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茶花盛开的季节,一阵阵花香沁人心脾。一天的考察行程,便从桂林山场开始。廖老师一进茶区,眼中不只有风景,行进到广林桥,她就发现桥下的小溪里长了许多水藻。廖老师说,茶园施肥太多,肥料经雨水冲刷流到小溪,就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滋生藻类,藻类物质会污染水源。
在广林亭附近,廖老师指着茶园的梯壁说:“这里的梯壁已经形成了土壤结皮。它是由苔类、藻类、真菌和细菌,以及许多景观中常见的非维管束植物成分等形成的复杂聚合体,能够有效保水以及保护梯壁。土壤结皮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找相关人员培训,让茶农能够按照生态茶园的管理方式把景区的部分茶园提升改造。”
经过一片老枞水仙的茶园,廖老师在茶行间发现了一种入侵杂草,她说:“这种植物广泛存在于北方,之所以会在南方的茶园发现,应该是茶园施放牛羊粪类的有机肥带来的。它散发的气息比较臭,但生命力顽强,会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一旦野蛮生长,会影响茶园的植物多样性的发展,最好是不要使用这类未经高温腐熟的有机肥。”
一路上,只要看到茶农施肥时留下的袋子,廖老师都要亲自去看一下所用肥料是不是按照高氮低磷中钾的配比,还让许老师拍照留痕,以便和生产肥料的厂家交流。还好,基本还是按照廖老师指导的比例管理,但她还是嘱咐我需要多多开培训班,让广大茶农意识到科学的施肥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午,大家来到刘官寨的遗址。遗址位于鹰嘴岩西北,仅存土石垣、石基。谷底杂草丛生,半山腰上还有许多古人居住过的痕迹。我们手脚并用地登到半山腰,来到一面光溜溜的足有十五米高的崖壁下。我先依靠前人留下的一个树藤攀登上去,然后用事先准备的绳索固定在顶上的一个树上,本以为需要重点保护的廖老师却一马当先地攀登上来。
“武夷山的层积岩在海底形成,经过火山爆发之后,经过亿万年的风化才形成如今的土壤结构。这样的土壤就是烂石,学名‘紫色砂岩土’,俗称沙苞土,矿物质含量丰富,非常适合武夷岩茶的生长。”站在岩石上,廖老师解说道。
简单的午餐后,泡了一泡刘官寨肉桂应景。看着茶叶浸润在沸水中,茶汤橙黄透亮,叶片舒展,香沉入水……刘官寨里品评刘官寨肉桂,别有一番风味。
接着往碧石岩方向行走,一路依旧坑坑有茶、岩岩有茶。我们发现有好多处茶园有被野猪拱过的痕迹,猜测是茶园施的豆粕类的有机肥比较香,被野猪发现了,来分享呢。
走到碧石老茶厂。已近大雪时节,这里依旧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称之为碧石岩,倒也名副其实。廖老师惊叹于石阶上的那一抹绿色,特意留影,作个纪念
“武夷山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生态环境是其他地方不可复制的,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这片人间仙境的真山水。”廖老师说,正岩茶山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也还需要科学的种植管理,施用化肥过多也可能做出半岩或者洲茶的品质。她说,还要发一些关于建设生态茶园的PPT文档及图片给我,让我代表她去宣传推广。
句句嘱咐,不见任何功利之求,只有公益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