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日报(2022-02-28)5版:[理论文章]以理论创新彰显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鲜明品格

来源:福州日报发布时间:2022-02-28作者:乐鱼(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艺筱 罗贤宇创建部门:乐鱼(中国)(新版)

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科学性与真理性是确保我国生态文明理论创新沿着正确方向行进的根本前提,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人民性与实践性是规定我国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唯物立场的基本遵循,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开放性与时代性是保证我国生态文明理论创新持续繁荣的强大动能。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并将“坚持理论创新”作为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的十大历史经验之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科学性与真理性、人民性与实践性、开放性与时代性的理论品格。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立足国内外生态现状,与时俱进推动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不断丰富发展,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强大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揭示了人、自然、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并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反生态本质进行批判与揭露,拓宽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视阈,丰富了政治经济学的现实解释力。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支撑,沿着正确方向开展生态文明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充分检验。

马克思强调自然的先在性与基础性,“人靠自然界生活”。我党的领导人结合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情况继承、发展了这一思想:毛泽东认为,人既是自然的奴隶,又是自然的主人,提出“向自然开战”“人定胜天”等号召,并强调只有掌握自然规律才能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习近平指出,“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并基于此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科学自然观,这种对人与自然关系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与创新阐释,是尊重自然先在地位和生态系统科学规律的充分展现,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理论的中国化发展与表达。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以获取最大剩余价值为目标的发展模式,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并将和谐统一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目标追求。中国尚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仍然面临统筹发展与保护的难题,为回应“粗放型”发展方式及其惯性带来的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生态困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的理论依据,为科学统筹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正确指引。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是实践的理论,是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也是一部坚持为人民谋求经济发展和生态福利的历史。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并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指引新的实践,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与生活环境,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充分贯彻。

推进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在经济上实现持续快速增长,同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也不断凸显,特别是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及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成为危害群众健康和社会和谐的民生问题。为调节人与自然的矛盾,毛泽东提出“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邓小平提出“把黄土高原变成草原和牧区”的科学设想,并作出建设“三北防护林工程”的战略决策,我国的植树造林运动不断掀起高潮。我国还有计划地退耕还林、还草,并启动西部大开发这项重大决策,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同步并举中实现西部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体现人民立场的重要论断,是在为人民谋幸福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基础上提出的理论创新。在理论的指导下,为满足人民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对污染防治攻坚战进行重点部署,着力推动攻坚任务落地见效、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维护人民生态环境权益的战略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开放性与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其开放性与时代性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具有恒久价值的关键特质。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国情,结合不同的中国实际与时代特点,呼唤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确保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始终走在生态文明建设前沿、引领生态文明潮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开放性与时代性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充分彰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围绕“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这一时代课题,创造性地对生态文明理念进行升华完善,逐渐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发展提供原创性理论指导,科学回答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如何实现永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时代回应,开辟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发展新境界。

马克思、恩格斯曾对生态共同体进行展望:“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习近平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开放性在全球意义上的重大贡献,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心系人类生态命运的历史自觉。让生态文明理论创新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不仅要扎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际,更要拓宽视野,积极推动全球绿色发展、合作共赢,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同时吸收各国生态文明建设有益成果与经验,与时俱进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

王艺筱系乐鱼(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罗贤宇系乐鱼(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部主任、硕士生导师;本文系2021年福建省科协科技创新智库课题研究项目(项目编号:FJKX-A2106)、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项目编号:FJ2019JDZ028)阶段性成果]

链接:http://mag.fznews.com.cn/fzrb/2022/20220228/20220228_005/20220228_005_1.htm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