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发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紧密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现将2021年17项科技成果奖介绍如下:
1.郑郁善等参与的《竹资源高效培育关键技术》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本项目从竹资源高质量增长对高效培育技术的巨大需求出发,经过25年的持续攻关,取得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竹资源高效培育关键技术体系,为我国竹资源质与量的提升提供了同步科技支撑。成果重点选择毛竹、麻竹、绿竹、雷竹、慈竹、硬头黄竹、甜龙竹、巨龙竹等主要经济和生态竹种,在我国竹资源核心分布区福建、浙江、四川、江西、湖南、云南等15个省区,依托长期试验示范基地和竹林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开展了系统研究,在4个方面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1)竹林精准培育方面,创新了竹林带(丛)状采伐培育技术理念与模式,优化集成了竹资源高效培育技术,突破了竹林养分靶向管理、促笋增产和短伐期经营等技术瓶颈,竹林产材量提高23%-49%,产笋量提高46%以上,实现了竹林精准与高效抚育管理。(2)竹资源生态培育方面,揭示了长期经营竹林生产力下降的内因和外因,提出了长期生产力保持技术,首次构建了沿海沙地防护竹林培育技术,拓展了竹子应用新领域,构建了退耕竹林、混交竹林、极端气候高抗性竹林等多种类型的竹林培育技术,综合效益提高21%-55%,实现了竹林经济和生态效益兼顾的综合培育技术提升。(3)竹资源健康保护方面,率先构建了竹林主要病虫害数字化信息平台,研发了专用新型高效生物农药,集成创新了竹林病虫害安全高效综合治理技术,防治效果达90%以上,实现了我国竹资源健康保护技术全面升级。(4)竹资源高效监测方面,首次完成了区域竹资源培育利用区划,提出了竹资源遥感识别参数,建立了专题信息提取和动态监测技术,精度达88%以上,创新并完善了我国竹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手段。
该成果技术全面、指导目标明确、创新性强,无偿在全国竹产区应用。20余年来,项目成员践行“科研服务生产、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承诺,同时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完成国内外培训143期,受训人数累计15000人次,覆盖7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国际影响深远。项目执行期内,累计推广2000万亩以上,仅以福建、浙江、云南等省区部分试验点推广的370万亩示范林计算,近3年新增产值6.5亿元,新增利润2.6亿元。出版专著12部,发表学术论文205篇,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12项,完成标准3项、专利4项,得到科技部、国家林草局专家组等第三方的充分肯定和媒体的高度关注。在项目示范带动下,竹林经营水平和质量显著提升,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2.兰思仁等主持的《蝴蝶兰品种创新关键技术与产业化》获2020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蝴蝶兰品种创新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由乐鱼(中国)牵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漳州钜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济南麒麟花卉有限公司、漳州新镇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厦门和鸣花卉科技有限公司、福州旗山花卉有限公司等7家单位合作完成。
蝴蝶兰被誉为 “花中皇后”、“年宵花之王”,具有重要的观赏和经济价值,市场需求大,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蝴蝶兰生产和消费地。而蝴蝶兰由于育种工作起步晚,大部分新优品种仍主要依赖引进,自主培育的品种少,且衍生产品极少,与产业规模形成巨大反差,严重影响了我国蝴蝶兰产业的发展。项目组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在种质资源的梳理、鉴定和保存,重要形状形成机制等应用基础研究,杂交育种技术及标准化种苗繁育技术体系的建立,香花品种的选育及衍生产品的开发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该项目获得新品种权15个,审认定良种15个。发表论文33篇,出版著作1部;授权专利19件,软件著作权5件;制定企业标准1项。核心技术推广应用到福建、广东、山东等6省市23家企业,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近三年新增销售额共计7.53亿元,新增利润1.78亿元,新增税收1231.59万元,年增收节支总额4058.60万元。在社会效益方面,推动了蝴蝶兰育种技术的进步,引领产业可持续发展;推动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实施,促进精准扶贫,推进美丽乡村和生态文明建设;培养了高水平研究人才、促进相关学科发展。该项目引领了蝴蝶兰品种创新与产业化关键技术提升,推动了蝴蝶兰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走向世界前沿。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带动农民致富具有重大意义。
3.廖飞宇等主持的《大型钢管混凝土结构内部缺陷诊治与控制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获2020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近年来,超高、大跨、重载、复杂等大型工程项目快速建设,推动了钢管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建筑、工业建筑、桥梁工程、海洋工程、电力设施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然而大型钢管混凝土结构较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混凝土脱空缺陷,主要与混凝土泵送工艺、浇筑时混凝土泌水和沉降、养护时混凝土收缩和冷缩、运营时日照和季节温差以及混凝土后期收缩等多种因素有关。特别在动载、腐蚀、高温等条件下,钢管混凝土内部脱空缺陷可能会引发结构损伤、破坏甚至倒塌,造成人员严重伤亡和经济重大损失。
本项目围绕重大工程的关键科技需求,在多个国家级、省级课题和工程建设项目的支持下,历经10余年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通过系列试验、理论和应用有效解决了钢管混凝土内部缺陷“怎么检测、有何影响、如何加强”三个核心技术难题,取得了如下重要科技创新:1. 基于时间序列分析法与非参数Bootstrap-t检验法构建了考虑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的内部缺陷诊断理论模型;提出了基于信号分解理论与加权峭度信号重构技术的内部缺陷高效识别方法,解决了钢管混凝土内部缺陷的“高效识别-精准诊断”难题。2. 建立了考虑球冠形缺陷和环向缺陷影响的钢管混凝土理论模型,揭示了其压弯、拉弯、压弯剪、压弯扭等复杂受力状态下的缺陷影响机理,创新了考虑脱空缺陷影响的钢管混凝土设计理论,构建了缺陷控制指标体系,形成了大型钢管混凝土结构缺陷控制和定量评价的科学依据。3. 研发了带内部缺陷钢管混凝土构件纤维复合材料外包覆加强技术,开发了带内部缺陷钢管混凝土桁架节点环口板加强方法,提出了采用加强技术的带缺陷构件及节点承载力计算方法。
本项目成果在国内多个大型钢管混凝土工程中应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福建省土建学会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委员会一致认为,本项目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钢管混凝土内部缺陷高效识别-精准诊断技术、缺陷控制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4.秦源等主持的《染色质重塑复合物SWR1调控植物生殖发育的分子机制》获2020年度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染色质重塑是基因表达表观遗传水平上调控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在植物生殖发育中的作用还不清楚。本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优青、面上以及国际合作项目支持下,针对染色质重塑复合物SWR1调控植物生殖发育的分子机制这一科学问题展开系统研究,第一,采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测序技术,绘制了拟南芥全基因组染色质标记和核小体分布图谱,发现植物生殖组织中染色质重塑复合物SWR1主要通过调节转录起始位点区域的核小体构象调控基因表达,首次在植物中揭示组蛋白变体H2A.Z通过调节增强子区域H3K4me3组蛋白甲基化修饰调控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首次在植物中揭示了SWR1调节增强子染色质状态调控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为阐释H2A.Z调节启动子和增强子功能提供了新思路;第二,通过敏化遗传学筛选和基因功能分析,首次报道SWR1与细胞表面类受体蛋白激酶ERECTA遗传互作,调控H2A.Z在PRE1基因家族的富集调控花序形态建成,以及H2A.Z与H3K4me3相互拮抗调控花青素合成的分子机理,为揭示表观遗传参与植物生殖发育的精确调控提供了新的借鉴;第三,通过转录组学和反向遗传学分析,发现细胞色素P450基因KLU在调控植物减数分裂中的新功能,深入揭示了SWR1通过激活重组酶基因DMC1在大孢子母细胞中表达,调节雌性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互作的分子机理,揭示了SWR1协同KLU激活转录因子WRKY28表达,抑制体细胞向大孢子母细胞转变,精确调控大孢子母细胞数目的分子机制,为阐明表观遗传参与细胞间通讯调控生殖细胞命运决定的关键作用提供了新信息。本项目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在PNAS、Plant Cell等国际学术期刊上,1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篇被Faculty1000推荐,1篇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Molecular Plant年度最佳论文之一。
本项目的主要人为秦源(项目主持人),蔡汉阳,程焱,赵合明和王宗华;主要完成单位为乐鱼(中国)和闽江学院。
5.周顺桂等主持的《有机固体废物超高温堆肥技术及应用》获2020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我国年产有机固体废物超过20亿吨干重(其中畜禽粪污9亿吨、城镇生活污泥6000万吨),但资源化利用率不足30%。传统高温堆肥是实现有机固废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手段,然而发酵温度低、周期长、无害化不彻底与产品附加值低等缺陷,已严重限制堆肥工艺的大规模应用。
针对上述难题,本项目历时15年的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取得如下重要突破:1.在国际上率先提出“超高温堆肥”新理念。针对传统堆肥不能超过70℃固有认识,发明了UTM系列超高温菌剂,能够在24小时内将堆温提升至80-100℃(微生物产热,无需外源加热),率先定义了堆肥“超高温期”(即发酵温度≥80℃),并成功维持堆肥“超高温期”7-11天。发现并命名嗜热菌新属2个、新种15个,保藏嗜热菌种1000余株,建成国内首个堆肥嗜热菌种资源库。揭示了超嗜热菌驱动堆肥有机物快速转化、抗生素耐药基因高效消减、重金属原位钝化的分子机制,解决了传统堆肥减量化和无害化程度低等难题。2.发明了超高压深度脱水与超高温堆肥耦合新工艺。研制出了国内首台超高压卧式弹簧滤板压榨机,创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机固体废物超高温堆肥成套工艺,形成了污泥生物沥浸调理—超高压深度脱水—超高温堆肥的完整工艺链,建成并运行了国内首个污泥超高温堆肥产业化示范工程(处理规模达600吨/日)。与传统污泥脱水+堆肥技术相比,脱水效率提高35%,发酵周期缩短1/2,辅料添加量减少75%,运行成本降低45%。3.创建了堆肥腐熟度快速检测的生物电化学新方法。研制出便携式快速检测设备,使堆肥腐熟度测定时间由常规2-3天缩短至30分钟。建立了“超高温堆肥+二次固态发酵”两段式工艺,发明了超高温堆肥固氮减排技术,开发出生物有机肥、有机铁肥、土壤调理剂等系列高值化堆肥新产品,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解决了传统堆肥产品附加值低、出路窄的难题。
以上创新点共获授权发明专利30件、实用新型专利2件、软件著作权2件,另有已受理发明专利15件、PCT专利3件。UTM超高温堆肥核心专利授权15件,占全球75%。共发表论文68篇(SCI收录60篇,总他引1778次),经检索“超高温堆肥”论文发表数占全球82%。核心技术入选《科技部火炬计划产业化示范名录》,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牵头制定地标1项、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项。核心发明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广东专利优秀奖、省级新产品4个。超高温堆肥技术推广应用到全国12个省市,处理污泥、畜禽粪便等有机固体废物超过4000吨/日,累计处理320万吨,实现有机肥替代化肥69万吨,减排CO2 56万吨。创建了国内首个省级污泥产业协会。近三年完成单位新增销售收入2.1亿元,新增利润2400万元。项目累计创造间接经济效益约15亿元,显著提升了我国有机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6.何华勤等主持的《作物节能节水灌溉新技术与设备的研发应用》获2020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必将由传统的丰水高产向非充分灌溉的节水高效转变,而通过适度亏缺灌溉诱导作物的向水性,是保障在胁迫条件下作物优质高产的重要栽培技术措施。本成果率先研发出免蓄电池的风光互补技术,开发出国内外首台免蓄电池风光互补扬水机,利用风能太阳能无需蓄电池为作物灌溉提供水资源;率先研发出诊断作物灌溉亏缺程度的联合分子标记试剂盒,构建了不同作物的适度亏缺灌溉制度;研制出基于无线传感且由太阳能供电的作物灌溉自动控制器,控制作物适度亏缺灌溉适时适量进行。
本成果有11项授权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已许可转让2项专利,还有2项发明专利已进入实审阶段;通过5项国家级、省部级成果验收或鉴定,总体水平达国际先进,部分关键技术国际领先;发表论文120多篇,其中单篇IF达9.101,单篇他引超200次;主编专著3部;入选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
7.黄天培等主持的《微生物农药防控茶园主要害虫的关键技术与应用》获2020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茶叶是福建省分布最广的经济作物。福建10%人口从事茶叶种植、加工和销售,茶产业年产值达1300亿。然而,茶毛虫、茶尺蠖和茶小绿叶蝉等茶园主要害虫可导致茶叶减产10%-20%。因此,本团队研发了微生物农药防控茶园主要害虫的关键技术并进行应用。主要取得如下重要突破:1. 从茶树鲜叶和绿茶饮料等不同来源分离获取芽孢杆菌1421株,建立了茶园生防芽孢杆菌资源库,筛选出高效价生防芽孢杆菌,Bt毒素蛋白含量达≥0.68%,毒力效价为≥6000IU/微升。2. 成功克隆了8个自主知识产权的Bt杀虫新基因,构建了7个对茶园鳞翅目害虫、茶小绿叶蝉高效的Bt新型杀虫晶体蛋白基因;率先发现植物多糖可以促进Bt生物被膜形成并提高Bt制剂杀虫活性。3. 率先建立以程控发酵设备、高效碟片离心浓缩提取和工程控温喷雾干燥技术为基础的茶园生防芽孢杆菌工业化生产体系。使用程控发酵设备多尺度工艺优化上述高效价生防芽孢杆菌的发酵罐生产参数,Bt毒素蛋白含量达≥0.72%,毒力效价为≥6300IU/微升;应用高效碟片离心浓缩提取和工程控温喷雾干燥技术,Bt产品毒素蛋白含量由6.5%提升到10%以上,毒力效价由65000IU/毫克提升至75000IU/毫克以上,显著提升了Bt产品杀虫效价。微生物农药产品畅销国内主要产茶省份、东南亚和欧洲市场,利用微生物农药防治茶园主要害虫1208.94万亩次,建立了有机茶园,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该项目获得授权专利9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5项;发表学术论文82篇,其中SCI收录36篇;2017-2019年增收节支总额达16440.81万元。
8.曾红亮等主持的《高品质燕窝制品加工关键技术及装备的创新与应用》获2020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燕窝是中国传承数百年的食养佳品,产自东南亚,80%以上销往中国,2019年中国燕窝进口量达214.9吨,产值近1000亿元。福建作为我国燕窝交易的最重要口岸,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加工基地。然而,长期以来燕窝加工产品以干燕窝为主,存在燕窝真假快检技术缺失、装备自动化水平低、加工技术落后、品种单一、营养功效不明等瓶颈,严重制约了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项目围绕国家“健康中国2030”的战略需求,依托“中国-爱尔兰食品物质学与结构设计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系统研究燕窝营养品质、氨基酸组成和加工品质,构建燕窝糖蛋白免疫层析试纸条快检体系,并针对产品品质和功能需求,集成创新了一系列高品质燕窝制品加工关键技术及装备,开发出干燕窝、即食燕窝(鲜炖燕窝、燕窝罐头、燕窝软罐头和冻干即食燕窝)、燕窝肽口服液等高品质燕窝精深加工系列产品,实现燕窝产业的整体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
项目实施培养硕士研究生5人,获国家专利授权14件,发表高水平文章7篇,参与制定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10项。项目成果在厦门市燕之屋丝浓食品有限公司、福建赛福食品检测研究所有限公司、福建品鉴食品有限公司、福建省燕皇世家食品有限公司、福建美之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规模企业成功应用,加工增值8倍以上,大幅提升我国燕窝加工的产业优势。以本成果为依托,合作单位厦门市燕之屋丝浓食品有限公司已成长为国内最大燕窝加工企业。近五年,新增销售额15.76亿元,利税2.11亿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9.钟凤林等主持的《耐热小白菜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20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小白菜也称不结球白菜,青梗菜,是最主要的绿叶蔬菜,解决小白菜好种子问题,是稳定菜篮子的必然要求。但由于耐热品种匮乏,病害猖獗,夏季种植技术落后,产品单一,菜篮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为破解产业发展难题,由乐鱼(中国)国家青梗菜良种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组带领下,开展了系统研究与合作攻关,取得突破性成果。
采用混合群体分离分析法,筛选出17009个SSR位点,建立了以小白菜叶片生长与抗逆生理为主要特征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体系,亲本选择效率提高4-6倍,育种周期缩短了3-4年。建立了保存有1250份材料的小白菜种质资源库,集成温室加代育种、自交不亲和、诱变和杂交育种技术手段,建立育种技术体系,筛选出优异资源210份,创制优异亲本材料22份,育成了以‘金品1夏’和‘金品535’为代表的8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耐热优质多抗新品种,创新栽培技术,建立了小白菜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满足市场和种植区域的多样性需求,扩大种植区域。依托“金品”品牌进行产业化开发,成果在全国十多个省推广252万亩。
10.邹双全等主持的《野鸦椿种质创新和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获2020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通过30多年持续研发,取得了2大突破3项创新,建立了6个技术体系支撑产业化发展。推动野鸦椿已从山间小树成为建设生态、美丽和健康中国的重要树种之一,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做更大的贡献。
本项目主要取得以下2项突破:(1)产业化应用基础理论突破。首绘野鸦椿全基因组物理图谱;解析基因进化与成种机理,厘清野鸦椿属分类体系,揭示重要性状的分子调控机制。(2)产业化关键技术突破。厘订和创新种质资源,选育出新品种,制定2个地方标准引导规范产业发展,建立了专用林培育体系,开发10个化学产品。
本项目主要有以下3大创新点:(1)首次对野鸦椿果实变红、开裂、蝶变和脱落等重要性状进行分子解析,揭示果实发育分子调控机制。(2)收集最全野鸦椿属资源,多标记联合厘清分类为2种2变种;构建首个156份特异资源核心种质库,筛选12个优良种质,选育出“红宝石”和“美人含首”2个良种。(3)发明野鸦椿繁育专有技术,构建药赏质量评价体系,提纯鉴定出80个活性物质。
本项目建立了6大技术体系支撑产业化发展:(1)发明继代叶片再生技术。利用继代叶片组培再生,实现无性快繁系数扩大20多倍,奠定了工厂化育苗基础。(2)集成创新沙藏催芽、轻基质和浅盘早播技术体系,增加生长期2~3个月,1年生苗高增长10-15 cm。(3)创制智能化育苗控制设施。有效提高苗木品质,劳动成本降低30%,年产值>2000万元。(4)利用生长素和整形修枝,调控枝叶和萌发规律,集成高枝嫁接技术,培育高价值观赏大苗。(5)发明生防制剂与微生物菌剂、专用料及精准施用技术,有效提高野鸦椿产量和药用品质。(6)实现专用林营建标准化和定向培育,研发出药材评监体系,为药材品质及产品稳定提供支撑。
11.林占熺等主持的《菌草生态治理与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20—2021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研究类成果奖二等奖。
针对菌业生产与林业生态平衡之间的“菌林矛盾”、生态治理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等问题,率先开展了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的研究,经近40年的不断创新,拓展至菌草育种、菌草生态治理、菌草饲料、菌草菌物肥料、菌草生物质能源和材料等领域,开辟了“菌”与“草”交叉的科学研究与应用新领域,开辟菌草生态治理新途径,创建了菌草生态治理与高效利用关键技术体系,高效利用太阳能、水和土地三大农业资源促进了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菌草新型生态产业发展。2017年菌草技术被列为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重点项目向全球推广。
本项目主要创新点如下:1.开辟了“菌”与“草”科学研究与应用新领域,率先开展了菌草草种筛选与培育,建立菌草优良草种选育标准,增加了草的一个新类别。提出建立菌草品种选育标准,已选育了121个菌草草种,其中巨菌草、绿洲1号等9个光合作用率高、富含固氮作用强的内生菌、根系发达、蓄水固土改土好、植株高大、粗蛋白含量高、抗逆性强的优良菌草草种。探明巨菌草基因组大小为2.87 GB,有28条染色体,为四倍体;揭示绿洲1~3号抗寒性,发现1650个潜在耐寒基因,挖掘出DREB、CBF、ZIP、ZFP等多种抗逆性转录因子,建立绿洲1~3号遗传转化体系,为菌草草种改良打下坚实基础。研发了菌草组培快繁技术,制定了《菌草品种认定技术规范》和《菌草栽培技术规范》。2.创建了不同生态脆弱区菌草生态治理关键技术体系,并阐明了菌草生态治理机理。菌草生长快,地上部迅速形成生物屏障,增加地表覆盖度和粗糙度,截留降水,降低风速;地下部根系发达,网络土壤强抗蚀、抗冲性,揭示菌草防风固沙和控制水土流失机理。创建菌草治理沙漠、水土流失(崩岗)、砒砂岩、洪积扇等技术,55~92天就可重建植被,一丛巨菌草年固沙面积达15.2 m2,水流失量减少80~91.9%,防风效能达62%,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加植物、昆虫、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菌草生态治理技术的研发为黄河生态屏障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实用技术。3. 创建了菌草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体系,促进了生态治理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探明菌草栽培食药用菌营养形成机理,创研“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及其加工技术。发明46种菌草栽培55种食药用菌技术,解决了菌业可持续发展;创建菌草食药用菌种质资源库,选育了灵芝南GL11等5个优良品种,制定《菌草栽培灵芝技术规范》。与木屑栽培相比,菌草栽培香菇、灵芝等食药用菌生长周期缩短5~15%,生物学效率提高8~20%,多糖含量提高25~130%,成本降低10~15%。研制克瑞地森胶囊(国食健字G20120139)等12个营养功能性食品,建立灵芝产品质量检测新方法。创建菌草菌糟饲料、生物质能和固氮菌肥等综合利用技术,建立菌草菌糟营养成分数据库,发明菌草菌糟饲料化技术;首次探明菌草内生菌结构和功能,开发菌草固氮菌肥;发明菌草生物质发电、菌草和菌糟制备沼气等技术。该项目授权发明专利28项,部分专利许可日本、南非、卢旺达等16国,出版著作14部,发表论文149篇(见附件-成果列表)。成果在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506个县市和106个国家推广应用,国内外建成73个示范推广基地,近2年示范推广45537 hm2,新增销售额27.41亿元,新增利润6.2亿元。专家评价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2.曹光球等主持的《杉木林连栽化感障碍机制及其栽培对策技术应用》获第十二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杉木是我国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速生用材树种。杉木连栽障碍造成了林分生产力下降和地力衰退现象日趋严重,已成为制约我国杉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瓶颈之一。突破杉木连栽障碍问题,研发出能防治杉木连栽障碍的栽培技术体系,成为杉木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技术需求。
该成果自1997年以来,紧紧围绕杉木林连栽障碍这一重大科学问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8项课题的资助下,联合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等杉木研发优秀团队,在理论上阐明杉木连栽化感障碍形成机制及杉阔混交林提高林分生产力新机理的基础上,从抗自毒型杉木特异种质资源选育以及种间化学关系协调的杉阔混交林营建及纯林改造技术、仿自然杉阔混交林营建技术、林下植被恢复与保护技术等技术研发,集成与创新杉木连栽障碍栽培对策技术。创新点主要如下:(1)首次确证了杉木主要化感物质,明晰了化感物质对杉木的致毒浓度,探明了根系分泌是化感物质的主要来源途径,系统揭示了杉木林连栽化感障碍的形成机制。(2)率先选育出一批适应连栽地生长的抗自毒化感型杉木优良无性系和优良家系,探明了抗自毒化感型杉木优良种质材料对杉木化感物质的生理响应机制。(3)首次从种间化学关系角度揭示了杉阔混交林提高生产力的新机理;筛选出与杉木具有良好种间化学关系的乔木、灌木树种及林下植被,研发出种间化学关系协调的杉阔混交林营建技术。
成果发表论文63篇,SCI收录5篇;发表论文在SCI数据库中完全他引频次148次,在国内CNKI数据库中完全他引频次达2388次,单篇最高引用量242次;申请发明专利4件,培养博、硕士研究生25名。成果在福建、广东、广西等7个主要杉木产区23个单位推广应用,累计推广面积2.76万公顷,经济效益显著。
13.谢拥群等主持的《竹质材料生物耐久性增强技术研究与应用》获第十二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竹子是最重要的非木材森林资源。高效利用竹材资源可以缓解我国木材供需尖锐矛盾,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然而,竹材易受到微生物、虫蚁的侵蚀发生霉变或腐朽,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为提高竹质材料的生物耐久性,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福建省产学研重大项目等课题的支持下,乐鱼(中国)材料工程学院谢拥群教授、余雁教授团队与国际竹藤中心王汉坤研究员团队合作,构建了重组竹无机功能改良、竹条糠醇化和表面无机功能化改良为核心的竹质材料生物耐久性增强技术体系,显著提升了竹质材料的防霉、防腐、阻燃、尺寸稳定性等性能,取得众多的理论和技术成果。
项目首次将廉价的无机硅铝溶胶和铜盐或铜络合物联用,对重竹组单元—竹束进行功能化处理,制备的重组竹在保持浅色竹材外观的前提下,具有抗白蚁、强耐腐和防霉的优异综合性能,在江西竺尚竹业有限公司实现了“浅色高耐户外重组竹材”的产业化生产。项目还创新了竹材糠醇化生物耐久性增强技术,提出了适合竹材结构特点的糠醇溶液定量吸附和气相糠醇改性两种新的细胞壁精准糠醇化改性技术,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改性竹条具有强耐腐、防白蚁、防霉和高尺寸稳定的优异综合性能。项目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竹条表面无机纳米功能化的应用基础研究,通过在竹材表面原位生长硅树脂纳米纤维阵列、氧化锌纳米棒阵列、纳米二氧化钛等纳米结构膜,使竹材在保持天然色泽和纹理的同时,具有超疏水、强抗紫外及抗菌性等特性,开创了国内木竹材料表面纳米功能化研究新领域。
项目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直接相关论文34篇(SCI收录17篇),累计被它引266次;授权发明专利8项,起草企业标准1项;鉴定科技成果1项;培养研究生12人,其中博士生4人;应用企业已累计销售浅色户外竹重组材150万平方米,新增产值3.10亿元,创汇1221.8万美元。本项目成果为提升我国竹类资源利用水平,提高竹产品附加值和生命周期提供了新途径,有助于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
14.施生旭出版的《生态城市治理:建设评价与公众参与》著作获福建省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生态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本成果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战略对美丽中国和美丽城市建设的要求,以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生态城市治理,以高质量发展促进生态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提升生态城市治理成效。研究基于新公共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等,通过综合评价方法、跨学科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法与案例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基于绿色发展理念对我国生态城市治理发展机理分析,基于DPSIR因果模型构建评价体系对全国34个城市、福建省9个地市、闽台18个地市进行综合评价、纵向横向比较分析和案例研究等,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分析生态城市环境建设满意度与公众环保行为关系,基于福建省厦门、福州、泉州三个生态城市1573份调查样本数据研究公众参与生态城市治理意愿影响因素等,从制度保障、权责划分、组织培养、沟通协商、技术赋权、监督评估等六个方面构建公众参与生态城市治理机制,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社会、科技等六个方面提出促进我国生态城市治理的路径与对策等。
该成果于2020年12月在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城市社区环境治理中公民参与机制创新研究”(19BGL207)中期成果,获得福建省第14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乐鱼(中国)第1届校级贡献奖——重大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奖三等奖。
15.冯鑫等主持的《基于鲁棒优化的中国森林保险产品创新研究》获福建省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森林保险作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对分散林业风险、促进林农增收起着积极的作用。论文以“森林保险产品创新”为主题,采用博弈分析和鲁棒优化方法,从宏观层面的保险方式,到微观层面的保费定价方案,设计出了一套完整的森林保险体系,并提出了在中国推广商业性森林保险的对策建议。
论文关于保障森林保险经济功能的前期研究成果以决策报告《我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问题与对策建议》的形式,获张高丽副总理肯定性批示;论文关于设计差异化的森林保险定价机制的前期研究成果以决策咨询报告《关于进一步完善我省森林保险政策的建议》的形式,被福建省委办公厅专报件《八闽快讯》采纳;论文作为核心支撑材料,获第十一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论文被北京林业大学鲁莎莎教授评价为“振兴林业产业,实现林农脱贫”的代表性研究。
论文主要完成单位为经济管理学院,该成果推动了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组合优化方法和林业经济学科的有益交叉,拓展了管理科学的应用范畴,为完善我国森林保险制度提供了新理论,新思路和新方法。
16.刘家财等主持的《基于参与者剩余向量的新的均分值及其在物流企业联盟中的应用》获福建省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对于物流企业联盟而言,若合作后车辆的装载量(或内容积)与货物的总质量(或总体积)不匹配,所获得的合作总收益极有可能比各自单干时的收益之和还更低,也即超可加性在物流企业联盟中有时难以实现。此外,若要满足对称性,则无法体现各物流企业的贡献程度等对合作收益分配策略的影响。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该成果深入挖掘物流企业联盟的真实情境,摒弃经典合作博弈理论中部分不合理条件或假设,在合作博弈理论基本框架下,创建能够真实反映物流企业联盟真实情境的新的合作博弈的解。
该成果的主要创新点体现在如下3个方面:(1)基于最小二乘法思想,利用局中人的(一般)剩余向量概念,对经典的均分剩余值解进行重新刻画;(2)提出局中人的贡献剩余向量概念,创建基于局中人贡献剩余向量的新的合作博弈的解概念并给出其解析式,证明该解满足的诸多重要性质并对其进行公理化刻画;(3)考虑局中人的权重对合作收益分配策略的影响,提出两个新的加权合作博弈解概念及解法,并对其进行公理化刻画。
该成果于2019年9月在国际Top期刊《Information Sciences》(中科院JCR一区,IF=6.795)上在线发表,乐鱼(中国)为该成果的第一完成单位,刘家财博士为该成果的第一作者,经济管理学院戴永务教授为该成果的通讯作者。该成果获得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FJ2018B014)等的资助。
17.戴永务等主持的《加快推进我省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建议》获福建省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本成果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小组访谈、案例研究等方法,结合福建农业农村情况,研究了乡村特色产业、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福建祖训家规、商品林赎买、惠民资金平台等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实践,探索了福建特色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及时、系统地为省委省政府谋划走符合福建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提供了有效支持。本成果的2份报告被中共中央办公厅内部刊物《每日汇报》采用,2份报告获省领导肯定性批示,10份报告被省委办公厅《八闽快讯•专报件》《福建信息》等采纳,1份报告作为福建省2017年设区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的评价依据,1份转化为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提案,1份报告转化为福建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党派提案,3份报告分别被省发改委、省农业厅、龙岩市委采纳。依托本成果,在SCI、CSSCI、北大核心等期刊发表了15篇学术论文。
成果主要完成单位为经济管理学院,成果主要完成人为:戴永务、郑义、林恩惠、洪燕真、刘淑兰、林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