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材料工程学院面向旗山校区举办“筑木传家——小榫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传统家具榫卯结构艺术展。活动吸引了旗山校区4个学院共500余名学生参观交流。
活动现场
展览共展出学生自制的50种常见榫卯结构模型、10件古代建筑斗拱模型、5件活拆活装的“仙作”特色传统家具模型、50余套自制木质玩具和20余个代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风格的木结构建筑模型以及由我校师生自主建成的全国首个“明清家具数字化博物馆”。展览由30名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2019级学生担任讲解员,他们向到现场参观的各专业学生详细介绍了我国绵延7000多年的木作技艺,让同学感受劳动人民的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造物智慧以及精密严谨、材美工良的工匠精神。
指导教师材料工程学院木材科学系刘学莘老师介绍:“榫卯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和家具构件的主要接合方式,具有强度大、结合牢固、结构稳定的特点。中国传统建筑和家具的每一个零件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靠榫头、榫眼互相搭配、互相连接,组成一件件整体,从而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现场观摩的贵州籍苗族学生韦虎表示:“本次展览看到了祖国各地的建筑和家具模型,深受震撼,任何民族的建筑都是祖国大家庭里的鲜花,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来自广西的壮族学生廖玉申表示,“榫卯结构这种牢固紧密的结构关系,折射出‘团结一心’的中国精神,小小榫卯上的每一个零件就如同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分子,以党中央为核心,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内在力量。”
本次展览是我校“家具类”课程群第二课堂的一部分,由材料与化工助教团队党支部和“家具设计与工程”慕课助教团团支部共同策划,旨在将同学们在疫情防控线上教学期间所学习的《中国古典家具》《家具结构设计》《明清家具品鉴》《传统家具文化与艺术》《家具行业创新创业》等课程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展示-分享”的方式进一步深化拓展,入脑入心。
近年来,学生从一件件中国风格特色木制品中汲取创新设计的营养,再通过分析现代人的功能和审美需求,设计出一件件具有中国特色和“家”文化特征的创新型家具作品,课程学习者先后在全国、全省家具设计比赛中获奖200余人,获得各类专利100余件,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不断探索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