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江西省科技厅关于组织开展2022年度江西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赣科发成字〔2022〕134号)文件要求,我校教职工陈鸿飞(排名第三)、林文雄(排名第四)、黄锦文(排名第七)参与完成的成果“机械化条件下再生稻丰产增效关键技术与集成应用”拟申报2022年度江西科技进步奖,乐鱼(中国)单位排名第三。现将成果的相关信息予以公示(具体附后)。
公示期为2022年9月16日至2022年9月22日。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公示项目持有异议的,请以书面形式向科技处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文件。为便于核实、查证,确保实事求是、公正地处理异议,提出异议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表明真实身份,并提供联系方式。个人提出异议的,应当在书面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应当加盖本单位公章。凡匿名异议和超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
联系方式:校纪委办(83789210)、校科技处(83789230)
附件:“机械化条件下再生稻丰产增效关键技术与集成应用”
乐鱼(中国)科技处
2022年9月16日
附件:
项目名称:机械化条件下再生稻丰产增效关键技术与集成应 用
申报类型:江西省科技进步奖
主要完成人:邵彩虹、文喜贤、陈鸿飞、林文雄、吴文革、黄素华、黄锦文、刘光荣、林席跃、刘凯丽、关贤交、许有尊、李秋保、钟石生、雷正平
主要完成单位: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乐鱼(中国)、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项目简介:
成果针对机械化生产条件下再生稻存在品种再生力差异大、机收碾压腋芽严重、再生季腋芽成苗率不高、成熟整齐度差导致稻米品质变差等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通过水稻再生力特性、丰产机制、再生季腋芽促发、适宜留桩高度、机收减损等关键技术研发,构建丰产增效技术模式,创新绿色防控技术,突破“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瓶颈,实现大面积示范应用。成果主要创新点如下:1.明确再生稻光温资源利用特点,创新头季稻高产栽培关键技术,促进头季穗大粒多、后期芽壮不早衰;2. 揭示了“低”节位留桩丰产效应,创新了腋芽肥、水、化综合促发及减损提质技术,解决了腋芽成苗率不高、再生季生育进程差异大、机收损失大及碎米率高的技术难题;3.创建了再生稻“强、早、足、干、低、控、优”的丰产技术模式,构建了再生稻绿色防控及节肥增效等特色技术模式;项目实施以来,授权专利5件、软著2项,制定地方标准4项,发表相关论文22篇;近三年在赣、皖、闽累计推广应用558.7万亩,增产稻谷30.1万吨,增收72852.3 万元;培训从业人员2000人次以上,打造了一支基层再生稻技术服务队伍,提高了新型经营主体再生稻种植水平,培育了“秋瑶”、“金果”、“丰源”等一批再生稻米品牌,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
提名单位意见
项目针对机械化条件下再生稻碾压损失高、再生季群体整齐度差、产量不稳、碎米率高等亟待解决的难题,团队历时7年攻关研究,明确再生稻产量形成光温资源利用特点,提出头季稻高产栽培关键技术;揭示了低节位留桩丰产效应,创新了腋芽肥、水、化综合促发及减损提质技术;创新提高品种再生力方法,构建了再生稻品种筛选指标;创建了再生稻“七字”丰产基本模式,集成周年绿色防控及节肥增效等3项特色模式。成果整体达国际领先水平,促进科技进步作用明显。
近三年,在赣、皖、闽推广应用558.7万亩,增产30.1万吨,增收72852.3 万元,创造了再生季单产460kg以上、头季+再生季“吨粮”的高产水平,生态效益显著,打造了一支基层再生稻技术服务队伍,提高了新型经营主体再生稻种植水平,培育了一批再生稻米品牌,取得了显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巩固我省粮食主产区地位提供了有力支撑。
成果丰富了水稻栽培理论,解决了机械化生产条件下再生稻丰产增效技术难题,为双季稻区周年稳粮增效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提名该项目为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