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病虫害调查,安排挂设害虫诱捕器,检查松枯死木清理情况,加快推进松林改造提升进度……这几天,林木病虫害防治专家梁智生等人奔波在安溪、惠安等地,跋山涉水指导工人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
植树造林,在我们的印象中,就是扛着锄头铁锹,到野外挖个坑,把树苗种下去就可以了。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从前期的山场考察,到选择合适树种,再到后期养护、病虫害防治……一棵棵挺拔绿树的背后,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和人力付出。又一年植树节即将到来,记者探访了数名林业技术人员,了解植树造林背后的故事。
1 造林护林 美化家乡
他们是林学专业人员,为了家乡的那抹绿,十几年如一日奔走在山野,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植树、育林,扮靓家乡。
扎根深山
17年参与造林上万亩
2005年,郑智位从乐鱼(中国)林学院毕业后,就来到德化葛坑国有林场,在生产部门当技术员。林场地处偏僻,当时要到德化县城一趟都不容易。在这远离城市喧嚣的大山里,他已经工作了17年。如今,他已是林场生产股股长、高级工程师。
“林业生产,不只是把树苗种下就完事了,平时的养护管理也非常重要,其中森林防火就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郑智位还清楚地记得,有一年除夕夜,他在林场值班。当晚7点左右,葛坑镇大岭村因小孩燃放烟花爆竹突发森林火灾。接到火情报告后,他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组织护林员、当地村民灭火。眼看无情的大火吞噬着自己一手培育的林木,他焦急万分,不等其他队员到来,就拿起灭火工具冲向火场。天黑山陡,他一不小心摔了一跤,顾不得疼痛,爬起来又继续灭火。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经过1个多小时的奋战,终于将大火扑灭。林木护住了,疲惫不堪的他坐在路边休息时,才发现左脚底黏糊糊的。原来左大腿被划破了一道长约5厘米的伤口,鲜血直流,把裤子和袜子都浸湿了。
身为一名技术员,每到植树造林时节,郑智位都要深入山场,带着作业班组抢抓生产时间,安排、指导工人科学种树,保证树苗成活率。自2005年以来,他累计参与绿化造林1.1万亩,培育造林苗木250万株以上。同时,他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生产实际,积极开展林业科学试验工作。先后参与林下仿野生种植金线莲栽培试验,油茶第四、五、六期种苗科技攻关试验,开展秃杉、红椎育苗试验和培育技术研究。此外,他还参与多项省、市级林业科研和推广项目。
在开展科技援助和科技推广上,他以参加省科技厅和市科技局的科技特派员为契机,开展集中授课和山场指导累计25次,培训林农250人次以上,帮助林农解决林业经营存在的技术“瓶颈”。
奔走山野
为了家乡的那抹绿
春光明媚,在惠安科山,一片片金灿灿的银叶金合欢在微风中摇曳,恍如满山金甲,令人心旷神怡。每次到科山、辋川、涂寨等地重访自己曾付出汗水、辛劳的银叶金合欢林,陈丽芬心中都充满了成就感与喜悦之情。
陈丽芬是惠安县营林站副站长、工程师,身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惠安女,她熟悉、热爱着这片滨海之地。林学专业毕业的她,深知家乡沿海乡镇山地为砂石结构,土地贫瘠,山上的植被多为马尾松和台湾相思树,树种结构单一,防火性能弱,立面效果也较差。她决定利用所学为家乡的绿化贡献力量。
机会很快到来。经过前期调查研究,惠安县林业部门决定引进具有耐旱、耐贫瘠等特点的银叶金合欢试种并进行推广,由陈丽芬和她的同事具体负责。2017年,银叶金合欢率先在惠安科山、辋川两地试种并取得成功后,开始在涂寨镇大规模推广。身为技术员,她和同事从前期的地况勘察,到指导工人种树苗,后期养护……三天两头就得往野外跑。
如今,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又快到了,正是银叶金合欢开花的季节。“目前看来,成效还是很不错的。”看着自己付出努力扮靓家乡的成果,她感到很欣慰。
2 治病救树 保护生态
人生病了要治,树木同样也会生病,也需要具有专业技能的“树木医生”帮忙看病治疗。他们利用各种方法,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
凌晨作业 救回800年罗汉松
“我们每天凌晨4点多就要从泉州出发,赶在5点左右、海风最小的时段进行喷药作业。”回忆起为惠安县辋川镇虎屿岩一株有着800多年树龄的罗汉松治病的过程,福建省天敌生物防治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梁智生感慨,给树木治病也要讲究天时地利等。
2019年7月,这株罗汉松遭遇专门危害罗汉松的“幺蛾子”——橙带蓝尺蛾侵袭,树叶被取食至光杆,濒临死亡。接到惠安林业部门通知后,梁智生和同事立即赶到现场为古树诊疗。当他们要用高压喷药机喷药作业时,却发现当地海风比较大,影响消杀效果。询问当地人后,得知每天只有凌晨5点左右比较没风。为了尽快治愈古树,他们只好选择那时行动。
“第一疗程喷药三次,灭杀的害虫掉落在地上密密麻麻铺满地。”梁智生介绍,经过有效灭杀控制,如今这株古老的罗汉松已经恢复了健康,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由于当地其他地方还有橙带蓝尺蛾虫源,工作人员定期巡查这株古罗汉松,一发现有害虫的苗头,就马上治疗。“我们免费治疗这棵罗汉松,从2019年至今,已进行喷药作业10多次,确保古树健康。”
对症下药 红树林恢复青翠
站在洛阳古桥,洛阳江河口绿油油的红树林一眼望不到边际。这是我国东南沿海人工恢复面积最大、生长最好的集中连片红树林。据介绍,保护区内红树林面积已由之前的257亩原生林增加到如今的近7000亩。为了保护红树林,林业部门可下了不少工夫,其中,就包含了长期对危害红树林的病虫害防治工作。
2012年5月,森防检疫专业技术人员到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洛阳江河口,对红树林有害生物危害受灾情况进行现场调查。经调查,确认受危害的红树林主要是桐花树,害虫主要为毛颚小卷蛾,其幼虫会啃食叶肉,导致叶片干枯脱落。据当地护林人员介绍,小卷蛾虫害一年能繁衍好几代,一旦累积起来,就会爆发较大规模的灾害。
为了有效防治小卷蛾,“树木医生”对受灾红树林施撒“白僵菌”和“绿僵菌”两种生物药剂,杀灭幼虫。针对成虫羽化盛期,则悬挂诱虫灯进行诱杀。据介绍,相对于喷洒杀虫剂等农药的化学防治,此类生物防治周期性较长,但不会对土壤水质及其他水生生物等造成污染和伤害。
“快10年了,泉州湾的红树林都是绿油油的,长得很好。”泉州市林业局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站长钟景辉介绍,通过长期采取生物和物理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泉州湾河口湿地红树林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维护了洛阳江河口湿地的生态安全。
引入天敌 守护旅游资源
长期到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爬山健身的市民应该还记得,十多年前,景区一些松树出现树叶发黄,最终整株枯死腐烂的现象。其罪魁祸首就是有着“松树的癌症”之称的松材线虫病。为了保护松林,工作人员和松材线虫斗了十五六年。
“这些虫子释放后,会主动搜寻天牛幼虫进行取食或寄生,将它们消灭掉。”梁智生介绍,目前泉州用生物防治松材线虫病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成效也较明显。
松材线虫病是由外来有害生物松材线虫引起的巨大生态灾害。近年来,泉州引进了花绒寄甲等天敌,通过生物防治松材线虫的传播媒介昆虫——松墨天牛,以达到防治松材线虫病的目的。
由于缺乏经验,早年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成效有限。直至2013年5月,在林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清源山景区管委会购买服务,采用生物、物理等多种防治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实施为期5年的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终于取得显著成效。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并非“一棍子买卖”,需要时刻警惕,以防反弹复发。为此,2018年8月,景区启动了第二轮5年的防控工作,有效控制了病害的发生和蔓延,保护了景区旅游资源和生态安全。
3 多管齐下 绿色防控
林业有害生物是“不冒烟的森林火灾”,它不仅具有水灾、火灾般的危害性、毁灭性,还具有生物灾害特有的隐蔽性,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危害巨大。经过专业人员多年的研究试验,我市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上,取得较大成效。
降低危害
示范区创建成效显著
据统计,泉州市主要林业有害物种类有松材线虫病、松突圆蚧、马尾松毛虫、木毒蛾、白蚁等。经过“树木医生”们的努力,近年来,除了松材线虫病对局部区域造成一定的危害外,其他有害生物发生趋势总体平稳,危害程度降低。
泉州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苏文晶长期深入林业生产一线,推动森林城市创建、造林绿化、林业改革、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据他介绍,泉州市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秉持“绿色防控”理念,在大力进行树种结构调整、提高林分抗逆能力的同时,对符合无公害防治、环保低碳要求的林用药剂、药械和技术进行推广。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率,根据实际需要提倡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工作,大幅提高林业害虫生物防治比例,生物防治工作成效明显。全市松毛虫、木毒蛾、松突圆蚧等主要害虫30多年来一直控制在低水平,未发生大面积的灾害。特别是2013年以来,泉州市大力加强“生物防治示范区”建设,综合运用生物防治技术和营林、物理等无公害防治措施,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全国林业生物防治示范区建设总结暨现场会议在泉州举办。
生物防治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要
林木病虫害防治方法很多,长期从事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苏文晶介绍,从防治的手段来分,大致可以分为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人工防治几大类。
其中,化学防治就是使用相应的化学药剂(农药),对遭受病虫害的树木进行喷洒。其优点是急救性强,收效快,能在短期内将病虫害迅速控制,但长期连续、单一地使用农药,容易使病虫产生抗药性。而且,化学防治属于广谱灭杀,会导致益虫害虫“一锅端”,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有一定的影响,有些药物还会导致环境受到污染。
物理防治和人工防治主要是采用一些诱捕器诱捕,或采用人工寻找灭杀等方式消灭害虫。这种方法比较环保,但耗费人力,见效比较慢。
生物防治的手段在国内起步比较晚,目前主要有以菌治虫和以虫治虫两种方式。以菌治虫是一种十分安全的防治手段,对人、畜、农作物和微生物都没有危害,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且防治效果非常好。以虫治虫则是利用自然界害虫的天敌防治虫害,能够有效地保护环境。生物防治除了人为干涉、投放外,更重要的是注意保护害虫的自然天敌,提高天敌对害虫的抑制作用,尽量创造有利于害虫天敌生存的条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林科院首席专家杨忠岐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在国家大力提倡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之际,更应该大力推广和应用生物防治等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防治技术,既防治了病虫害,又保护了环境。
链接:https://szb.qzwb.com/qzwb/html/2022-03/10/content_5794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