设施建设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补齐农村基础设施这个短板,需要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逐步建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重点抓好农村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农村饮水、乡村物流等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因此,重视农村服务建设也是三农工作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城乡融合发展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服务设施建设,切实改善乡村生活条件。
促进福州城乡融合发展的建议
创新城乡产业发展模式,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城乡一体化发展,关键是要缩小乡村贫富差距,提高农民收入,开拓农民的增收渠道。从福州市现有的农村产业发展模式来看,最核心的问题是解决产业同质化现象,开拓多种销售渠道,打造多元化农村产业品牌,因此,加强城乡产业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城乡产业发展模式:一是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创新。福州作为沿海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淡水、海水资源丰富。同时,福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许多美丽的古建筑和优秀的红色文化,文旅融合潜力很大。有关部门、各级干部要充分做好文化品牌的宣传推广,在保护文化品牌的同时,加大农村文化旅游建设、打造休闲农业,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实现文旅融合增收。二是努力创新品牌。农村最大的优势是种植业、养殖业,但是缺乏品牌打造,传统农产品生产很难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人才指导,在充分挖掘不同乡村的农产品优势下,将乡村种植业与制造业有机融合,形成更加完整的生产供应链和销售链,让农产品走向品牌化,实现农村和农民增收。如:仓山区城门镇樟岚村,通过村民将茉莉花采摘到企业进行茉莉花茶的制作和销售,不仅打通村民的销售渠道、打造出福州特色茉莉花茶品牌,还实现村民增收、企业创收,取得显着成效。三是数字引领农产业转型升级。随着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农业成为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模式。福州市农村产业可以积极寻求数字型企业平台合作,引进相关领域人才,对农产品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推广,不仅可以减少农产品运输成本,还能够让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更放心,吸引更多粉丝,实现农民增收。
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实现共同富裕。现阶段,农村老龄化现象十分普遍,但是许多农村家庭并不缺少劳动经验和劳动能力,而是缺乏就业渠道、专业人才的引领和新鲜活力的注入。因此,在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基础上,结合福州市发展现状,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可以从三点入手:一是完善农民就业创业机制,鼓励农民、城镇居民下乡就业创业。各级党员干部要合理规划乡村发展模式,同时,加强与农民的沟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鼓励、吸引企事业单位下乡为农民就业创业提供岗位或资金支持。二是吸引人才下乡,推动乡村振兴。农民长期生活在农村,对于新兴技术往往了解得不多,需要鼓励更多专业化人才下乡,带去更多项目。三是城乡劳动力互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乡村建设需要年轻劳动力的支撑,许多农民有丰富的耕种经验,却因为身边缺乏劳动力而不能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各级党委政府要密切关注此类问题,积极推动村域间的合作,鼓励城乡剩余劳动力互补,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让更多有劳动能力的青年投身农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
巩固和完善城乡基础服务设施建设,重视质的监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城乡差距大最直观的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大。农村农业优先发展,要体现在公共资源配置上。一是要继续加大城乡基础服务设施投入力度,重点抓好交通运输、农村饮水、乡村物流、宽带网络等建设,继续加大资金的有效投入,力争实现城乡基础服务设施全覆盖。二是要创新管理模式,让农民积极投身乡村建设。如福清市新厝镇江兜村实行1名村干部+1名党员+N名群众的1+ 1+N村务管理服务模式,制定清洁家园、爱心帮扶等21个行动项目清单,鼓励农民积极投身乡村生态建设,让农民有了归属感与责任感,能够更加团结地建设美丽乡村。三是要重视质的监管。搭建完善的城乡基础服务设施体系,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第一步。新时期,还要继续完善城乡基础服务设施的质量监管体系,从量的建设转向质的发展,保证城乡基础服务设施能够长久有效地运作与使用。
(作者系乐鱼(中国)副教授、博士,本文系福州市社科规划项目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