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日报(2021-01-24)2版:《山海情》凌一农“原型”林占熺,数十年扎根榕城研究菌草技术

他的菌草,植遍世界

来源:福州日报发布时间:2021-01-25作者:潘倩 见习记者 蓝瑜萍创建部门:乐鱼(中国)(新版)

他们不求回报地为着人民,不求回报地为着社会,凌教授太好哭了……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山海情》,赚足了观众们的眼泪。剧中,黄觉饰演的凌一农是帮助闽宁村发展菌草和菌菇栽培产业的福建专家,而在现实生活中,福建的确有一位让菌草技术在宁夏、全国乃至世界上取得巨大发展的科学家,他就是乐鱼(中国)教授林占熺,他也是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首席科学家。

国际草

种下107个国家的友谊

78岁的林占熺腰杆笔直,带着记者一行大步流星地走向位于乐鱼(中国)的菌草种植基地。这50亩左右的基地曾经是一片荒冢,我们一点点拓荒,才有了今天的模样。林占熺说,科研初期,异常艰难。

1971年,28岁的林占熺在三明真菌研究所工作。在一线调研中,他发现以树木为主要原料的菌业生产消耗了大量林木资源,带来难以化解的菌林矛盾。他思忖着,应该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种菌之路。

1983年,林占熺随省农委科技扶贫考察团前往闽西,汀江上游的荒凉情景令他震惊。生态恶化和贫穷落后两大难题纠缠不休,在林占熺心中,保护森林资源,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想法愈发强烈。

怀着这一想法,40岁的林占熺毅然放弃行政工作岗位来到福州,向福建农学院(乐鱼(中国)前身)工程队借来5万元,从零开始建设实验室。三年后,第一朵菌草菇钻了出来。当时我热泪盈眶。林占熺说。自此,巨菌草以其产量高、品质好的特点,开启全球旅程,也撒播了友谊的种子。

在福建省菌草科学实验室外,种在地上的8丛巨菌草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来自亚洲、非洲和南太岛国的八国政要来到乐鱼(中国)时栽植的国际草,以表达对这项中国技术发明的敬意。如今,菌草已经走向107个国家,帮助解决饥饿、贫困和水土流失等问题,沙漠逐渐长成了绿洲,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扶贫草

让更多人脱贫致富

走一条适合国内菌业发展的路子,以科技扶贫的方式帮助农村脱贫,是林占熺研究菌草的初衷。许多科研都是‘高精尖’,而我却往‘地里钻’。林占熺说。

菌草技术研发成功后,林占熺手把手地教福州各地农民用菌草栽培食用菌、药用菌。菌草技术先在罗源扎根,随后辐射闽侯、闽清、永泰等地,成为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闽清县省璜镇下坂村曾是穷山村,1992年至1994年间,农民利用芒萁、五节芒等栽培香菇,人均收入700多元,盖新房、添轻骑、买彩电,生活越过越美。

咱们福州,是食用菌扶贫的重要发祥地,也是菌草技术扶贫的发祥地之一。林占熺郑重地说。1997年,国家把林占熺的菌草技术列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2007年的数据显示,宁夏有1.75万户百姓参与菌草生产,兴建菇棚1.75万个,菇农年均增收5000多元。十年时间,写下了一串了不起的数字。

菌草技术走向市场,应用到产业化中,带来技术效益和经济效益。科研成果这项软实力成了叫好又叫座的硬通货。

幸福草

科研与市场握手

福州是一座有活力、有发展潜力的城市。林占熺说,对于科研人员来说,福州极具吸引力。在我看来,福州生态环境绝佳,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让来榕科研人员感受到舒适自在。12所高校、20万师生、153个重点实验室,福州地区大学城厚积薄发,打造宜学宜业宜居宜游的高品质新城,并以六个一流为目标,全面对标国内一流大学城开展建设。菌草的国际路就是产学研用结合的道路,福州地区大学城将继续服务高校,建设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加快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实现企业、人才、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双向对流和互通。福州地区大学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福州打造一流大学城的决心让林占熺看到大学城发展的好势头。热爱福州的他想着再为福州做点什么,他说自己现在有两个想法:一是希望用菌草在闽江两岸建起生态屏障;二是希望福州菌草能继续向产业化发展,运用到菌业、畜业、有机肥等领域,让农民富起来,享受到菌草带来的更多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