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农学会关于组织开展2022-2023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推荐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我校教职工侯有明(排名第二)参与完成的成果“重要入侵害虫红棕象甲监测与绿色防控技术及应用”拟申报2022-2023 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乐鱼(中国)单位排名第二。现将成果的相关信息予以公示(具体附后)。
公示期为2023年1月10日至2023年1月16日。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公示项目持有异议的,请以书面形式向科技处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文件。为便于核实、查证,确保实事求是、公正地处理异议,提出异议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表明真实身份,并提供联系方式。个人提出异议的,应当在书面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应当加盖本单位公章。凡匿名异议和超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
联系方式:校纪委办(83789210)、校科技处(83789230)
附件:“重要入侵害虫红棕象甲监测与绿色防控技术及应用”
校科技处
2023年1月10日
附件:
2022-2023年度神农中华科技奖报奖项目清单及公示材料
序号 | 项目名称 | 主要完成单位 | 主要完成人 | 申报类型及等级 |
1 | 重要入侵害虫红棕象甲监测与绿色防控技术及应用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乐鱼(中国);漳州市英格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 | 覃伟权,侯有明,李朝绪,刘丽,黄山春,吕朝军,钟宝珠,曾晓辉,石章红,阎伟,梁景华,金化亮,佘震加,赵航,孙晓东,刘文,邓美红 | 科学研究类成果 一等奖 |
2 |
|
|
|
|
3 |
|
|
|
|
1《重要入侵害虫红棕象甲监测与绿色防控技术及应用》
公示材料
项目名称 | 重要入侵害虫红棕象甲监测与绿色防控技术及应用 |
提名等级 | 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研究类成果一等奖 |
提名单位 |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
提名意见 | 该成果针对重大入侵害虫红棕象甲监测与防控等技术瓶颈,系统研究其生物生态学习性、探明发生规律、解析扩散路径、阐明灾变机制、创新监测新技术、突破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制剂型2种,创制新产品 6 个,构建红棕象甲监测与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创建入侵阻截“三道防线”。成果在国内疫区及阿联酋、巴基斯坦、埃及等国家进行推广应用,科技支撑国内食用油供给安全,服务国家外交战略。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成果获奖2 项;制定标准 4 项,技术规程 5 项;获授权发明专利 6 件,实用新型专利 20 件,软件著作权 2 个;出版专著 5 部,发表论文 56 篇,其SCI收录 25 篇;录制科教专题片 2 部,研发信息素和诱捕装置等新产品 6 种。成果被行业广泛认可和应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对照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授奖条件,推荐该项目为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研究类成果一等奖。
|
项目简介 | 红棕象甲是油棕、椰子等热带木本油料(占全球食用油消费量38%)及椰枣(中东国家主要粮食作物)等经济棕榈的毁灭性害虫。自上世纪 90 年代传入我国以来,猖獗为害、暴发成灾,现已蔓延至 15 个省市,造成减产 40% 以上,受害死亡率 90% 以上,年直接经济损失超过 30 亿元,严重威胁木本油料、经济棕榈等生产安全、生态安全,是全球 56 个国家的检疫性害虫。针对瓶颈问题,项目组自2002年起在红棕象甲发生规律、灾变机制和扩散路径研究,监测和绿色防控技术研发,入侵阻截“三道防线”构建及新产品创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并在国内外大面积示范与应用。 1. 系统研究红棕象甲生物生态学习性,探明发生规律,解析扩散路径,阐明灾变机制。明确生物生态学习性,探明寄主多、食量大、繁殖力强等特性,揭示发生为害规律,突破规模化繁育关键技术,存活率提高137.3%、历期缩短20-50天;解析肠道菌群稳态免疫机理,探明体内外分泌物的行为响应,阐明体内外免疫防御机制,明确免疫响应能跨代传递;阐明我国红棕象甲来源于印度和东南亚,明确传播路径;解析寄主种类多、繁殖力大、免疫响应跨代传递、为害隐蔽、天敌缺乏等是该虫入侵后暴发成灾的主因,为高效监测与防控该虫奠定基础。 2. 创新红棕象甲监测新技术,突破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制剂型2种,创制新产品6个。研发出早期声音监测技术,构建田间发生预测模型,实现田间动态实时监测,精确度达 95% 以上;发明信息素微胶囊、诱芯和诱捕装置,创制新产品 3 个,探明田间信息素监测应用技术,监测精确度达 90% 以上;创新“聚集信息素+诱捕器”的成虫诱捕监测技术,与国外同类产品和技术相比,成本降低 67%、持效期延长 50%,诱捕效能提高 31.4%。研发不育干扰关键技术,辐照不育和化学不育田间干扰卵孵化率分别降低 62.4%和 40% ,效果显著;突破化学应急除治关键技术,筛选出环境友好型农药和田间施药方法,成虫致死率 96% 以上,防效 90% 以上,伤口保护剂保护效果 90% 以上;创制了“诱捕器(红或黑色)+发酵物(甘蔗或椰子)+聚集信息素”新型理化诱控技术和产品2个,诱捕效果比单用信息素高 300% 以上;创新生物防治关键技术,筛选出 3 个高致病力菌株,室内幼虫致死率 90% 以上、卵孵化率降低 80%,研制出金龟子绿僵菌油悬浮剂 1 种,发明致病菌和信息素联用传菌装置和新产品1个,致死率提高 10.64%,田间防控效果良好。 3. 构建红棕象甲监测与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创建入侵阻截“三道防线”,并在国内外大面积示范与应用。撰编风险评价和应急控制等技术规程,发布农业行业标准,出版技术手册,构建监测与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实现对该虫高效的监测与防控;创建口岸“入侵拦截”、未发生区“扩散阻截”、发生区“绿色防控”三道防线,有效遏制该虫发生与扩散为害。国内在海南、广东、福建等省建立示范区 10 个,示范面积 2.3万亩,辐射带动 460 多万亩次应用项目组核心技术,培训技术人员 10922 人次;国外在阿联酋、巴基斯坦建立示范基地 2 个,示范面积 2000 亩,举办国际技术培训班 15 期,培训国外技术骨干 300 人次,辐射带动沙特、埃及、阿曼等 10 多个国家应用项目成果。 项目制定标准4 项、规程 5 项,获授权专利26件(发明专利 6 件),软件著作权 2 个,出版专著 5 部,发表论文 56 篇(SCI收录 25 篇),录制专题片 2 部,创制新产品 6 个,成果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被行业广泛认可和应用,推动阿联酋赠送我国 10 万株椰枣,成为两国友好外交往来的见证。核心产品远销法国、墨西哥等 10 多个国家。2021-2022年挽回经济损失23.22亿元,近10年累计挽回经济损失120亿元,社会生态效益显著。成果得到农业农村部、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户的高度评价,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网、科技日报等 10 多家媒体广泛报道。 |
提名书 相关内容 | 提名书的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目录。 1. 论文 1.1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the Population Growth of 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Coleoptera: Curculionidae) on Sugarcane.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 Li Lei, Qin Weiquan*, Ma Zilong, Yan Wei*, Huang Shanchun*, Peng Zhengqiang .2010,39(3):1000-1003, 1.2 Transcriptomic identification of chemoreceptor genes in the red palm weevil 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Genetics and molecular research. Yan Wei*, Liu Li*, Qin Weiquan*, Luo Youqing, Ma Xuezhong, Haider Nabil, Inayeh Muhanad. 2015 1.3 PGRP-LB homolog acts as a negative modulator of immunity in maintaining the gut-microbe symbiosis of red palm weevil, 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Olivier. Developmental and Comparative Immunology. Dawadi Bishnu, Wang Xinghong, Xiao Rong, Muhammad Abrar, Hou Youming*, Shi Zhanghong*. 2018, 86, 65-77. doi.2018.04.021 1.4 An IMD-like pathway mediates the intestinal immunity to modulate the homeostasis of gut microbiota in 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Olivier (Coleoptera: Dryophthoridae).Developmental and Comparative Immunology.Xiao Rong, Wang Xinghong, Xie Erming, Ji Tianliang, Li Xiongwei, Muhammad Abrar, Yin Xianyuan, Hou Youming*, Shi Zhanghong*.2019,97, 20-27. doi.2019.03.013 2. 专利 2.1基于多种引诱物协同作用的高效诱捕器 实用新型,专利权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发明人:黄山春,覃伟权,阎伟,李朝绪,吕朝军,刘丽,钟宝珠。CN210226650U,2020.04.03 ,专利状态:有效。 2.2一种保护植株免受红棕象甲危害的组合药物.,发明专利,专利权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发明人:吕朝军,钟宝珠,覃伟权,黄山春. ZL202011358272.0,2021-02-19,专利状态:有效。 2.3 一株防治棕榈害虫红棕象甲的绿僵菌及应用,发明专利,专利权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发明人:孙晓东,覃伟权,刘丽,钟宝珠,李朝绪,张晶,ZL201310364795.X,2014.11.26 ,专利状态:无效 2.4 一种肠道无菌的红棕象甲幼虫实验模型的创建方法。发明专利,专利权人:乐鱼(中国),发明人:石章红*,侯有明*,阿布拉·穆罕默德,黄斌. ZL201711160477.6,2017.11.20. 专利状态:无效。 2.5 红棕象甲幼虫的半人工饲料。发明专利,专利权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发明人:马子龙,覃伟权,李磊,黄山春,魏娟,阎伟,ZL200910220964.6,2010.05.12,专利状态:无效。 2.6 一种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诱芯,实用新型,专利权人,漳州市英格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明人:张炯森,ZL201020522710.8,2011.07.06 专利状态:无效。 3.标准 3.1 热带作物病虫害监测技术规程红棕象甲 农业行业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起草人:覃伟权,阎伟,黄山春;刘丽,李朝绪 NY/T2818-2015,2015.10.09,标准状态,有效。 3.2热带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红棕象甲 农业行业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起草人:覃伟权,阎伟,刘丽,黄山春,李朝绪,孙晓东,吕朝军,钟宝珠 NY/T2815-2015,2015.10.09,标准状态,有效。 4 棕榈作物病虫害远程便携识别系统 软件所有权: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研发人员:刘丽,张峰,阎伟,石娟,覃伟权。2014SP058753,2013.12.01,软件状态,有效。 |
主要完成人 | 姓名 覃伟权,排名1,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完成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 姓名 侯有明,排名2,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乐鱼(中国),完成单位:乐鱼(中国); 姓名,李朝绪,排名3,职称,副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完成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 姓名,刘丽,排名4,职称,助理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完成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 姓名,黄山春,排名5,职称,副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完成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 姓名,吕朝军,排名6,职称,副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完成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 姓名,钟宝珠,排名7,职称,副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完成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 姓名,曾晓辉,排名8,职称,高级农艺师, 工作单位: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完成单位: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 姓名 石章红,排名9,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乐鱼(中国),完成单位:乐鱼(中国); 姓名,阎伟,排名10,职称,副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完成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 姓名,梁景华,排名11,职称,园林工程师,工作单位:漳州市英格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单位:漳州市英格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姓名,金化亮,排名12,职称,高级农艺师,工作单位:漳州市英格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单位:漳州市英格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姓名,佘震加,排名13,职称,森保高级工程师,工作单位:漳州市英格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单位:漳州市英格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姓名,赵航,排名14,职称,研究实习员,工作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完成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 姓名,孙晓东,排名15,职称,副研究员,工作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完成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 姓名,刘文,排名16,职称,林业高级工程师(教授级) 工作单位: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完成单位: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 姓名,邓美红,排名17,职称,园林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完成单位: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 |
主要完成单位 | 第1完成单位.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驻地:海南省文昌市 第2完成单位. 乐鱼(中国) 驻地;福建省福州市 第3完成单位. 漳州市英格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驻地;福建省漳州市 第4完成单位. 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驻地;广东省珠海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