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农业,可不能够只是靠天吃饭,更要靠科技兴农。一块地究竟适合种什么、怎么种,都得要讲方法讲技术。可是,很多农民缺乏这样的技术,而很多农业科研人员守着他们的科技成果,也得不到推广。1999年,福建南平市开始尝试设立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各类科技人才走向田间地头,服务“三农”,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去服务和帮助农民提高田里的产出。2016年,科技特派员又进一步成为了一种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现在,科技特派员制度执行得怎样了呢?
苏海兰是福建省农科院的科技特派员,2019年,她带着团队研究多年的中药材种植技术,来到江西井冈山,指导当地农民种植。每次从福建来到井冈山,她都会第一时间去查看药材的长势。
在农村长大的苏海兰,很早就知道科技对于农业的重要性,1999年她怀着科技助农愿望报考了乐鱼(中国)园艺专业,也正是在这一年,在她的家乡福建,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广大乡村初露萌芽。这一源于基层探索的制度创新,是以农民需求为服务方向,通过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实现提升农民脱贫增收的能力。按照制度要求,科技特派员实行下村到户工作方式,负责对所在的乡村、农户进行科技指导。苏海兰大学毕业来到农科院之后,通过当地政府的选派程序,成为科技特派员。2014年,福建光泽一家从事中药材七叶一枝花种植的企业找到苏海兰,希望她可以帮助改良种植技术。经过多年钻研和实践,苏海兰和团队将原来需要两年且只有5%的出苗率提高到现在6个月就可实现超过60%的出苗率。随后她又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和光泽的企业合作开展人工仿生态种植,形成了特色产业。
在2019年的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会议上,听到了苏海兰的报告,井冈山市政府在科技部农村司的穿针引线之下,和苏海兰取得了联系。因为井冈山当地的林场也曾经尝试过种植七叶一枝花,但是由于这种药材种植技术要求比较高,一直没有成功。
苏海兰带着种苗、带着团队来到了井冈山,从最初的选址到开始种植,她都全程参与,手把手帮助当地迈出了第一步。但是七叶一枝花的生长周期较长,从种植到收获需要四到五年时间,苏海兰发现,即便她每个月至少来一趟井冈山,还是会出现很多她无法照顾到的情况。
苏海兰总结了经验,认为想要让井冈山的种植得到长久地保障,只有在当地培养出专家型的乡土人才。其实,在福建的时候,苏海兰就有很丰富的乡土人才培养经验,针对井冈山有一定基础,又愿意跟着她学习的人才,她会更加耐心和细心地专门培养。
除了科研工作者之外,苏海兰的另一个身份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常年往返于两地之间,即便回到福建也要时常下基层,让苏海兰对家庭有着一丝歉疚。
现在,长古岭林场的七叶一枝花种植渐渐走上了正轨,当地希望能通过这种示范效应,带动更多的百姓加入其中,发展林下经济,实现乡村振兴。苏海兰也希望能把自己的成功经验和模式,推广到更多的地方去。而这种走出本土、相互交流的模式,也是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新时期发展的方向之一。
视频链接:https://news.cctv.com/2021/06/05/ARTINsaCxfseSyVzMl6Ngale2106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