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校主持完成的成果拟申报2022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的公示

来源:乐鱼(中国)(新版)发布时间:2023-01-30作者:创建部门:new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根据福建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办公室关于2022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闽科奖办〔2022〕9 号)要求我校主持完成的“安全隐蔽精准无线传输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等26项成果拟申报2022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现将成果的相关信息予以公示(具体附后)。

公示期为2023130日至202323日。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公示项目持有异议的,请以书面形式向科技处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文件。为便于核实、查证,确保实事求是、公正地处理异议,提出异议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表明真实身份,并提供联系方式。个人提出异议的,应当在书面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应当加盖本单位公章。凡匿名异议和超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

联系方式:校纪委办(83789210)、校科技处(83789230

 

 

                                         科技处

                                    2023年1月30日

 

 

 

 

项目1

1.项目名称:精准隐蔽的物理层安全无线传输理论与方法研究

2.提名奖种: 福建省自然科学奖

3.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4.项目简介:

本项目在国家863计划军口部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持续资助下,围绕无线电空口技术,构建了一套多维精准、隐蔽可靠的物理层安全无线传输的创新理论与方法,突破了多维度精准信息安全传输、无人机三维立体安全通信和隐蔽传输中的信号设计及优化等瓶颈,为推进网络强国战略和数字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具体的研究内容与科学发现点如下:

(1)方向与距离二维精准安全无线传输策略。在方向调制的基础上利用随机变频阵列来打破该耦合性,实现信息在距离和方向上的二维精准传输。

(2)多无人机协作干扰的物理层安全提升模型。揭示了无人机的飞行轨迹对物理层安全的作用机理,构建了无人机基站和无人机干扰机协作网络的物理层安全模型。

(3)可靠性、时延与安全互相制衡的传输方法。提出了在高可靠低延时传输中实现、衡量及评价物理层安全的理论架构。

(4)隐蔽增强的物理层安全无线传输理论体系。揭示了隐蔽无线传输的基础特性、系统设计的关键点,发现了在低时延隐蔽无线传输系统中利用随机发送功率来增加系统隐蔽容量的可行性。

同行引用及评价:对应以上四个主要研究内容,本团队发表了4篇国际顶级期刊论文,1篇国内A类期刊,其中3SCI一区,1ESI高被引论文,总引用量超过350

5.主要完成单位:

乐鱼(中国)、海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

6.   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陈日清:领导完成了科学发现点(3),并重点参与完成了科学发现点(1-4)。

束锋:领导完成了科学发现点(1),并重点参与完成了科学发现点(2)。

颜世豪:领导完成了科学发现点(4),并重点参与完成了科学发现点(1-3)。

周小波:领导完成了科学发现点(2),并重点参与完成了科学发现点(1)。

胡锦松:重点参与完成了科学发现点(1)和(4)。

7.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刊名

论文、专著名称

收录情况

年卷页码

发表时间

作者:排序/姓名

1

中国科学: 信息科学

(国内期刊论文)

基于方向调制的物理层安全无线传输原理、关键技术与未来应用

卓越期刊,

CCF推荐

A类期刊

47卷,第9期:1209-1225

2017.09

通讯作者:4/陆锦辉;

第一作者:1/束锋;

作者:5/胡锦松;

9/陈日清

2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国际期刊论文)

Secure and precise wireless transmission for   random-subcarrier-selection-based directional modulation transmit antenna   array

SCI收录

vol.36, no.4, pp.890-904

2018.04

通讯作者:

5/Riqing Chen;

第一作者:

1/Feng Shu;

作者:

3/Jinsong Hu

3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国际期刊论文)

UAV-Enabled Secure Communications: Joint Trajectory and Transmit   Power Optimization

SCI收录

vol.68, no.4, pp.4069-4073

2019.04

通讯作者:

4/Feng Shu

第一作者:

1/Xiaobo Zhou;

作者:

3/Shihao Yan;

4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国际期刊论文)

Physical layer security for ultra-reliable and low-latency   communications

SCI收录

vol.26, no.5, pp.6-11

2019.10

通讯作者:

3/Shihao Yan;

第一作者:

1/Riqing Chen

5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国际期刊论文)

Low probability of detection communication: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SCI收录

vol.26, no.5, pp.19-25

2019.10

通讯作者:

3/Jinsong Hu

第一作者:

1/Shihao Yan

 

 

项目2

1.项目名称:黄曲霉菌生长发育及其毒素生物合成调控机制

2.提名奖种:自然科学奖

3.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4.项目简介:

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广泛污染玉米和花生等农作物,并产生致命的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 AFs)。作为已知毒性最强的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对人类有极强的毒害作用,被世卫组织(WHO)划定为1A类致癌物。由于黄曲霉菌及其毒素对粮食安全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全面深入地开展黄曲霉菌的研究显得尤其重要。项目组首次系统阐明了翻译后修饰在黄曲霉产毒致病中的关键作用,揭示了黄曲霉产毒致病复杂网络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黄曲霉菌产毒和致病的分子机理,为早期防控其污染提供理论基础和靶位点,也为作物产量的有效提高奠定重要基础。

申请人汪世华团队聚焦黄曲霉菌生长发育及其毒素生物合成调控机制”这一重要科学问题,从翻译后修饰为代表的复杂网络机制深入开展研究,取得了以下一系列创新成果。 1) 首次系统阐明了翻译后修饰调控黄曲霉生长发育、毒素合成及其致病性。传统的研究都局限于某一翻译后修饰,申请人通过高精度质谱数据对黄曲霉进行了全面的蛋白质基因组分析,确定了广泛的翻译后修饰,深入开展了全面的乙酰化组学和琥珀酰化组学分析,并揭示了磷酸化和包括组蛋白乙酰化和甲基化在内的表观遗传修饰调控黄曲霉毒素合成和黄曲霉致病机制。2)揭示了信号通路调控黄曲霉生长发育、毒素合成及其致病性。申请人首次揭示信号转导途径中的G蛋白α亚基和腺苷环化酶结合蛋白等的缺失与黄曲霉的发育、产毒和致病密切相关。3)揭示了环境因子调控黄曲霉生长发育、毒素合成及其致病性。申请人首次发现过氧化氢酶CTA1、过氧化酶体导入蛋白AflPeX5、介导氧化压力应答的 bZIP 转录因子AflRsmA等环境响应因子和环境因子参与了黄曲霉发育、毒素的合成和致病性的调控。4) 揭示了系列转录因子和sRNA等对黄曲霉发育和致病的调控作用。申请人首次揭示Rum1等转录因子显著影响黄曲霉菌的生长、产孢、菌核形成和毒力,并且揭示了sRNA在黄曲霉应对水活性和温度中的重要作用。

申请人团队在黄曲霉菌产毒及致病领域的系列研究工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本团队在连续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相关成果发表论文48篇,其中SCI收录44篇,累计影响因子达170,被同行引用次数超过874次入选国际刊物Toxins封面文章;项目相关成果获得2020年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编写专著1本;并应邀作为第一特邀编辑为核心期刊《菌物学报》编写专刊。申请人担任国际期刊Medical toxicology: Current Research主编,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和Toxins的编委,并作为第一主编为国际期刊Toxins编写专刊。并多次受邀在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中国真菌毒素大会、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等全国性会议上做了相关的大会报

5.主要完成单位:乐鱼(中国)

6.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⑴汪世华:项目总负责人,对本项目主要技术贡献如下:1、提供经费支撑,确定研究方向和思路,以及试验方案确定;2、对第1-4个创新点做出了贡献,为代表作中4篇SCI论文的第一通讯作者,专著的主编,5篇其他论文(专著)的通讯作者,并且是39篇相关SCI论文第一通讯,具体贡献请见检索报告(编号:FAFU20230007)。3、本人在用于申报该项自然科学奖的相关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为75%。

⑵庄振宏:项目研究主要执行者,对本项目主要技术贡献如下:1. 负责科研项目技术和项目结题工作;2. 对第一和四创新点做出了贡献,是第4篇代表性论文作者之一,参编第五篇代表性论文\专著,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篇,具体贡献请见检索报告(编号:FAFU20230007);3. 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

⑶袁军:1. 对第二和第三个科学发现做出了贡献;参编第五篇代表性论文\专著;发表相关学术论文6篇,具体贡献请见检索报告(编号:FAFU20230007)。2. 每年工作9个月,具体贡献请见发表论文。

⑷王宇:1、对第2个科学发现做出了贡献;参编第五篇代表性论文\专著;发表学术论文2篇 (其中一篇为代表作2),具体贡献请见检索报告(编号:FAFU20230007)。2、每年工作9个月,具体贡献请见发表论文。

⑸王秀娜:1、对第4个科学发现做出了贡献;参编第五篇代表性论文\专著;发表学术论文2篇,具体贡献请见检索报告(编号:FAFU20230007)。2、每年工作9个月,具体贡献请见发表论文。

 

7.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论文专著名称

作者

刊物

时间,卷期,页码

1

Lysine acetylation contributes to development, aflatoxin biosynthesis and pathogenicity in Aspergillus flavus.

Yang G, Yue Y, Ren S, Yang M, Zhang Y, Cao X, Wang Y, Zhang J, Ge F, Wang SH*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19(12): 4792-4807.

2

Molecular and structural basis of nucleoside diphosphate kinase-mediated regulation of spore and sclerotia development in the fungus Aspergillus flavus.

Wang Y, Wang S, Nie X, Yang K, Xu P, Wang X., Liu M, Yang Y, Chen Z, and Wang S H *.

J Biol Chem

2019294, 12415-12431.

3

Antioxidant related catalase CTA1 regulates development, aflatoxin biosynthesis and virulence in pathogenic fungus Aspergillus flavus.

Zhu Z, Yang M, Bai Y, Ge F, Wang SH*.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2022:2792-2810.

4

Integrative analyses reveal transcriptome-proteome correlation in biological pathways and secondary metabolism clusters in A. flavus in response to temperature

Bai Y, Wang S, Zhong H, Yang Q, Zhang F, Zhuang Z, Yuan J, Nie X, Wang SH*.

Scientific Reports

201525 :14582

5

专著,《黄曲霉与黄曲霉毒素》 

汪世华等

科学出版社出版

2017

 

 

8.其他支撑材料目录:

序号

证明材料类型

证明材料名称

证明材料提供单位

1

检索查新报告

乐鱼(中国)图书馆检索报告

乐鱼(中国)图书馆

2

检索查新报告

科技查新报告

乐鱼(中国)图书馆

3

其他相关资料

未列入项目主要完成人的所有论文专著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出具的知情同意书

课题组

4

其他相关资料

代表作以外其他论文目录+1-10篇首页

课题组

5

其他相关资料

代表作以外其他论文11-20篇首页

课题组

6

其他相关资料

代表作以外其他论文21-30篇首页

课题组

7

其他相关资料

代表作以外其他论文31-39篇首页

课题组

 

 

项目3

1.项目名称:磷酸赋活法制备竹木质颗粒活性炭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2.提名奖种: 省科技进步奖

3.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4.项目简介:针对粉末活性炭粉尘污染大、再生利用难以及颗粒活性炭存在难于兼顾高强度高吸附性、能耗高、产率低等突出问题,项目从2008年起,在自粘结成型技术制备颗粒活性炭、原位一步赋活技术制备不定型竹基颗粒活性炭、机械力-化学耦合技术再生活性炭、变径分体式炭活化装备和尾气及余热回收技术集成等多项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解决了制约我国活性炭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对我国活性炭产业的技术换代升级发挥了重大作用。主要技术内容和指标如下:(1)首次揭示了自粘结成型过程中起塑化作用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和木质素热分解产生的4-甲基苯酚,起粘结作用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热分解产生的呋喃类树脂。创新性地利用自粘结成型技术制备颗粒活性炭,解决了粉末活性炭粉尘污染大、再生利用难以及颗粒活性炭难于兼顾高强度和高吸附性的突出问题。颗粒活性炭在碘吸附值高达1014.8 mg/g时仍兼具97.8%的高强度,性能指标远优于木质净水用活性炭一级品(GB/T 13803.2-1999)。(2)首次利用原位一步赋活技术制备不定型竹基颗粒活性炭,解决了物理法颗粒活性炭存在的成型性差、能耗高、得率低的问题,开辟了化学法制备乙酸乙烯合成催化剂载体活性炭的新途径。竹基颗粒活性炭的强度、表观密度、乙酸吸附量和乙酸锌吸附量分别为80%0.419 g/mL516.5 mg/g6.21 g/100mL,符合国标《乙酸乙烯合成触媒载体活性炭(GB/T 13803.5-1999)》的要求。(3)首次开发出机械力-化学耦合再生活性炭的新技术,利用超声波与熔融固体酸的机械效应、空化效应、热效应和化学效应的协同作用,促进熔融酸充分进入活性炭孔隙,并利用其强氢键缔合能力,对吸附质进行解吸,达到再生目的。5次循环后,活性炭的再生效率和固体酸的回收率分别高达88.0%98.4%。(4)创新性地将变径分体式炭活化装备和尾气及余热回收技术进行集成,通过变径分体延长物料在预炭化阶段的处理时间,促进磷酸的渗透与分散,大幅提高活化效率,进而提升产品性能。同时实现了尾气及余热的高效回收利用,达到节能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效果。本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9件,发表论文15篇,其中SCI/EI收录9篇,制定标准4项。由福建师范大学钱庆荣研究员、福州大学刘明华教授等组成的评审专家组认为:该成果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本项目在福建省鑫森炭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省七星炭材科技有限公司和福建省宁德市鑫森新炭材有限公司等5家单位进行推广,举办技术培训班10期培训800余人次。近3年累计生产活性炭43775.25吨,新增产值105380.8万元,新增利润12172.3万元,新增就业岗位60个,取得了重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5.主要完成单位:乐鱼(中国)、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福建省鑫森炭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芝星炭业股份有限公司

 

6.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完成人

所在单位

科技贡献

林冠烽

乐鱼(中国)

项目负责人,制定项目整体实施方案和计划,组织项目推广应用,提出了自粘结成型、原位一步赋活和机械力-化学耦合等多项关键技术。对主要科技创新栏中创新点1-4作出了创造性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 80%。完成1项成果评价,发表论文14篇,获国家发明专利6件。【评价报告闽农学(评价)字〔2021〕第010号;代表性论文1-35,其他论文1-10;专利1-6。】

黄彪

乐鱼(中国)

项目主要参与者,参加了机理研究及推广应用,揭示了自粘结成型机制和再生机制,对自粘结成型、原位一步赋活和机械力-化学耦合技术进行推广,对主要科技创新栏中创新点1-3作出了突出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70%。完成1项成果评价,发表相关论文6篇,获国家发明专利6件。【评价报告闽农学(评价)字〔2021〕第010号;代表性论文134;其他论文124;专利1-6。】

陈志强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项目主要参与者,参与了实验室研究工作、设备试制及推广应用。确定了预处理的工艺参数以及参与竹木基颗粒活性炭生产技术的推广,对主要科技创新栏中创新点14作出突出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 70%。参与完成1项成果评价,发表相关论文1篇。【评价报告闽农学(评价)字〔2021〕第010号;其他论文8。】

林鹏

福建省鑫森炭业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主要参与者,是颗粒活性炭的工业试验和生产的主要实施者。对主要科技创新栏中创新点1-2作出了主要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参与完成1项成果评价,获国家发明专利1件,制定企业标准4项。【评价报告闽农学(评价)字〔2021〕第010号;专利7;其他相关资料企业标准1-4。】

常颖萃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项目主要参与者,参与了试验、测试分析以及推广。确定了颗粒活性炭的生产工艺参数以及生产技术的推广,对主要科技创新栏中创新点12作出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参与完成1项成果评价,发表相关论文2篇。【评价报告闽农学(评价)字〔2021〕第010号;其他论文310。】

魏安国

福建省芝星炭业股份有限公司

目主要参与者,是设备集成、工业试验和生产的主要实施者。对主要科技创新栏中创新点3-4作出了主要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40%。参与完成1项成果评价,获国家发明专利2件。【评价报告闽农学(评价)字〔2021〕第010号,专利8-9

吴开金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项目主要参与者,参与了实验室研究工作和机理分析,确定了颗粒活性炭的生产工艺参数及其作用机制,对主要科技创新栏中创新点12作出贡献。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40%。参与完成1项成果评价,发表相关论文9篇。【评价报告闽农学(评价)字〔2021〕第010号;代表性论文25;其他论文2-35-810。】

 

7.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序号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

体名称

授权号

()

权利人

发明人

有效/无效

1

发明专利

一种内核为粉末的载银颗粒状成型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

ZL201610085479.2

中国

乐鱼(中国)

林冠烽、黄彪、蔡政汉、陈翠霞、卢麒麟、唐丽荣、李涛、江茂生、陈学榕、林咏梅、陈燕丹、吕建华、卢贝丽

有效

2

发明专利

一种多孔外壳的核壳式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

ZL 201610085516.X

中国

乐鱼(中国)

黄彪、林冠烽、蔡政汉、陈翠霞、唐丽荣、卢麒麟、李涛、江茂生、陈学榕、林咏梅、陈燕丹、吕建华、卢贝丽

有效

3

发明专利

一种超声辅助低熔点固态酸再生废弃活性炭的方法

ZL201910282342.X

中国

乐鱼(中国)

黄彪、蔡政汉、杨旋、林冠烽、王琼、李涛、荣成、陈燕丹、陈学榕

有效

4

发明专利

一种低熔点固态酸再生废弃活性炭的方法

ZL201910282358.0

中国

乐鱼(中国)

林冠烽、蔡政汉、杨旋、黄彪、王琼、李涛、荣成、陈燕丹、陈学榕

有效

5

发明专利

一种氮硫共掺杂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

ZL201910674335.4

中国

乐鱼(中国)金山学院

林冠烽、王琼、杨旋、黄彪、蔡政汉、郑梅琴、刘海雄、梁倩、陈艳希、江时健

有效

6

发明专利

一种氮磷硫共掺杂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

ZL201910674311.9

中国

乐鱼(中国)金山学院

林冠烽、杨旋、黄彪、王琼、蔡政汉、郑梅琴、刘海雄、梁倩、陈艳希、江时健

有效

7

发明专利

一种用于储存天然气的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

ZL 201910772727.4

中国

福建省鑫森炭业股份有限公司

林鹏、沈婧菲、林锴、徐沁杰、

林树

有效

8

发明专利

变径分体式磷酸法活性炭生产炭活化一体化转窑

ZL 201110458804.2

中国

福建省芝星炭业股份有限公司

魏安国

有效

9

发明专利

磷酸法活性炭生产中磷酸尾气及余热回收再利用装置

ZL 201110458801.9

中国

福建省芝星炭业股份有限公司

魏安国

有效

8.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刊名

论文(专著)名称

影响

因子

年卷页码

发表时间

SCIEI

收录情况

他引次数

作者排序/姓名

1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Core-shell granular activated carbon and its adsorption of trypan blue

9.297

2020242118496

2020

SCI

17

Z.CaiX. DengQ. WangJ LaiH. XieY. ChenB. Huang*G. Lin*

2

BioEnergy Research

Effects of heat pretreatment during impregnation on the preparation of activated carbon from chinese fir wood by phosphoric acid activation

3.398

201364):1237-1242

2013

SCI

6

G. LinJ. Jiang*K. WuK. Sun

3

RSC Advances

Preparation of phosphorus-doped porous carbon for high performance supercapacitors by one-step carbonization

3.361

20201017768–17776

2020

SCI

15

G. LinQ. WangX. YangZ. CaiY. XiongB. Huang

4

BioResources

Preparation of phosphoric acid activated carbon from sugarcane biogases by mechanochemical processing

1.309

20127(4)5109-5116

2012

SCI

59

C. ChenB. Huang*T. LiG. Wu

5

新型炭材料

醋酸乙烯载体竹活性炭的磷酸法制备与性能表征

1.308

2013286):461-466

2013

SCI

13

林冠烽,蒋剑春*,吴开金,孙康

 

9.其他支撑材料目录:

序号

证明材料类型

证明材料名称

证明材料提供单位

1

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任务委托书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任务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2

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任务委托书等

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任务书

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3

查检索新报告

科技查新报告

乐鱼(中国)图书馆

4

其他相关资料

Fabrication of phosphorus doping porous carbon derived from bagasse for highly-efficient removal of La3+ ions via capacitive deionization

乐鱼(中国)

5

其他相关资料

Effects of small amounts of phosphoric acid as additive in the preparation of microporous activated carbons

乐鱼(中国)

6

其他相关资料

磷酸活化法制备纤维素基颗粒活性炭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7

其他相关资料

磷酸法自成型木质颗粒活性炭孔隙结构分析及其甲烷吸附性能

乐鱼(中国)

8

其他相关资料

磷酸活化竹节制备醋酸乙烯载体活性炭的研究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9

其他相关资料

磷酸活化法制备半纤维素基颗粒活性炭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10

其他相关资料

低温预处理磷酸法制备活性炭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11

其他相关资料

竹材制备醋酸乙烯载体活性炭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12

其他相关资料

磷酸活化法制备椰壳基不定型颗粒活性炭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13

其他相关资料

企业标准1--车用活性炭(Q/SWXS 001-2000

福建省鑫森炭业股份有限公司

14

其他相关资料

企业标准2--摩托车燃油蒸发排放炭罐用活性炭(Q/SWXS009-2000

福建省鑫森炭业股份有限公司

15

其他相关资料

企业标准3--燃油蒸发排放控制炭罐用颗粒活性炭(Q/SWXS016-2000

福建省鑫森炭业股份有限公司

16

其他相关资料

企业标准4--催化剂及载体用活性炭(Q/SWXS 014-2000

福建省鑫森炭业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4

1.项目名称:逆行信号介导的植物衰老的分子机理

2.提名奖种:自然科学奖

3.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4.项目简介:

细胞逆行信号传导即来自细胞器的信号调控细胞核事件发生过程的研究是细胞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尤其对于遇到逆境无法逃逸的植物来说更为重要。本研究创新性地从逆行信号介导的表观修饰与转录调控角度解析植物衰老的分子机理, 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该理论的建立, 对全面认识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机理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 对农业生产上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改良作物品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重要科学发现: 项目建立了细胞内一类双定位蛋白WHIRLY蛋白家族作为逆行信号分子调控植物衰老的理论, 并为逆行信号分子网络ROS, 激素和多定位WHIRLY蛋白)调控植物衰老和植物对逆境响应的理论提供直接证据, 揭示了单链DNA/RNA结合蛋白WHIRLY在转录和表观修饰层面靶向调控衰老基因转录的分子机制。

本项目历时10年, 在12项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支撑下完成, 以通讯作者在Molecular Plant, Plant Physiology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0篇,总影响因子58.39, 论文被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 Plant Cell, New Phytologists,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Plant Physiology等重要期刊引用,他引242次。2020年被Plant Physiology 杂志专稿亮点评述

5.主要完成单位:乐鱼(中国)

6.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 项目组织者,逆行信号调控植物衰老理论的提出和实验方案的总设计;完成成果创新点1和2的研究工作。该项目占本人总工作量80%。

任育军, 完成WHIRLY1和WHIRLY2蛋白在细胞器与细胞核之间穿梭的分子机理研究;完成成果创新点2和3的研究工作。该项目占本人总工作量60%。

林文芳, 完成H2O2SA和WHIRLY1蛋白协同行使逆行信号在植物叶片衰老机理的研究;完成成果创新点2的研究工作。该项目占本人总工作量40%。

黄冬梅, 完成单链DNA/RNA 结合蛋白WHIRLY1 表观和转录调控叶片衰老分子机理的研究;完成成果创新点1的工作。该项目占本人总工作量100%。

郑祥梓, 完成水稻WHIRLY1蛋白及其靶基因S40调控叶绿体发育、叶片衰老和水稻产量的研究;完成成果创新点4的工作,占本人总共工作量50%。

7. 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序号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

具体名称

专利号

授权号

授权时间

1

发明专利

一种双诱导同源重组无标记载体质粒及应用

CN2016103913453

CN1059506528

2019-10-18

8.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通讯作者)

序号

论文专著名称

发表时间,

刊名,卷页码

作者

发表当年的影响因子及他引

期刊

1

ssDNA binding protein Whirly1 repress WRKY53 expression and senescence in develpomental dependent manner in Arabidopsis.

2013

Plant Physiol. 163(2):745-756

Miao Y*, Jiang J, Ren Y and Zhao Z

IF 7.807

他引58

SCI国际期刊

2

Phosphorylation of WHIRLY1 by CIPK14 shifts its localization and dual functions in Arabidopsis. 

2017

Mol Plant. 10, 749–763.

Ren Y, Li Y, Jiang Y, Wu B, Miao Y*

IF 10.83

他引59

SCI国内期刊

3

Dual-localized WHIRLY1 affects salicylic acid biosynthesis via coordination of ISOCHORISMATE SYNTHASE1, 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1 and S-ADENOSYLL-METHIONINE -DEPENDENT METHYLTRANSFERASE1.

2020

Plant Physiol,  1841884-1899.

Lin W, Zhang H, Huang D, Schenke D, Cai D, Wu B* and Miao Y*,

IF 6.907

他引17

SCI国际期刊

4

Triple-localized WHIRLY2 Influences Leaf Senescence and Silique Development via Carbon Allocation.

2020

Plant Physiol, 184:1348–1362.

Huang C, Yu J, Cai Q, Chen Y, Li Y, Ren Y*, Miao Y*

IF 6.907

他引15

SCI国际期刊

5

WHIRLY1 Occupancy Affects Histone Lysine Modification and WRKY53 Transcription in Arabidopsis Developmental Manner.

2018

Front. Plant Sci. 9:1503

Huang D, Lan W, Li D, Deng B, Lin W, Ren Y and Miao Y*

IF 4.45

他引17

SCI国际期刊

9.其他支撑材料目录:

序号

类别

证明材料名称

证明材料提供单位

1

计划任务书

12项目任务书和结题报告摘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福建省人才项目及科技部、省科技厅等

2

相关材料

5篇学术代表作论文

学术论文全文

3

其他相关材料

其他论文5篇,专著2部(章节),专利证书1项及论文知情书

其他论文封页;国家专利局

3

其他相关材料

成果评价证明7

欧美植物生物学学会杂志出版社,中国科协,中国新闻学会

4

文献检索

论文被引用情况总他引242次及8份代表作被引用情况

Web of Science Dimensions 数据库

5

技术鉴定书与奖励证书

优秀论文奖励证明4份

省科协优秀论文一、二等奖;省细胞生物学及转化医学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项目5

1.项目名称:植物油基生物质复合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2.提名奖种:科技进步奖 

3.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4.项目简介: 

以生物质资源为原料研发生物基新材料符合可持续与绿色发展的理念,是提升我国农林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植物油具有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可生物降解的优点,尤其是占植物油总产量65%以上的大豆油和棕榈油,是制备生物基树脂和新型生物质复合材料的优良原料。然而,这类新材料的发展还存在树脂合成路线复杂、交联密度低、纤维与基体界面相容性差等瓶颈问题。因此,项目提出酯交换法合成高活性树脂、无溶剂法合成反应性溶剂、原位界面增容等策略,突破了植物油基树脂合成与制备、树脂加工性能优化、复合材料界面优化及性能提高等关键技术,推动了植物油基树脂及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绿色建材、汽车内饰等领域的应用。主要成果包括:

1)针对大豆油基树脂交联密度低和复合材料界面相容性差的技术难题,创制了系列多官能团单体作为树脂反应性溶剂和复合材料的界面增容剂,突破了高性能竹/麻纤维增强大豆油基树脂复合材料的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

2)发明了高活性棕榈油基单体的高效制备方法,开发出可降解可回收的高性能棕榈油基树脂及其竹/麻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突破了以低不饱和度木本棕榈油为原料合成树脂时存在反应活性点不足、力学性能差的技术瓶颈。

3)集成复合材料制备与光固化3D打印技术,研制出微米级植物纤维增强植物油基复合3D打印油墨,实现了生物质复合材料的定制化生产,为农林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一个全新途径。

  4)结合植物油的本征疏水特性,引入动态共价键制备可降解、可回收的大豆油基类玻璃高分子,创制出无醛耐水大豆油基胶黏剂及高性能竹质复合材料。

  5)提出基于动态硫化技术制备高韧性植物油/聚乳酸共混物的制备路线与技术方法,研制出高韧性、高强度、可降解的竹纤维增强聚乳酸复合材料。

竹纤维增强大豆油基复合材料产品的性能技术指标:拉伸强度82MPa、弯曲强度125MPa、弯曲弹性模量6240MPa、含水率1.4%、24h吸水厚度膨胀率2.6%;与同类产品相比,该复合材料具有原料来源可再生、力学性能和耐水性优异的优点。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项目在实施期内,在思立格(福建)新材料公司建立蜂窝板示范生产线一条,产能达到12万立方米;技术成果在福人集团森林工业公司、永安林业集团公司、福建海博斯化学技术公司、福建恒杰塑业新材料公司、保定市晨宇汽车内饰材料公司等多家企业推广应用,新增销售收入27356万元,利税7919万元。技术推广后,新增毛竹和绿竹种植面积1300多亩,极大地增加当地农民收入。      

      项目实施期间,获授权发明专利18件;发表论文27篇,其中中科院1区论文15篇、国内梯队期刊论文3篇;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15名。

5.主要完成单位:乐鱼(中国)、思立格(福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弧光高分子科技有限公司、福人集团森林工业有限公司

6.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1)刘文地:该项目第1完成人,全面负责技术研发、主要技术路线及具体实施,创新性地提出采用转酯化法、原位界面增容等策略解决生物基树脂合成、树脂性能优化、复合材料界面优化等关键技术。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

(2)邱仁辉:该项目第1完成人,监督和审核项目的主要技术路线、实施方案,提出解决关键技术的科学途径,推广技术成果应用。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

(3)邱建辉该项目第1完成人,完成大豆油增强增韧聚乳酸共混物及其竹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产品开发与推广。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30%

(4)吴宇超:该项目第1完成人,完成高性能棕榈油基树脂及其复合材料和3D光固化打印棕榈油基弹性体的制备与性能测试。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

(5)李小华:该项目第1完成人,完成PET废纤/大豆油基树脂复合材料的中试生产与推广,开发基于无醛胶黏剂和废弃PET纤维的蜂窝复合芯材的新型建筑墙体材料。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30%

(6)陈婷婷:该项目第1完成人,完成微晶纤维素的表面改性及其交联大豆油基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测试;完成环氧大豆油反应性增容竹纤维/PLA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测试。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

(7)付腾飞:该项目第1完成人,完成PET废纤/大豆油基树脂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植物油基树脂在建筑墙体材料、人造板材等领域中的开发应用与推广。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30%

(8)叶世俊:该项目第1完成人,完成大豆油基胶黏剂的性能测试,无醛胶黏剂木竹质人造板中的开发应用与推广。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20%

(9)吴淑一:该项目第1完成人,完成棕榈油基树脂及其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与模拟。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20%

(10)於德美:该项目第1完成人,完成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植物油基树脂在建筑材料等领域中的开发应用与推广。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20%。

 

7.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序号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专利号

发明人

专利权人

1

发明专利

基于天然多酚交联棕榈油基树脂的竹原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ZL202010405098.4

 

刘文地, 邱仁辉,吴宇超,陈婷婷,於德美,吴淑一,

付腾飞

乐鱼(中国)

2

发明专利

一种高性能生物基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ZL202010408075.9

刘文地, 邱仁辉,吴宇超,陈婷婷,吴淑一,付腾飞,

於德美

乐鱼(中国)

3

发明专利

一种反应性增容的竹纤维/聚乳酸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ZL201811199872.X

刘文地, 邱仁辉,陈婷婷,

费铭恩,邱建辉,於德美,

付腾飞

乐鱼(中国)

4

发明专利

一种增强增韧竹纤维/聚乳酸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ZL201811199825.5

刘文地, 邱仁辉,陈婷婷,费铭恩,

邱建辉,於德美,

付腾飞

乐鱼(中国)

5

发明专利

一种光固化

3D打印竹纤维

增强棕榈油基

复合材料

ZL202110876568.X

吴宇超, 刘文地,邱仁辉,李超,陈婷婷,徐建刚,

付腾飞,

吴淑一

乐鱼(中国)

6

发明专利

一种棕榈油基

水下胶黏剂及

其制备方法

ZL202110876567.5

刘文地, 吴宇超,邱仁辉,李超,陈婷婷,徐建刚,付腾飞,

吴淑一

乐鱼(中国)

7

发明专利

一种PET废纤/竹纤维增强无苯乙烯大豆油基树脂复合材料

ZL201811199866.4

邱仁辉, 费铭恩,刘文地,陈婷婷,付腾飞,於德美,班阳,贾暗明,范永通,傅文涛

乐鱼(中国)

8

发明专利

一种改性微晶纤维素增强大豆油基树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ZL201810037582.9

刘文地, 邱仁辉,於德美, 费铭恩,贾暗明,班阳,范永通,

傅文涛

乐鱼(中国)

9

发明专利

基于甲基丙烯酸酯交联大豆油基树脂的植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ZL201711165175.8

邱仁辉, 费铭恩,刘文地,

贾暗明,班阳,於德美,傅文涛,

范永通

乐鱼(中国)

10

发明专利

一种植物纤维增强改性大豆油基树脂复合材料

ZL201410839572.9

刘文地, 邱仁辉,谢天顺, 许博皓.

沈云玉

乐鱼(中国)

 

8.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发表刊物

论文专著名称

SCIEI收入情况

影响因子

年卷页码

发表时间

作者

1

农业工程学报

异氰酸酯用量对大豆油基胶黏剂及其胶合板性能的影响

EI收录

2.116

2022,

38(13):

313-318.

2022-07-01

通讯作者: 7/刘文地; 第一作者: 1/陈义桢; 作者: 2/陈婷婷, 3/曾雍, 4/李超, 5/吴宇超, 6/邱仁辉

2

Composites Part A: Applied Science and Manufacturing

Photocuring 3D printing of micro-scale bamboo fibers

reinforced palm oil-based thermosets composites

SCI收录

9.463

2021; 152: 106676.

2021-10-09

通讯作者: 4/邱仁辉, 5/刘文地;第一作者: 1/吴宇超; 作者: 2/李超, 3/陈婷婷

3

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

Properties of natural fiber reinforced biobased Thermoset biocomposites: Effects of fiber type and resin composition

 

SCI收录

7.635

2019;

171, 87-

95.

2019-08-15

通讯作者: 4/邱仁辉, 7/邱建辉; 第一作者: 1/刘文地; 作者: 2/陈婷婷, 3/费铭恩, 5/於德美, 6/付腾飞

4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gulating tannic acid crosslinked epoxidized soybean oil oligomers for strengthening and toughening bamboo fibers reinforced poly(lactic acid) biocomposites

SCI收录

 

7.094

2019;

181,

107709.

2019-09-08

通讯作者: 2/邱建辉, 5/邱仁辉; 第一作者: 1/刘文地; 作者: 3/陈婷婷, 4/费铭恩, 6/境英一

5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Biobased thermosets prepared from rigid isosorbide and flexible soybean oil derivatives

 

SCI收录

6.970

2017;

5(1),

774-783.

2017-01-03

通讯作者: 3/邱仁辉; 第一作者: 1/刘文地; 作者: 2/谢天顺

 

9.其他支撑材料目录:

序号

证明材料类型

证明材料名称

证明材料提供单位

1

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任务委托书等

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任务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2

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任务委托书等

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任务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3

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任务委托书等

2017年博士后基金任务书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委

4

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任务委托书等

2016年乐鱼(中国)国际合作项目任务书

乐鱼(中国)

5

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任务委托书等

乐鱼(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养基金

乐鱼(中国)

6

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任务委托书等

青岛弧光高分子科技有限公司委托开发合同

乐鱼(中国)、青岛弧光高分子科技有限公司

7

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任务委托书等

思立格(福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专利转让合同

乐鱼(中国)、思立格(福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8

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任务委托书等

思立格(福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委托开发合同

乐鱼(中国)、思立格(福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9

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任务委托书等

福建省林业局重点科技公关项目《木竹无醛人造板智能与绿色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任务书

福建省林业局

10

其他相关资料

其他知识产权证明(授权发明专利8件)

国家知识产权局

11

其他相关资料

非代表性论文22

论文出版社

12

其他相关资料

知情同意书

未列入完成人的知识产权人同意书

13

上一年度研究与发展(R/D)投入情况

科技活动经费情况表

乐鱼(中国)

 

项目6

1.项目名称:戴云山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保护及空间区划技术

2.提名奖种: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3.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4.项目简介

随着气候变化加剧,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进一步改善自然生态系统状况,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戴云山脉是福建省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对福建省乃至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1)东南沿海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2)东南地区重要的模式标本产地和生物多样性中心;(3)海峡两岸生物多样性亲缘关系最关键区域;(4)现存大陆东南沿海面积最大的原生性黄山松林。

长期以来,戴云山生物多样性研究局限于传统调查分析,仍存在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1) 植被类型本底不清,保护管理工作缺乏成效;(2) 针对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如阔叶林和黄山松林的群落结构及演替机制不清晰;(3) 生物多样性分布及其维持机制不明确;(4) 保护区现有范围能否完整涵盖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域不明确,保护规划缺乏依据。

2007年开始迄今,申请人团队联合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福建省科技厅引导性项目等支持下,完成“戴云山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保护及空间区划技术”研究成果。该成果:(1) 历时6年完成保护区本底植物调查,填补了东南地区生物多样性本底研究新资料;(2) 明确了亚热带森林典型植被群落罗浮栲林、黄山松林、毛竹林、特色的蜜源植物柃木属等群落结构和稳定性,揭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群落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3) 科学地诠释了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驱动了海拔梯度上植物和土壤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拓展了智慧监测在林业和生态学中的应用;(4) 基于前期生物多样性研究成果,设计出科学的保护区选址方案,从保护生物多样性角度优化了自然保护区选址设计与规划。该成果是林学、森林生态学、空间信息规划学等学科理论的交叉与拓展,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为我国其他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地优化和选址提供科学案例支撑。

研究成果的实施过程中,在促进生态效益进步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44篇(卓越期刊4篇;SCIEI收录9篇);培养博士3人,硕士15人;技术成果应用于福建省武夷山国家公园、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地,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研究成果为我国自然保护地科学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政策提供重要理论与实践参考,进一步助力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

5.主要完成单位:乐鱼(中国)
                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6.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刘金福:负责成果涉及所有课题的申请立项及课题设计,组织课题实施;组织戴云山野外调查,指导实验和论文撰写;对本项目所有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

何中声:参与成果涉及课题申请立项及课题设计,实施戴云山野外调查和植被资源统计分析,撰写及修改论文和专著。

郑世群:参与成果所需外业调查,指导植物种类识别鉴定,参与部分实验工作和数据材料处理工作,参与论文、专著等科技成果工作。

徐道炜:协助成果涉及课题申请与实施,协助负责野外调查设计与样品收集,协助指导室内土壤样品测定实验,撰写及修改论文和专著。

李文周:提供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数据,负责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乐鱼(中国)的联络,参与论文撰写。

洪宇:参与成果涉及课题结题书撰写,以及后续科研工作开展;协助负责本次成果申报材料整合。

林志玮:参与成果涉及课题申请立项及课题设计,指导地块优化规划实验操作,撰写及修改论文,并负责软件著作权申报。

陈文伟:提供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数据,协助开展野外调查工作。

7.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论文专著名称

发表时间

作者

出版社或刊物

1

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2020.11

刘金福, 郑世群, 徐道炜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

Ecological Species Groups and Interspecific Association of Dominant Tree Species in Daiyun Mountai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2015.05

苏松锦, 刘金福*, 何中声, 郑世群, 洪伟, 徐道炜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3

Relationship between Pinus taiwanensis seedling regeneration and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soil nitrogen in Daiyun Mountain, southeast China

2020.04

刘金福, 苏松锦, 何中声*, 江蓝, 谷新光, 徐道炜, 马瑞丰, 洪伟

Ecological Indicators

4

Elevation Gradient Altered Soil C, N, and P Stoichiometry of Pinus taiwanensis Forest on Daiyun Mountain

2019.12

江蓝,何中声*,刘金福,邢聪,谷新光,魏晨思,朱静,王雪琳

Forests

5

基于空间生态集合覆盖模型的自学习禁忌搜索算法在保护区空间选址中的应用以戴云山为例

2016.11

黄嘉航, 刘金福*, 林志玮, 郑世群, 何中声, 张惠光, 李文周

应用生态学报

8.其他支撑材料目录

序号

材料类型

来源

1

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任务书(2015Y0042

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2

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验收表(2015Y0042

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3

横向项目(KH1401450)任务书

成果团队

4

横向项目(KH1401450)结题报告

成果团队

5

科技活动经费情况

乐鱼(中国)

6

江蓝知情同意书

成果团队

7

黄嘉航知情同意书

成果团队

8

苏松锦情况说明书

成果团队

9

合作关系证明

成果团队

10

应用证明

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11

应用证明

永春县牛姆林省级自然保护区发展中心

12

应用证明

建瓯万木林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13

应用证明

武夷山国家公园科研监测中心

14

应用证明

德化县林业局

15

应用证明

建宁县林业局

16

应用证明

福建省三明莘口格氏栲自然保护区服务站

项目7

1.项目名称:植物生长发育调控和逆境适应

 

2.提名奖种:省自然科学奖

 

3.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4.项目简介:

增强植物抗逆的能力,是植物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与动物不同,植物的固着生长使其对不同环境具有高度可塑性。这种可塑性的基础之一在于植物可不断进行器官建成。根系是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器官,与土壤直接接触,其生长发育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具有巨大的可塑性。在玉米、大豆等作物中,不同根系构型对作物水分和养分吸收至关重要,已逐渐成为作物育种表型组学中一项重要指标。通过优化植物根系培育高抗广适品种,是未来作物分子模块育种的重要环节。

 

  根系发育始于根尖干细胞,通过持续细胞分裂和分化而实现。我们利用细胞特异性和诱导表达体系,通过一种显性突变的胼胝质合成酶,成功在特定细胞中精确阻断通过胞间连丝传递的共质体信号。通过这种独特系统,我们揭示了根尖干细胞间的共质体交流作为起始信号提供了细胞间的相对位置信息,进而指导局部生长素合成和干细胞关键调控因子PLT在干细胞区域的表达峰值,从而抑制干细胞分化。在此基础上,解析了植物根尖干细胞四种核心因子,通过时空表达区域的重叠,以及他们之间相互转录调控反馈决定根尖干细胞属性强弱的空间分布。

 

  根系内皮层细胞包裹维管束组织,其通过形成凯氏带和木栓层结构阻挡自由渗透,形成根系的生理栅栏,控制水分离子的选择性吸收。内皮层细胞的形成始于根尖干细胞不对称的平周分裂,这个过程受到一个关键转录因子SHR调控。我们的研究证明,SHR是平周分裂的最上游关键因子,在多种类型细胞中都能通过激活细胞周期因子CYCD6这条保守通路,促进不对称分裂发生。不对称分裂后,细胞命运存在一个短暂的谱系决定阶段,修正了传统认为植物细胞命运完全由位置信息决定的观念。我们还发现, SHR在起始干细胞中,通过激活呼吸爆发氧化酶同系物提高分裂细胞的活性氧水平,为干细胞的平周分裂提供了合适的氧化还原微环境。通过不对称分裂形成后,内皮层细胞通过连续木质化(形成凯氏带)和木栓化完成最终分化。我们的研究揭示了内皮层调控凯氏带构建的两条关键信号途径:共质体转录因子SHR细胞间移动,和质外体CIF小肽的细胞间穿梭。并通过表达这两个关键因子,成功促使其他类型细胞形成凯氏带结构。针对本文,Current Biology邀请专家在同一期专门撰写了一篇评述文章(Alexis Maizel, 2018)。基于本研究的专利申请也获得批准。基于我们的结果,其他科研人员在玉米(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2)和水稻(Plant Cell, 2022)中分别实现调控凯氏带增强抗逆能力。进一步,发现了介导内皮层木栓化的多级调控网络,并发现发育学调控与ABA信号互作,共享下游子网络。上述论文过去几年获得同行引用达242次,被广泛在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等植物学顶级综述引用和评述。同时我们的结果也被Nature、Cell、PNAS等一流杂志大量引用。

 

5.主要完成单位:乐鱼(中国)

 

6.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1)吴双:该项目1完成人,为该项目的负责人,该项科研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50%。主要负责课题的设计,结果分析,文章撰写和整个课题的统筹。为申请材料中所有代表作和其他论文的通讯作者(其中2016年PNAS为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

2)李朋雪:该项目2完成人该项科研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50%。主要负责根系内皮层分化和凯氏带形成课题,包括大部分实验操作,同时也作为主要人员参与结果分析和文章撰写。为两篇代表作的第一作者(含共一)(Current Biology, 2018;New Phytologist, 2020),以及两篇其他论文的第一作者(含共一)(Plant J, 2020; Frontiers in Plant Sci, 2018)。

3)许梅芝:该项目第3完成人该项科研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50%。主要负责根尖干细胞调控课题,包括大部分实验操作,同时也作为主要人员参与结果分析和文章撰写。为一篇代表作的第一作者(JIPB, 2020)和一篇代表作的主要作者(PNAS, 2016; PNAS, 2017)。

 

 

7.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序号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

……

……

1

 

 

 

 

 

 

 

 

 

 

 

 

8.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刊名

论文专著名称

SCI、EI收入情况

影响因子

年卷页码

发表时间

作者:排序/姓名

1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Symplastic signaling instructs cell division, cell expansion, and cell polarity in the ground tissue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roots

SCI-E收录

9.661

2016,113(41):11621-11626.

2016-10-11

通讯作者:7/吴双及7/Kimberly L. Gallagher;第一作者:1/吴双

2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Symplastic communication spatially directs local auxin biosynthesis to maintain root stem cell niche in Arabidopsis

SCI-E收录

9.504

2017,114(15):4005-4010.

2017-04-11

通讯作者:6/吴双

第一作者1/刘宇婷

3

Current Biology

Construction of a Functional Casparian Strip in Non-endodermal Lineages Is Orchestrated by Two Parallel Signaling Systems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SCI-E收录

9.193

2018,28(17):2777-+.

2018-09-10

通讯作者10/吴双

第一作者:1/李朋雪2/于巧芝

4

New Phytologist

Hydrogen peroxide homeostasis provides beneficial micro-environment for SHR-mediated periclinal division in Arabidopsis root

SCI-E收录

10.152

2020,228(6):1926-1938.

2020-12-01

通讯作者8/吴双

第一作者1/李朋雪2/蔡强3/王红

5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Intersected functional zone of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s patterns stemness within stem cell niche of root apical meristem

SCI-E收录

7.061

2020,62(7):897-911.

2020-07-01

通讯作者:8/吴双

第一作者1/许梅芝

 

9.其他支撑材料目录:

序号

刊名

论文专著名称

SCI、EI收入情况

影响因子

年卷页码

发表时间

作者

1

Plant Physiology

Cell-Fate Specifying in Arabidopsis Roots Requires Coordinative Action of Lineage Instruction and Positional Reprogramming

SCI-E收录

5.949

2017,175(2):816-827.

2017-10-01

通讯作者:6/吴双

第一作者1/于巧芝

2

Plant Journal

Developmental programs interact with abscisic acid to coordinate root suberization in Arabidopsis

SCI-E收录

6.486

2020,104(1):241-251.

2020-09-01

通讯作者7/吴双

第一作者:1/王春华2/王红3/李朋雪

3

PLoS Genetics

Spatiotemporal cytoskeleton organizations determine morphogenesis of multicellular trichomes in tomato

SCI-E收录

5.175

2019,15(10):e1008438.

2019-10-04

通讯作者7/吴双

第一作者1/常江2/许智晶

4

Horticulture Research

AUREA maintains the balance between chlorophyll synthesis and adventitious root formation in tomato

SCI-E收录

6.793

2020,7(1):166.

2020-10-01

通讯作者6/吴双

第一作者1/吴俊清

5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Spatial Expression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Casparian Strip Regulatory Genes in Endodermis Reveals the Conserved Mechanism in Tomato

SCI-E收录

4.106

2018,9:832.

2018-06-22

通讯作者:8/吴双

第一作者1/李朋雪

项目8

1.项目名称:菠萝花期精准调控技术创新与应用

2.提名奖种:科学技术进步奖

3.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4.项目简介:

菠萝是全球最具经济价值水果之一,我国种植面积居世界第四,作为闽台地区传统水果具重要经济和文化地位,是农民致富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然而随着产业发展和气候变化,制约菠萝产业高效发展问题日益突显。针对①菠萝花期调控受气候影响大,冬季自然开花率高小果多,夏季诱导出花率低,高产稳产难;②品质控制技术滞后,裂果严重、商品果率低;③加工设备落后,智能化程度低,以初级加工产品为主,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显著的产业问题和技术瓶颈,本项目组历经20年联合攻关,取得如下创新成果:

1、阐明菠萝生殖发育分子机制,为菠萝花期精准调控技术开发奠定理论基础。国际上首次破译菠萝基因组,鉴定了AcABCG38A8个菠萝花器官发育和雌雄配子体发生关键基因,探明了菠萝生殖发育时间轴,构建了菠萝遗传转化体系,解析了乙烯应答因子等调控菠萝响应温度、水分、养分等环境信号和调控花器官、果实发育的分子机制,为菠萝花期精准调控栽培策略提供指导。

2、集成一套菠萝花期精准调控技术,解决产量品质不稳定的生产难题。在解析菠萝生殖发育机理等基础上,将抑自然花、促夏花、防裂果、改善果形4大关键技术创新结合,降低菠萝自然开花率30%以上,亩产量提高27%;夏季高温诱导出花率提高35%以上,亩产量提高35%;裂果率降低26%,畸形果率降低17%,商品果率提高26%。突破气候对菠萝成花结果的限制,实现菠萝花期在关键时间节点、质量上的精准调控。

3、研制菠萝智能化加工关键设备和精深加工自动生产线,开发新产品,提升产业效益。基于花期精准调控技术提供稳定高质量加工原材料,推进菠萝加工智能化,发明菠萝去皮装置、果脯干燥器、冻干水果生产加工切片装置,产品品质提升2个等级,提高生产效率10倍;研制冻干果粉自动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20倍以上;研发菠萝系列精深加工产品,有效延伸菠萝产业链。

项目获发明专利15件,实用新型专利23件,软件著作权13件,发布地方标准1项;出版专著2部,在Nature Genetics等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6篇,其中SCI论文49篇,单篇最高他引197次,研究成果入选Nature Genetics封面及专文点评,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被国内外106家媒体报道,杨维才院士等专家评审认定该成果是我国菠萝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的重大突破,项目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培养本硕博专门人才35名,“程溪菠萝”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菠萝产期调控生产技术”获广西农业主推技术,“欧瑞园”获福建省著名商标,为国内菠萝冻干行业第一品牌。技术成果在闽、桂、粤、琼、滇等5省区推广应用,累计推广面积50.97万亩,新增产值133.37亿元,新增利润67.44亿元。近3年累计推广面积16.56万亩,新增产值48.35亿元,新增利润23.76亿元,节约成本1.31亿元,福建技术覆盖面达94.43%。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5.主要完成单位:乐鱼(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闽南师范大学、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欧瑞园食品有限公司、福建美一食品有限公司、漳浦县经济作物站

6. 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1) 秦源:该项目第1完成人,在本项目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80%负责项目总体研究和推广计划、方案和统筹实施,主导菠萝基因组、菠萝响应环境信号和调控花、果实发育和品质形成等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点12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2) 明瑞光:该项目第2完成人,在本项目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50%。主要负责菠萝基因组解析工作。2015年在国际上首次破译菠萝基因组,研究成果以封面论文形式在Nature Genetics发表,并且Nature Genetics期刊发表专文评述了该成果对全球菠萝和禾本科作物的遗传改良具有里程碑贡献。对主要科技创新点1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3) 王小媚:该项目第3完成人,在本项目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70%。主要负责菠萝自然成花控制、反季诱导催花、品质控制技术及推广应用等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点1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4) 张丹凤:该项目第4完成人,在本项目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60%。主要负责菠萝低温自然开花控制技术、菠萝新品种反季节催花技术以及菠萝果干干燥器的研发及其在福建省漳州市的推广应用等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点2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5) 徐健:该项目第5完成人,在本项目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50%。主要负责示范基地建立与技术产业化推广等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点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6) 郑平:该项目第6完成人,在本项目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70%。主要负责菠萝花、果实发育和品质形成调控机制研究、菠萝花期调控技术示范推广等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点1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7) 林炎文:该项目第7完成人,在本项目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50%。主要负责菠萝反季栽培丰产技术攻关、示范基地建立及其技术在福建省漳州市程溪镇的推广应用等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点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8) 蔡小玲:该项目第8完成人,在本项目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50%。主要负责菠萝花期调控及品质控制技术、菠萝智能化加工技术等在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的推广应用等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点2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9) 陈云海:该项目第9完成人,在本项目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50%。主要菠萝智能化加工技术研发及产品产业化应用推广应用等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10) 刘业强:该项目第10完成人,在本项目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50%。主要负责菠萝花期调控技术攻关及技术示范推广应用等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点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7.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序号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专利号

发明人

专利权人

1

发明专利(美国)

Pollen tube stimulants from Arabidopsis pistils

US2011/0111959 A1

Qin,Y.(秦源),

Palanivelu, R., Wysocki,R.Y., Somogyi,A., Feinstein,

Y.

Qin, Y.(秦源), Palanivelu, R., Wysocki, R.Y.

2

发明专利

菠萝转录因子AcWRKY28在植物抗盐上的应用

ZL202110036754.2

秦源,周巧,尼罗莎,蔡汉阳,程瀚,魏雪,罗甜甜

乐鱼(中国)

3

发明专利

一种鲜食凤梨的反季节催花方法

ZL201810 311412.5

徐健,韦巧云,王小媚,刘业强,黄丽君,赵静,陈海生,周婧

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4

发明专利

一种鲜食凤梨防裂果的方法

ZL201810312222.5

徐健,韦巧云,王小媚,刘业强,黄丽君,赵静,陈海生,周婧

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5

发明专利

一种改善凤梨果形的方法

ZL201910 337049.9

徐健,韦巧云,王小媚,黄丽君,赵静,刘业强,方位宽,任惠

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

6

发明专利

一种调节菠萝产期的周期生产方法

ZL201910595734.1

 

王小媚,刘业强,徐健,韦巧云,任惠,苏伟强,邱文武,董龙,蔡昭艳,方位宽,黄丽君,黄章保,赵静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7

实用新型

一种水果果脯的干燥器

ZL201420522171.6

陈云海

福建欧瑞园食品有限公司

8

实用新型

一种冻干果粉的自动生产线

ZL201420556101.2

陈云海

福建欧瑞园食品有限公司

9

实用新型

一种冻干水果生产加工用切片装置

ZL201820908295 .6

陈云海

福建美一食品有限公司

10

地方标准

菠萝产期调控生产技术规程

DB 45/T 2250—2020

王小媚、刘业强、徐健、任惠、秦源、苏伟强、董龙、蔡昭艳、郑平、韦巧云、方位宽、蔡汉阳、邱文武、黄丽君、黄章保、赵静、黄辉晔、施平丽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乐鱼(中国)生命科学学院

 

8.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刊名

论文专著名称

SCIEI

收录情况

影响因子

年卷页码

发表时间

作者:排序/姓名

1

Nature Genetics

The pineapple genome and the evolution of CAM photosynthesis

SCI-E

31.616

201547(12):1435-42.

 

DEC 2015

通讯作者:1/Ray Ming (明

瑞光), 69/Robert E Paull, 70/Qingyi Yu; 第一作者:1/Ray Ming(明瑞光), 2/Robert Van Buren, 3/Ching Man Wai,  4/Haibao Tang; 作者:45/Yuan Qin(秦源)

2

COMMUNICATIONS BIOLOGY

Floral transcriptomes reveal gene networks in pineapple floral growth and fruit development

SCI-E

6.268

2020, 3(1):500

SEP 2020

通讯作者:12/Yuan Qin(秦源); 第一作者:1/Lulu Wan; 作者:8/Ping Zheng(郑平)

3

HORTICULTURE RESEARCH

Characterization of germline development and identification of genes associated with germline specification in pineapple

SCI-E

7.291

2021, 8(1):239

DEC 2021

通讯作者:14/Yuan Qin(秦源); 第一作者:1/Lihua Zhao, 2/Liping Liu, 3/Yanhui  Liu; 作者:12/Xiaomei Wang(王小媚)

4

BMC GENOMICS

Genome-wide study of pineapple (Ananas comosusL.) bHLH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dicates that cryptochrome-interacting bHLH2 (AcCIB2) participates in flowering time regulation and abiotic stress response

SCI-E

3.969

2020,21(1):735

OCT 2020

通讯作者:9/Xiaomei Wang(王小媚),10/Yuan Qin(秦源);第一作者:1/Mohammad Aslam,2/Bello Hassan Jakada

5

南方农业学报

定植时间和种苗规格对3个菠萝品种自然开花效应的影响

CSCD

 

2020517):1568-1575.

2020

通讯作者:1/王小媚,2/刘业强;第一作者:1/王小媚,9/黄章保


项目
9

1.项目名称:植物CRY蓝光受体光反应原理与蓝光信号传导机制的发现

2.提名奖种:福建省自然科学奖

3.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4.项目简介:

光是最为重要的环境因子之一。光不仅是所有植物的直接能量来源,也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信号。光受体蛋白能够感受环境中光质、光强、光周期、光照方向的变化,通过与下游信号蛋白的互作来调控基因表达,使植物发生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生理变化。CRY蓝光受体(隐花色素,Cryptochrome)是一类由DNA光裂解酶进化来的蓝光受体,为自然界最广泛存在的光受体之一,于上世纪在拟南芥中率先发现,后陆续被证实存在于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植物中。CRY蓝光受体具有许多生物学功能,比如调控植物生长发育、调控人体生物钟与多种疾病的发生等。植物CRY蓝光受体调控植物从种子萌发到开花结实等几乎所有的生长发育过程。农作物CRY蓝光受体直接调控作物的关键农艺性状,如大豆的CRY蓝光受体直接影响大豆根瘤的形成及大豆产量、番茄的CRY蓝光受体影响番茄果实大小与发育等。CRY蓝光受体的光反应原理是光生物学的最基本科学问题之一,解决该问题不仅有助于人们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调控机制,也将为农林作物精准分子育种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申请人王琴与林辰涛团队长期从事植物CRY蓝光受体的分子机制研究,在乐鱼(中国)工作期间围绕“植物CRY蓝光受体的光反应原理”这一重要基础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工作。申请人团队在乐鱼(中国)取得的最重要原创性成果包括:(1)首次发现CRY蓝光受体通过发生蓝光依赖的多聚化而激活,并由此在分子水平阐明了CRY蓝光受体的光活化原理2016,Science,代表作#1;2020,Molecular Plant,代表作#2);(2)首次发现了CRY蓝光受体的内源抑制因子BIC揭示了一种全新的CRY蓝光受体失活的分子机制2016,Science,代表作#1;2020,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代表作#5);(3)首次发现了CRY的蛋白激酶PPK,阐明了依赖于PPK和蓝光的CRY磷酸化活性调控机制2015,Molecular Plant,代表作#3;2017,Nature Communications,代表作#4)。总的来说,本项目在分子水平阐明了CRY蓝光受体的光化学与光信号传导调控的基本工作原理

申请人团队在植物光生物学领域的系列研究工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其中2016年的Science论文得到Science同期刊发的评论文章点评,专家认为我们的研究“找到了光受体的开关”,并得到Nature reviews的撰文推荐,被 Faculty1000推荐,得到多国媒体报道;其他代表性论文也得到Faculty1000推荐,或入选同期的Featured article等;5篇代表性论文发表至今,被引用444次; CRY多聚化反应也被开发成光遗传学工具而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这些都显示了申请人取得的基础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和重要科学价值。

 

5.主要完成单位:乐鱼(中国)

 

6.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1) 王琴项目第一完成人,在本项目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是本项目重要发现点(1)(2)(3)的主要发现者与负责人,为代表作#1、#3、#4、#5的第一作者,为代表作#2的通讯作者。全面参与CRY蓝光受体光反应原理与蓝光信号传导机制相关实验的设计、实施和文章的撰写投稿,是本项目的主要实施者,为本项目的科学发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2)林辰涛:项目第二完成人,在本项目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40%,是本项目重要发现点(1)(2)(3)的主要负责人,为代表作#1、#3、#4、#5的通讯作者。全面参与指导CRY蓝光受体光反应原理与蓝光信号传导机制相关实验的设计、实施和文章的撰写投稿,是本项目的主要学术指导者。

 

7.代表性论文目录:

序号

刊名

论文(专著)名称

收录情况

影响因子

年卷

页码

发表时间

 作者:

排序/姓名

备注

1

Science

Photoactivation and inactivation of Arabidopsis cryptochrome 2.

SCI

37.205

354:343-347

2016-10-01

第一作者:1/王琴;

通讯作者:16/林辰涛

国际期刊

2

Molecular Plant

Photooligomerization determines photosensitivity and photoreactivity of plant cryptochromes.

SCI

13.164

13:398-413

2020-03-01

第一作者:1/柳青;

通讯作者:13/王琴

国内期刊

3

Molecular Plant

The Blue Light-Dependent Phosphorylation of the CCE Domain Determines the Photosensitivity of Arabidopsis CRY2.

SCI

7.142

8:631-643

2015-04-01

第一作者:1/王琴;

通讯作者:12/林辰涛

国内期刊

4

Nature Communications

Molecular basis for blue light-dependent phosphorylation of Arabidopsis cryptochrome 2.

SCI

12.353

8:15234

2017-05-01

第一作者:1/柳青,2/王琴;

通讯作者:15/林辰涛

国际期刊

5

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

Mechanisms of Cryptochrome- Mediated Photoresponses in Plants.

SCI

26.379

71:103-129

2020-04-01

第一作者:1/王琴;

通讯作者:2/林辰涛

国际期刊

 

 

项目10

1.项目名称:藻类营养功能组分调控健康稳态机制研究

2.提名奖种:省自然科学奖

3.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4.项目简介:我国海藻总产量与养殖规模均居世界首位,藻类资源高值化利用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水平较低,藻类糖类化合物营养科技创新不足,藻类食品产业向营养健康型发展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成为限制可持续开发的瓶颈。项目聚焦藻类营养功效因子的营养基础研究需求,围绕闽台特色藻类生物技术应用基础,藻类新型糖类营养功效因子结构表征与功能机制,营养基础及其调控糖代谢营养机制等前沿科学问题,取得国内外认可的创新性、原创性成果,具体如下:率先破译降解绿藻浒苔产糖微生物功能基因组,突破岩藻寡糖合成制约瓶颈;挖掘调控糖代谢潜在生物标志物和分子靶标,拓展基于微小RNAs的藻类糖类化合物营养干预糖代谢网络变化与调控的新模式;系统阐明藻类营养组分调控衰老代谢关键机制与肠道微生物的互作机理。

5.主要完成单位:乐鱼(中国)

6.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赵超:项目第一完成人,全面负责项目的实施并主持所有技术性工作,对科技创新1、2、3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开展藻类营养功能组分调控健康稳态机制研究,在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工作总量的90%。证明材料:代表作论文1-5;其他论文1-5。

刘斌:项目主要完成人,对创新点2、3有主要贡献。负责马尾藻、淡黑巨藻、小球藻等藻类中糖类化合物功效和作用机理研究,该项目中投入的工作量占工作总量的70%。证明材料:代表性论文2,4,5;其他论文2。。

7.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具体栏目请根据实际情况列出,填报时删除本行斜体字

序号

刊名

论文(专著)名称

SCI、EI收录情况

影响因子

年卷页码

发表时间

作者:排序/姓名

1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绿藻生物技术应用研究

 

0

2019,ISBN 978-75670-2235-5

2019-05-01

第一作者:1/赵超

2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Anti-diabetic effect of oligosaccharides from seaweed Sargassum confusum via JNK-IRS1/PI3K signalling pathways and regulation of gut microbiota

SCI

4.679

2019, 131, 110562

2019-06-07

通讯作者:10/ Chao Zhao;第一作者:1/Cheng-feng Yang;作者:2/ Shanshan Lai,3/ Yihan Chen,4/ Dan Liu,5/Bin Liu ,6/Chao Ai,7/Xuzhi Wan,8/Luying Gao,9/Xin-hua Chen

3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and anti-oxidant effect of green alga Enteromorpha prolifera polysaccharide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via modulation of microRNAs

SCI

6.953

2019, 150,1084-1092

2019-11-20

通讯作者:9/Chao Zhao;第一作者:1/Guo-peng Lin;作者:2/De-sheng Wu,3/ Xiaowei Xiao,4/ Qianyun Huang,5/ Hongbin Chen,6/Dan Liu,7/Haiqing Fu,8/Xinhua Chen

4

Molecular Nutrition & Food Research

Regulatory Efficacy of Brown Seaweed Lessonia nigrescens Extract on the Gene Expression Profile and Intestinal Microflora in Type 2 Diabetic Mice

SCI

4.653

 2018, 62, 1700730

2018-01-12

通讯作者:11/ Jianbo Xiao;第一作者:1/Chao Zhao;作者:2/Chengfeng Yang,3/Mingjun Chen,4/Xucong Lv,5/Bin Liu,6/ Lunzhao Yi,7/Laura Cornara,8/MingChi Wei,9/YuChiao Yang,10/Rosa Tundis

5

Carbohydrate Polymers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saccharides from Chlorella pyrenoidosa and its anti-ageing effects in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SCI

6.044

2018, 185 ,120–126

2018-01-05

通讯作者:6/Bin Liu,7/Chao Zhao;第一作者:1/Yixuan Chen;作者:2/ Xiaoyan Liu,3/Linxiu Wu,4/ Aijun Tong,5/Lina Zhao

 

8.其他支撑材料目录:

 

序号

刊名

论文(专著)名称

SCI、EI收录情况

影响因子

年卷页码

发表时间

作者:排序/姓名

1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The one-pot multienzyme (OPME) synthesis of human blood group H antigens and a 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 (HMOS) with highly active Thermosynechococcus elongatus a1–2-fucosyltransferase

SCI

6.319

2016, 52, 3899-3902

2016-02-11

通讯作者:9/Xi Chen;第一作者:1/Chao Zhao;作者:2/Yijing Wu,3/Hai Yu,4/ Ishita M. Shah,5/Yanhong Li,6/Jie Zeng,7/Bin Liu,8/David A. Mills

2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Polysaccharide from Green Microalga Chlorella pyrenoidosa and Its Hypolipidemic Activity via Gut Microbiota Regulation in Rats

SCI

5.279

2020, 68, 1186-1197

2020-01-03

通讯作者:8/Chao Zhao;第一作者:1/Xuzhi Wan;作者:2/Chao Ai,3/Yihan Chen,4/Xiaoxiang Gao,5/Ruting Zhong,6/Bin Liu,7/Xinhua Chen

3

Algal Research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and hypoglycemic effect of green alga Ulva  lactuca oligosaccharide by regulating microRNAs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SCI

4.401

2020, 51,102083

2020-09-18

通讯作者:7/Chao Zhao;第一作者:1/Desheng Wu;作者:2/Yihan Chen,3/Xuzhi Wan,4/Dan Liu,5/Yuxi Wen,6/Xinhua Chen

4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tructure and analysis of the anti-oxidant effect of microalga Spirulina platensis polysaccharide o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mediated by modulating microRNAs and gut microbiota.

SCI

6.953

2020, 163,2295-2305

2020-09-12

通讯作者:10/Chao Zhao;第一作者:1/Yihan Chen;作者:2/Xuzhi Wan,3/Desheng Wu,4/Yuezhen Ouyang,5/Luying Gao,6/Zhengxin Chen,7/Hesham R. El-Seedi,8/Mingfu Wan,9/Xinhua Chen

5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Anti-ageing and antioxidant effects of sulfate oligosaccharides from green algae Ulva lactuca and Enteromorpha prolifera in SAMP8 mice.

SCI

5.162

2019, 139,342-351

2019-08-01

通讯作者:11/Chao Zhao;第一作者:1/Xiaoyan Liu;作者:2/Dan Liu ,3/Guopeng Lin,4/Yijing Wu,5/Luying Gao,6/Chao Ai,7/Yifan Huang,8/Mingfu Wang,9/Hesham R. El-Seedi,10/Xinhua Chen

项目11

1.项目名称:南方重要树种人工林质量精准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

2.提名奖种:科技进步奖

3.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4.项目简介:针对长期以来我国多注重森林面积的扩展,而对森林质量的提升重视不够,导致森林经营整体较为粗放,林业经营精准度不够,难以真正发挥商品林和生态公益林在维护国土安全、生态安全以及木材安全等方面的功能。该成果以我国南方林区典型的商品林(杉木、闽楠)和生态公益林(木麻黄、相思)为研究对象,先后在国家科技攻关(支撑)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专项等项目持续资助下,经过20余年的持续协作攻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定位观测研究,分别从立地评价、适地适树、苗木培育、森林经营和森林监测等方面入手,开展我国南方主要人工林树种的造林立地质量精准评价、优质苗木精准培育、森林精准经营、森林资源精准监测和森林经营成效精准评价研究,构建一套系统完整的森林精准经营评价指标体系,筛选可供我国南方各地应用的林分质量和生态功能精准提升技术,建立南方重造林树种人工林生态系统林分质量和生态功能精准提升技术集成与示范基地,完善森林经营相关技术标准,进行示范推广,以构建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提升森林经营的效益,充分发挥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主体作用。

5.主要完成单位:乐鱼(中国)、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6.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1吴鹏飞负责木、闽种相关究项目实施、试验设计以及成果的凝练与总结;2)叶功富木麻黄、相思树种相关研究项目实施、试验设计以及成果的凝练与总结;3)李明主要负责思树杉木等树工林精准提升技术试验设计与成果总结;4)高伟主要负责麻黄、相思树种工林精准提升技术试验设计与成果总结;5)陈志云主要负责杉木闽楠工林精准提升技术的成果推广;6)马祥庆协助负责项目实施、试验设计以及成果总结;7)林景泉主要负责项目成果结与技术推广;8)郑姗姗主要负责项目的室内试验数据分析成果结;9)尤龙辉主要负责项目的室内试验数据分析成果结;10)冯随起主要负责项目技术推广。

 

7.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序号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发明

专利号

授权时间

1

不同组织中杉木内参基因的筛选方法和筛选基因作为内参基因的应用

李明,张颖,胡霞,吴鹏飞,帅鹏,邹显花,马祥庆

ZL201711463831.2

2020-09-08

2

一种木麻黄冬春季控温无性繁殖技术方法

柯玉铸,叶功富

ZL201710124559.9

2020-10-23

3

用新型

用于研究根系亲缘识别的试验装置

吴鹏飞、王讷敏、高塔姆.纳拉扬.普拉萨德、刘爱琴、蔡丽平

ZL201821114043.2

2019-02-05

4

用新型

一种用于石蜡切片野外采样的便携式抽气装置

李林鑫,吴鹏飞,郑珊珊,陶长铸,连晓倩,郭昊澜

ZL202122689644.4

2022-06-28

5

用新型

一种树高测量装置

李明,陈冉红,胡霞,吴鹏飞,帅鹏,马祥庆

ZL201820013475.8

2018-10-09

6

用新型

一种可提高测量精度的风沙监测仪集沙器

尤龙辉,高伟,林文泉,叶功富,聂森

ZL201920664174.6

2020-06-19

7

麻黄抗病无性系龙7-18

功富,何学友,曾国强,黄金水,林捷,刘利玲,吴惠忠

审定编号S-SC-CE-002-2007

2007-10-08

8

短枝木麻黄湛3

叶功富,黄金水,何学友,聂森,曾丽琼,蔡守平,柯玉铸,李茂瑾,陈胜,汤陈生,尤龙辉,施成坤

审定编号S-SC-CE-037-2020

2020-10-09

8.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论文专著名称

发表时间

作者

期刊/出版社

1

Low phosphorus and competition affect Chinese fir cutting growth and root organic acid content: does neighboring root activity aggravate P nutrient deficiency?

2017.11

Pengfei Wu, Guangyu Wang, Taimoor Hassan Farooq, Qi Li, Xianhua Zou, Xiangqing Ma

Journal of Soils & Sediments

2

Chinese fir root response to spatial and temporal heterogeneity of phosphorus availability in the soil

2015.4

Xianhua Zou, Pengfei Wu, Nailian Chen, Pan Wang, Xiangqing Ma

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3

不同年龄木麻黄林地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动态

2006.8

叶功富,侯杰张立华卢昌义陈胜黄荣钦

水土保持学报

4

沿海防护林生态系统不同群落生物量和能量的研究

2003.12

叶功富,张清海,林益明,吴锡麟

林业科学

5

沿海防护林学

2020.9

鹏飞

中国林业出版社

 

9.其他支撑材料目录:

序号

发布时间

要起草人

起草单位

成果类型

1

楠木培育技术规程

2013.3.15

祥庆,娜,苏宁,吴鹏飞,陈存及,陈绍栓,张菥

福建农林大学、国家林业局速丰办

华人民共国林业业标准

2

木麻黄沿海防护林建设技术规程

2013.8.1

叶功富、聂森、林武星、黄金水、罗家基、李茂瑾、魏建文、陈胜、林同璋、高伟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福建省惠安赤湖国有防护林场、福建省东山赤山国有防护林场、福建省平潭国有防护林场

福建省地方标准

 

项目12

1.项目名称:红壤区水土流失精准治理及其生态功能提升关键技术

2.提名奖种:科技进步奖

3.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4.项目简介:针对红壤区水土流失区长期单一治理模式下造成区域生态恢复极不平衡,生态脆弱且功能低的现实,历时10余年,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的连续资助下,利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长汀红壤丘陵区生态定位试验站和重点实验室等平台,采用遥感影像判读、无人机航拍、实地调查、定位观测等多途径结合的方法,从空间和时间尺度全面揭示红壤侵蚀退化地植被恢复的限制因子,构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水土流失BLP预测模型;绘制了长汀红壤区土壤丰缺和植被恢复区划图,建立了水土保持植物数据库和植被恢复的定性模型;综合地质背景、水土流失、土壤特性、植被多样性、小气候、碳循环等指标,最终优选出红壤侵蚀区“水土生地”四位一体的综合治理模式及关键技术,解决了红壤区水土流失精准治理和生态功能提升的技术瓶颈,既可丰富恢复生态学、生态地质学和生态演替的理论,又可深入落实国家生态文明战略和“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5.主要完成单位:乐鱼(中国)、长汀县水土保持中心

6.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侯晓龙: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研究方案的制定、项目全面实施、内业整理、成果总结材料的撰写等,对本项目科技创新点1-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科技成果评价报告;代表性论文论著1-5),在本项目工作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

岳辉:参加项目部分内容的实施、总结材料的撰写、成果推广应用,在本项目科技创新点3,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科技成果评价报告),在本项目工作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马祥庆:协助项目方案的制定及全面实施,参与研究成果报告的撰写及推广应用。对项目主要创新点2,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科技成果评价报告;代表性论文专著1,3,4,5;授权专利1-4),在本项目工作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的50%。

张厚喜:参与项目部分内容的实施及外业调查和内业整理,对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科技成果评价报告;授权专利1-4),在本项目工作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冯随起:参与项目部分内容的具体实施及成果的推广,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点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科技成果评价报告),在本项目工作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蔡丽平:参加项目部分内容的实施、内业整理及部分成果报告的撰写,对本项目科技创新点1,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科技成果评价报告,代表性论文论著1,5),在本项目工作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杨凯杰:负责项目部分内容的实施、外业调查、内业整理和部分成果总结报告的撰写,对项目主要创新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科技评价报告),在本项目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刘爱琴:参与项目部分内容的实施、成果总结报告的撰写,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点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科技成果评价报告;代表性论文1),在本项目工作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林根根:参加项目部分内容的实施、成果总结报告撰写,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点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科技成果评价报告),在本项目工作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彭绍云:协助项目的实施,部分成果总结报告的撰写,对本项目主要科技创新点1,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科技成果评价报告),在本项目工作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7.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序号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完成人

编号

时间

1

实用新型专利

研究游击型克隆植物生长策略和根茎拓展试验装置

喻君保,侯晓龙,韩雪洁,朱晨璐,吴鹏飞,马祥庆

ZL202221265163.9

2022年9月

2

发明专利

研究游击型克隆植物生长策略和根茎拓展试验装置及方法

喻君保,侯晓龙,韩雪洁,朱晨璐,吴鹏飞,马祥庆

CN202210573268.9

2022年7月

3

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便携式精确分层土柱采集器

张厚喜,林丛,程浩,黄智军,马祥庆

ZL201721877333.8

2018年7月

4

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用于研究野外土壤移置模拟增温的试验装置

张厚喜,林丛,马祥庆,程浩,黄智军

ZL201820970186.7

2018年12月

5

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用于原状土柱培养过程中温室气体采集装置

张厚喜,林丛,黄智军,马祥庆,程浩

ZL201821011820.0

2019年2月

6

实用新型专利

用于土柱移位培养气体分层收集的试验装置

张厚喜,林丛,黄智军,马祥庆,程浩

ZL201821891452.3

2019年8月

 

8.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论文专著名称

出版单位

作者

时间

备注

1

Changes in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following vegetation restoration mediate bacter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in Changting, China.

Ecological Engineering

Xiaolong Hou, Hang Han, Mulualem Tigabu, Liping Cai, Fanrui Meng, Aiqin. LiuXiang qing Ma

2019

 

2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in the Red Soil Erosion Area of

Changting under Continuous Ecological Restoration:

Spatiotemporal Dynamic Evolution and Prediction

Forests

Xinyi Wu, Chenlu Zhu, Junbao Yu, Lin Zhai, Houxi Zhang, Kaijie Yang, Xiaolong Hou

2022

 

3

不同自然降雨等级下不同郁闭度马尾松林的水土流失特征

水土保持学报

李宗勋,李启艳,侯晓龙,黄智军,刘青,陈顺钰,赵雅曼

2020

 

4

补植阔叶树种对红壤侵蚀区马尾松林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

福建省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颜耀,张辉,黄智军,马祥庆,侯晓龙

2020

 

5

长汀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实用技术

中国林业出版社

李建民,马祥庆等著

2018

 

6

Response of Soil Bacteria of Dicranopteris dichotoma Populationsto Vegetation Restoration in Red Soil Region of China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

Qiyan Li, Chenlu Zhu, Junbao Yu, Xinyi Wu, Siqi Huang, Fan Yang, Mulualem Tigabu, Xiaolong Hou

2022

 

7

Transcriptomics-based analysis of genes related to lead stress and their expression in the roots of Pogonatherum crinitum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Chenlu Zhu, Junbao Yu, Shuyi Cao, Xinyi Wu,

Weicai Meng, Xiaolong Hou

2022

 

8

不同郁闭度马尾松林土壤元素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森林与环境学报

黄智军,刘青青,颜耀,马祥庆,刘博,侯晓龙

2021

 

9

离子型稀土矿堆浸场地不同恢复年限植被多样性

森林与环境学报

李启艳,黄偲祺,朱晨璐,李宗勋,郭世鸿

2020

 

10

红壤侵蚀区不同地层背景马尾松林土壤理化特性及细菌多样性

水土保持通报

黄偲祺,喻君保,朱晨璐,杨帆,武欣怡,韩雪洁,侯晓龙

2022

 

11

Lead contamination alters enzyme activities and microbial composition in the rhizosphere soil of the hyperaccumulator Pogonatherum crinitum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Xiao-long Hou, Hang Han, Mulualem Tigabu, Qi-yan Li, Zong-xun Li, Chen-lu Zhu, Si-qi Huang, Li-ping Cai, Ai-qin Liu

2021

 

12

Intermittent lead induced stress on antioxidant enzymes activities and subcellular distribution of Pb in Pogonatherum crinitum seedlings

Plant biology

Xiaolong Hou, Hang Han, Fanrui Meng, Liping Cai, Aiqin. Liu

2019

 

13

Efects of acid stress on germination, plasma membrane integrity and subcellular structure of Neyraudia reynaudiana seeds

Flora

Yaman Zhao, Xiaolong Hou*, Mulualem Tigabu, Shunyu Chen, Qiyan Li, Zongxun Li,Liping Cai

2020

 

14

Pb stress effects on leaf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antioxidative enzyme activities, and organic acid contents of Pogonatherum crinitum seedlings

Flora

Xiaolong Hou, Hang Han, Liping Cai, Aiqin Liu, Xiangqing Ma, Chuifan Zhou,Guo Wang , Fanrui Meng

2018

 

15

酸、镉胁迫对金丝草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亚显微结构的影响

草业学报

赵雅曼,陈顺钰,李宗勋,李启艳,侯晓龙,蔡丽平

2019

 

16

稀土矿矿废弃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演变

中国环境科学

李启艳,翁炳霖,李宗勋,赵雅曼,陈顺钰,侯晓龙,蔡丽平

2019

 

17

铅锌矿集区7 种草本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效果

森林与环境学报

赵雅曼,陈顺钰,李宗勋,韩航,侯晓龙,蔡丽平

2019

 

18

酸、Cd胁迫对宽叶雀稗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亚细胞结构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赵雅曼,陈顺钰,张韵,姜云,侯晓龙,蔡丽平

2019

 

19

PbCd和酸胁迫下枫香萌发种子的生理生化变化及其亚细胞结构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陈顺钰,赵雅曼,李宗勋,李启艳,姜云,侯晓龙,蔡丽平

2019

 

20

Pb、Cd和酸胁迫对宽叶雀稗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草地学报

陈顺钰,赵雅曼,李宗勋,韩 航,侯晓龙,蔡丽平

2018

 

21

PbCd 和酸胁迫对枫香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陈顺钰,韩航,薛凌云, 张韵,侯晓龙,蔡丽平,周垂帆

2018

 

项目13

1.项目名称:红麻基因组信息破译与重要应用价值基因挖掘

2.提名奖种:自然科学奖

3.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4.项目简介:

红麻(Hibiscus cannabinus)为锦葵科木槿属一年生的韧皮部纤维作物,其纤维可与棉花混纺,也可作为生物质能源和工业原料等,倍受业界新产品新材料开发的重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红麻生产国。但是,红麻分子育种技术相对滞后,缺乏高质量的基因组图谱,限制了红麻种质资源的精准鉴定和重要应用价值基因的挖掘,影响了红麻分子育种进程。本项目该科学问题,系统开展了红麻高质量基因组图谱绘制、种质资源结构变异图谱构建、重要性状关联分子标记鉴定与候选基因挖掘等工作,为种质资源的精准利用和生物育种研究奠定了基础。取得的重要科学发现如下:

1)破译了红麻基因组信息:以区域试验对照品种“福红952”为材料,率先绘制了红麻第一张高质量全基因组图谱。从头组装,获得1078 Mb基因组序列,预测到 66,004个蛋白质编码基因。比较基因组学发现,红麻与雷蒙德氏棉分化后,发生了一次独立的全基因组复制事件,导致红麻基因组预测蛋白编码基因数目约为拟南芥等植物的两倍。绘制了红麻叶绿体基因组图谱,全长为162,903bp,编码113个基因,明确了其系统发育位置。为国内外多项研究的参考基因组,广泛用于重要应用价值基因的挖掘。

2)解析了红麻种质资源形成与演化的遗传机制:完成了300 余份红麻种质资源的基因组重测序,获得基因组结构变异图谱,明确了红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和亲缘关系,构建了核心种质;群体遗传学分析显示,红麻起源于非洲,沿着非洲南部、西部的路线传播到亚洲,并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两次驯化事件。红麻纤维发育、开花期及逆境胁迫等基因具有强烈的驯化痕迹。为红麻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指明了方向,回答了红麻如何起源与演化的科学问题。

3)鉴定了红麻重要性状的遗传位点及关键基因:以红麻基因组信息为基础,结合旺盛生长期的转录组测序数据,挖掘了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合成途径上参与调控的基因,并绘制了红麻韧皮部纤维形成的基因调控网络;以来自赞比亚的圆叶型品种赞引1号和裂叶型品种福红952为材料,通过图位克隆确定了控制红麻叶形的基因为LATE MERISTEM IDENTITY 1LMI1),并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验证了其功能;利用重测序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并进行开花期和纤维相关性状的基因定位,发现了上百个控制开花期、纤维素含量、株高、茎粗、鲜皮厚、鲜茎重和干皮重等农艺性状的基因位点,并挖掘获得相关的关键基因。鉴定的候选基因及其关联分子标记,助力红麻分子育种。

  该项目培养人才6人(其中博士留学生1人),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选育新品种2个。5篇代表作发表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等权威期刊。研究成果为红麻生物学以及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支撑,对促进纤维作物生物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5.主要完成单位:

乐鱼(中国)

6.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1)张立武:该项目第1完成人。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与实施, 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60%。负责红麻基因组图谱绘制、种质资源指纹图谱、重要农艺性状遗传基础解析等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点1、2、3、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2)祁建民:该项目第2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30%。主要负责红麻种质资源收集鉴定和评价等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点1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3)牛小平:该项目第3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30%。参与红麻抗逆基因挖掘与利用等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点2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4)徐建堂:该项目第4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20%。参与红麻重要性状的遗传位点及关键基因鉴定等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点3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5)陶爱芬:该项目第5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20%。参与红麻种质资源形成与演化的遗传机制解析等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点2、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7.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授权专利

 

序号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专利号

发明人

专利授权人

1

国家发明专利

一种控制红麻叶形基因HcLMI1及其应用

ZL 2019 1 1295031.3

张立武,徐益张力岚祁建民张列梅,徐建堂

乐鱼(中国)

2

国家发明专利

一种红麻HcPDS基因VIGS沉默体系

ZL 2020 1 0073462.1

张立武,徐益张力岚祁建民张列梅,徐建堂

乐鱼(中国)

3

国家发明专利

一种红麻HcCLA1基因VIGS沉默体系

ZL 2020 1 0073455.1

张立武,徐益张力岚祁建民张列梅,徐建堂

乐鱼(中国)

4

国家发明专利

一种红麻微卫星DNA标记指纹图谱及其应用

ZL2016 1 0840753.2

张立武,万雪贝祁建民张力岚,徐建堂,林荔辉

乐鱼(中国)

 

 

品种选育

 

序号

品种名称

作物

登记号

品种选育人

发证机关

1

福红102

红麻

皖品鉴登字第1809027

张立武,祁建民万雪贝,徐建堂,林荔辉

安徽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2

福红102

红麻

皖品鉴登字第1809027

张立武,祁建民万雪贝,徐建堂,林荔辉

安徽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8.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刊名

论文(专著)名称

SCIEI收录情况

影响因子

发表时间

年卷页码

作者:排序/姓名

1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The genome of kenaf (Hibiscus cannabinus L.) provides insights into bast fibre and leaf shape biogenesis

SCI收录

9.803

2020-01-23

2020, 18(8):1796-1809

通讯作者:21/Ray Ming;第一作者/通讯作者:1/Liwu Zhang

2

Frontiers in Genetics

Complete Chloroplast Genome Sequence of Hibiscus cannabinu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Malvaceae Family

SCI收录

4.772

2020-03-17

2020, 11:227

通讯作者:4/Liwu Zhang;第一作者:1/Yan Cheng;

3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Reference Gene Selection for qRT-PCR Normalization Analysis in kenaf (Hibiscus cannabinus L.) under abiotic stress and hormonal stimuli

SCI收录

6.627

2017-05-12

2017, 8:771

通讯作者:7/Jianmin Qi;第一作者:1/Xiaoping Niu

4

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

Proteomic changes in kenaf (Hibiscus cannabinus L.) leaves under salt stress

SCI收录

6.449

2016-07-26

2016, 91:255-263

通讯作者:5/Jianmin Qi;第一作者:1/Xiaoping Niu

5

作物学报

红麻EST-SSR标记的开发及其多态性评价

国内期刊

3.505

2017-05-08

2017, 43(8): 1170-1180

通讯作者:9/张立武;第一作者:1/万雪贝

 

 

9.其他支撑材料目录:

 

序号

证明材料类型

证明材料名称

证明材料提供单位

1

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任务委托书等

福建省科技计划对外合作项目

福建省科技厅

2

检索查新报告

科技查新报告

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N05)

3

其他相关资料

研究生毕业论文封面及摘要

乐鱼(中国)

4

其他相关资料

知情同意书

各相关人

 

项目14

1.项目名称:袋栽海鲜菇品种选育及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创新与产业化应用

2.提名奖种: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3.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4.项目简介: 海鲜菇是我国袋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重要品种之一,福建是全国重要海鲜菇生产基地,产量占全国60%左右,年产值12亿左右。随着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提高,袋栽生产专用品种缺乏、生产工艺传统、产量低、能耗大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项目组针对以上问题经联合攻关,取得以下创新和成效:

1首次提出了海鲜菇碳代谢戊糖磷酸途径(PPP)代谢水平作为育种候选靶标,并根据中心碳代谢能力高效筛选亲本选育了2个生产周期短、产量高的新品种,为袋栽海鲜菇工厂化生产提供了专用品种。

首次明确了食用菌菌丝生长与栽培周期的相关性,分析验证了海鲜菇中心碳代谢分布,海鲜菇PPP限速酶活力低及其关键限速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力与菌丝生长高度正相关,为短周期品种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单核杂交选育了闽真3(浅黄色),根据碳代谢理论基于G6PD酶活筛选 闽真3单核菌株与其亲本白玉-01’单核菌株回交选育了闽真5(白色),产量比工厂原栽培品种分别提高5.7%7.9%,周期分别缩短5-7天、8-12天。

 2率先建立了海鲜菇菌种质量判断标准,开发了新型高质量液体菌种生产配方,率先研制了菌包成熟度多尺度判断指标,为智能化高效生产奠定了重要基础。

首次建立了海鲜菇含菌丝生长速度、生理生化等系列指标的菌种质量判断标准,明确了生产用种代数,为安全用种提供了科学依据;首次开发了新型大豆糖蜜海鲜菇液体培养基及接种系统,缩短了制种周期;率先研制了含外观指标、理化参数等多尺度参数菌包成熟度判断指标,为菌包成熟度判断由经验型数据化判断提供科学指标。

3率先建立了高效栽培工艺、开发了精细化智能调控系统和大袋生产模式,建立了链条式精准技术服务和高效生产技术体系的产业化示范样板,有效带动了产业发展。

创新建立了菌包培养时间、通风量、开袋补水等关键外界因素精细化智能调控工艺及其配套控制系统,创新了大袋生产模式,单袋产量提高47%。技术上采用四个一致性+疏蕾技术,通过链条式精准技术服务体系建立了高效生产技术体系的产业化示范样板福建福泉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辐射推广,实现单袋产量提高50%以上,单袋效益提高100%以上。该研究成果7年累计推广10.9亿袋,新增产值46.5亿元,新增纯收入14.0亿元,增收节支8.8亿元。在宁德古田等贫困地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关案例入选教育部、科技部扶贫典型案例、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典型案例。期间发表相关文章16篇,授权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专利4件,软件著作权5件,海鲜菇新品种通过鉴定2个。

5.主要完成单位:乐鱼(中国)、福建福泉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6.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1)孙淑静:该项目第1完成人, 在本项目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8%。对所有创新点均有重要贡献。

2)金文松:该项目第2完成人,在本项目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5%。对科技创新点1中育种理论及新品种选育、创新点3中关键技术推广应用有贡献。

3)李佳欢:该项目第3完成人,在本项目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2%。对科技创新点1中育种理论及新品种选育有贡献,对科技创新点2中产业化关键体系的建立有贡献。

4)胡开辉:该项目第4完成人,在本项目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对科技创新点1中育种理论及新品种选育有贡献,对科技创新点23中产业化关键技术体系的建立推广应用有贡献。

5)程泳春:该项目第5完成人,在本项目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5%。对科技创新点2中产业化关键技术体系及其系统、平台的建立与推广应用有贡献。

6)林辉:该项目第6完成人,在本项目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1%。对科技创新点1中育种理论及新品种选育有贡献。

7)钱鑫:该项目第7完成人,在本项目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对科技创新点23中精细化智能调控及技术推广应用有贡献。

8)张海洋:该项目第8完成人,在本项目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45%。对科技创新点1闽真5新品种选育有贡献。

9)郑峻:该项目第9完成人,在本项目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40%。对科技创新点23中菌包成熟度判断、精细化智能调控及技术推广应用有贡献。

10)陈利丁:该项目第10完成人,在本项目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38%。对科技创新点1中新品种选育有贡献。

 

7.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序号

知识产权类别

授权专利或新品种名称

专利号/鉴定编号

()

权利人

发明人

有效/无效

1

新品种

闽真3

闽鉴菌2020008

中国

乐鱼(中国)

金文松、孙淑静、胡开辉、李佳欢、陈利丁、林辉,张宏美

有效

2

新品种

闽真5

闽鉴菌2020009

中国

乐鱼(中国)

李佳欢、胡开辉、孙淑静、金文松、陈利丁、林辉、张海洋、都新荣

有效

3

发明专利

一种大豆糖蜜斑玉蕈液体培养基及应用

ZL201510294665.2

中国

乐鱼(中国)

胡开辉、林辉、孙淑静、傅俊生

有效

4

发明专利

一种促进斑玉蕈生长发育的沙雷氏菌发酵液培养基

ZL201611237244.7

中国

乐鱼(中国)

孙淑静、陈文星、张燎原

有效

5

发明专利

一种真姬菇肉酱的制备方法

ZL201610003054.2

中国

乐鱼(中国)

林辉、赖淑芳、李佳欢、詹森然、赵强

有效

6

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海鲜菇液体菌种接种设备

ZL202120532537.8

中国

福建福泉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程泳春、苏贝贝、张仁渐

有效

7

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海鲜菇生长控形装置

ZL202120532542.9

中国

福建福泉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程泳春、苏贝贝、张仁渐

有效

8

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海鲜菇补水装置

ZL202120297887.0

中国

福建福泉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程泳春、张仁渐、苏贝贝

有效

9

软件著作

海鲜菇补水装置物联网操控系统[简称:补水操控系统] V1.0

2021SR0863273

中国

福建福泉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有效

软件著作

10

软件著作

海鲜菇鲜菇包装装置控制软件 V1.0

2021SR1553064

中国

福建福泉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有效

软件著作

8.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刊名

论文名称

SCI收录情况

影响因子

卷页

发表时间

作者:排序/姓名

1

菌物学报

斑玉蕈出菇产量与胞内外碳代谢的相关性分析

41(9):

1506-

1518

2022-09-

22

通讯作者:5/张燎原,6/胡开辉;第一作者:1/林辉;

2

Research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Breeding of new strains of Hypsizygus marmoreus by mating of monokaryotic mycelia and marker-assisted identification

SCI收录

0.233

10(6):18

-22

2015-06-

01

通讯作者:3/Hu

Kaihui ;第一作者:1/Sun Shujing;

3

河南农业科学

斑玉蕈菌种连续传代对其生产性能的影响

47(5):89

-93

2018-05-

15

通讯作者:6/胡开辉;第一作者:1/林辉;

4

BMC Microbiology

Study on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symbiotic bacteria from differe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Hypsizygus marmoreus

SCI收录

4.465

20(1):31

1

2020-10-

14

通讯作者:1/Sun

Shujing;第一作者

2/Li Fan;

5

Biomolecules

Cyclic Dipeptides Mediating Quorum Sensing and Their Biological Effects in Hypsizygus Marmoreus

SCI收录

6.064

 

2020

通讯作者:1/Sun

Shujing,7/Zhu Hu;第一作者:2/Liu

Yunchao

项目15

1.项目名称:海洋环境绿叶蔬菜品种选育及智能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应用

2.提名奖种:福建省科技进步奖

3.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4.项目简介:针对绿叶蔬菜种类少,环境条件恶劣、无土可用,常规栽培模式应用困难等产业问题,项目组经过系统研究与合作攻关,建立育种体系,选育蔬菜新品种7个;发明设施装备,集成智能控制系统,实现蔬菜智能化栽培技术与环境综合控制与生产管控,成果转化应用,解决了海岛及远洋吃菜难题。1.在国内率先开展适应海洋环境栽培的叶菜类蔬菜资源收集、鉴定与评价研究。通过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技术,开发SNPSSR分子标记,筛选出优异资源280份,创制优异亲本18份;亲本选择效率提高4-6倍,育种周期缩短3-4年。育成不同特色、满足不同种植需求的叶菜类蔬菜品种7个,解决海岛及远洋耐盐耐旱耐高温的蔬菜品种缺乏难题。2.发现造成盐碱土氮素损失的驱动微生物,发明南方沿海设施土壤改良法;发明简约化绿叶菜栽培装置,开发营养液递送体系,集成叶菜设施栽培技术体系,水肥利用率提高35%,产量增加40%,有效解决海岛及远洋无土可用问题。3.优化温室荷载等结构设计及骨架材料,发明了耐用、机械强度高、保温性能好的棚膜,设计出抗台风暴雨、耐海风腐蚀的柱头式塑料薄膜温室、铝合金水槽玻璃温室、步入式植物生长箱等适宜海洋气候特点的蔬菜生产设施装备,集成环境智能控制技术,解决了海岛和远洋种植装备缺乏难题,实现蔬菜智能化栽培技术与环境综合控制与生产管控。获授权专利31件,育成蔬菜新品种7个,软件著作权6件,发表论文17篇,培养本科研究生专门人才47名。

5.主要完成单位:乐鱼(中国)、福建金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鑫盛欣(厦门)农业工场技术有限公司、福建九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6.   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序号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对成果创造性贡献

1

钟凤林

乐鱼(中国)

  负责项目总体规划、组织实施和总结验收。主导海洋环境设施温室装备研发、绿叶蔬菜品种创制与智能化栽培技术与环境综合控制与生产管控等工作,对主要发明点123做出创造性贡献。在该项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5%

2

许茹

乐鱼(中国)

项目第2完成人,在本技术研发中占本人工作量的65%。负责蔬菜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分析,开发特异分子标记和育种技术创新,对功能基因挖掘、育种技术创新和蔬菜高效栽培等发明点做重要贡献。

3

侯毛毛

乐鱼(中国)

  项目第3完成人,在本技术研发中占本人工作量的50%。负责功能基因挖掘、滨海土壤改良和蔬菜高效栽培等工作。创制了一种降低滨海土壤氮肥残留和提升氮利用效率的方法,集成环境智能控制技术研究,对创新点23和技术培训等做重要贡献。

4

 

福建金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第4完成人,在本技术研发中占本人工作量的50%。是创新点1的主要完成人,负责绿叶菜育种技术体系研究,开展自交不亲和系杂交试验,选育系列新品种等。

5

李小英

鑫盛欣(厦门)农业工场技术有限公司

  项目第5完成人,在本技术研发中占本人工作量的45%。主要创新方面的工作是优化温室设施承重等结构设计、科学使用温室骨架材料。

6

曹萍

福建金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第6完成人,在本技术研发中占本人工作量的45%。是创新点1的主要完成人,主要工作是绿叶菜育种技术体系研究。

7

出泽宏

福建九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项目第7完成人,在本技术研发中占本人工作量的45%。主要创新方面的工作是自动化栽培、人工气候室创造贡献。

8

林义章

乐鱼(中国)

  项目第8完成人,在本技术研发中占本人工作量的45%,负责蔬菜智能化栽培技术体系研究,是发明专利23的主要完成人,在种质资源创制、智能化栽培和环境综合调理中开展大量工作,对智能化栽培和环境智能控制等发明点做重要贡献

9

崔田

福建金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第9完成人,在本技术研发中占本人工作量的40%。是创新点1的主要完成人,主要工作是绿叶菜育种技术体系研究。

10

丘武昌

鑫盛欣(厦门)农业工场技术有限公司

  项目第10完成人,在本技术研发中占本人工作量的40%。主要创新方面的工作是优化温室设施承重等结构设计、科学使用温室骨架材料。

 

7.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序号

知识产权类型

名称

专利号

发明人

专利权人

1

国际发明专利

compound   fertilizer and application method thereof

2023363

钟凤林,林志远,尚春雨,侯毛毛

乐鱼(中国)

2

中国发明专利

一种菜心水培方法

ZL201810159684.8

钟凤林,许茹, 王树彬,林义章,陈露,吴章洪,华炜辉,陈右人,王会全,曹萍,严逸男

乐鱼(中国)

3

中国发明专利

一种芥蓝简约化无土栽培方法

ZL2018101586649

钟凤林,许茹,王树彬,林义章,吴章洪,华炜辉,林勇文,王会全,严逸男,陈露,曹萍

乐鱼(中国)

4

中国发明专利

一种竹笋壳破碎设备及竹笋壳应用于植物栽培基质的方法

ZL202011302762.9

钟凤林,厉书豪,王树彬,解鸿磊,马馨馨,火兆燕,杨丹青,张昆,常开振

乐鱼(中国)

5

中国发明专利

一种降低氮素残留及提升氮利用率的方法

ZL201910282269.6

侯毛毛,陶永新, 林志远,郑诚乐,申宝营

乐鱼(中国)

6

植物新品种权

不结球白菜‘金品CX105

CNA20171309.3

 朱彬等

福建金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7

植物新品种权

大白菜‘金品851快菜’

GPD大白菜(201735004

 朱彬等

福建金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8

植物新品种权

芥蓝‘金品1290

闽认菜2016025

 朱彬等

福建金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9

植物新品种权

不结球白菜‘金品矮脚青梗菜’

闽认菜2015013

林晓,朱彬等

福建金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0

软件著作权

一种设施农业控制技术与装备专家决策系统

2019SR0531134

钟凤林,侯毛毛

乐鱼(中国)

 

8.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论文专著名称

刊物

SCIEI收录情况,影响因子

发表时间

作者

1

The reference genome and   full-length transcriptome of pakchoi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cuticle   formation and heat adaption.

Horticulture Research

SCI 1区,IF=7.291

2022

Huimin Xu, Chunhua Wang,   Guirong Shao, Shasha Wu, Peng Liu, Ping Cao, Peng Jiang, Shubin Wang, Hong   Zhu, Xiao Lin,Arfa Tauqeer, Yizhang Lin, Wei Chen, Weiqun Huang, Qingfang   Wen, Jiang Chang, Fenglin Zhong*, Shuang Wu*

2

The AP2 Transcription Factor   BrSHINE3 Regulates Wax Accumulation in Nonheading Chinese Cabba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SCI, IF=6.2082

2022

Zhaoyan Huo#, Yang Xu#, Song   Yuan, Jiang Chang, Shuhao Li, Jinwei Wang, Huanhuan Zhao, Ru Xu, Fenglin   Zhong*

3

The analysis of lysine succinylation   modification reveals the mechanism of oxybenzone damaging of pakchoi   (Brassica rapa L. ssp. chinensis).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SCI, IF=6.6267

2022

Shuhao Li#, Yuqi Zhou#, Yang   Xu, Shengxiang Ran, Maomao Hou, Qingming Li, Xin Zhong, Fenglin Zhong

4

Ver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naerobic oxidation of ammonium (anammox) in a coastal saline-alkali field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

SCI,IF7.366

2020

Maomao Hou, Ru Xu, Zhiyuan   Lin, Dan Xi, Yi Wang, Junling Wen, San’an Nie*, Fenglin Zhong*

5

暗管排水和微生物有机肥施用下滨海设施土壤氮素的归趋和转化机制

农业机械学报

EI

2019

侯毛毛,陈竞楠,杨祁,林志远,金秋,钟凤林*

6

 Characterization of nitrate assimilation in   Lactuca sativa L. under different nitrogen sources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SCI,IF=2.081

2018

Zhong, F., Wang, S., Roan,   S., Lin, B., Chen, I., Lin, Y., Pang, J., Wu, S.*

7

滴灌和微生物有机肥对设施土壤呼吸的耦合作用及机制

农业工程学报

EI

2019

侯毛毛,陈竞楠,林志远,王晋伟,李浩波,陈锦涛,翁郡灵,吕祎文,金秋,钟凤林*

8

硝态氮和铵态氮配比对水培油麦菜苗期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2016

王晋,周相助,胡海非,占丽英,张巧柔,钟凤林*,林义章

9

根际氧环境对水培尖叶莴苣生长生理和品质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2018

尚春雨,严逸男,陈露,许茹,林义章,邵贵荣,钟凤林*

10

镍离子对尖叶莴苣氮素吸收和生长生理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2018

刘明月,严逸男,尚春雨,陈露,李家明,钟凤林*,林义章

 

9.其他材料目录:

序号

研究生论文

发表时间

作者

导师

……

1

青梗不结球白菜耐热品种选育

2021年硕士论文

曹萍

钟凤林

 

2

外施苹果酸对紫色小白菜生长和花青苷合成的影响

2018硕士论文

陈露

钟凤林

 

3

外源柠檬酸促进尖叶莴苣氮代谢机理的研究

2020硕士论文

何晓丽

钟凤林

 

4

镍离子促进尖叶莴苣氮素吸收的初步研究

2019硕士论文

刘明月

钟凤林

 

5

氮素形态对尖叶莴苣生长及有机酸代谢影响研究

2018硕士论文

周相助

钟凤林

 

6

不同氮素形态下叶用莴苣氮同化初步研究

2017硕士论文

王晋

钟凤林

 

7

光质对油麦菜幼苗光合生理及相关基因表达研究

2016硕士论文

胡海非

钟凤林

 

项目16

1.项目名称:百香果种质创新与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2.提名奖种:福建省科技进步奖

3.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4.项目简介:为解决我国百香果品种混杂、品质参差不齐、竞争力差及产业化不完善等问题,重点围绕百香果种质资源评价、种质创新、种苗繁育、高效栽培及品质代谢、采后贮藏与加工生产关键技术其主要创新点包括:(1)系统收集保存百香果种质资源35份,运用ISSR分子标记,结合形态学特征,厘清资源(品种)关系;开展种质抗寒、抗旱和抗病等性状的评价,选育新品种4个。研发了种子快速萌发技术和LED光照辅助育苗体系,发明了百香果实生苗的催花方法(2)开发了百香果育苗专用装置,制定了砧木育苗和组织培养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率先建立了印度梨形孢(Piriformospora indica)内生真菌与百香果根系共生体系;研创百香果无病毒健康种苗一年一种和绿色防控栽培模式(3)研究了百香果有机酸、类黄酮的形成积累和代谢调控,明确了柠檬酸是主要有机酸,果皮中花青苷的主要组分为提高百香果品质提供科学依据。(4)分离鉴定了百香果主要病原真菌,阐明了黄果比紫果易腐烂的内在原因和外源水杨酸、退黑素对百香果致腐病原菌高效抑制作用,减缓了果实衰老速度,保证了果实风味品质。研发了百香果果汁速冻最佳参数,制定了《速冻百香果汁(浆)系列产品企业标准》。

5.主要完成单位:乐鱼(中国)、龙岩市新罗区良种繁育场、龙岩市新罗区种子站、龙岩市新罗区经济作物推广站、福建莲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福建百果壹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福康达森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福建福果时代农业有限公司。

6.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1)陈发兴:该项目第1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8%。全面主持、负责项目整体计划制定和组织协调工作,在种质资源收集、种质创新、种苗繁育、LED光源、印度梨形孢共生、高效栽培、蜡质和病原菌鉴定、水杨酸和褪黑素贮藏保鲜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1项、第2项、第3项和第4项都做出创造性贡献。在国内外刊物发表16篇学术论文,组织发明了实用新型专利共10件和制定了团体、企业标准3件。

2)张文斌:该项目第2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5%。主要负责优良种质发掘、新品种审(认)定、种苗基地建设、种苗繁育圃建设、高效栽培技术开发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1项、第3项和第4项都做出创造性贡献。

3)蔡世峰:该项目第3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45%。主要负责百香果种质资源调查和采集、种质资源圃建设和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等工作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主要科技创新中的第1项、第3项和第4项都做出创造性贡献。

7.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序号

植物新品种权品种名称

品种

品种权号

获得时间

发证机关

1

福砧1号

西番莲属

CNA20201001408

2022.8.18

国家农业农村部

2

福莲3号

西番莲属

CNA20191006820

2022.12.02

国家农业农村部

 

序号

良种名称

品种

良种编号

获得时间

发证机关

1

福建百香果1号

西番莲属

闽认果

2016005

2016.12

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2

福建百香果2号

西番莲属

闽认果

2016006

2016.12

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序号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专利号

发明人

专利权人

1

发明专利

一种百香果实生苗的催花方法

ZL201810713338.X

张文斌、张志勇、吴胜芳、叶金巧、张丽丽、周美玲、汤明华、林秀美、郑振江、郑凌

龙岩市莲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百香果层叠式栽培架

ZL201922095850.5

施娟、梁晓毅、陈发兴

福建百果壹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百香果吊网式栽培架

ZL201922095891.4

施娟、梁晓毅、陈发兴

福建百果壹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用于百香果栽培的筒式施肥机

ZL201922095517.4

施娟、梁晓毅、陈发兴

福建百果壹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百香果种植用育苗装置

ZL201921803296.5

施娟、梁晓毅、陈发兴

福建百果壹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6

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百香果篱式栽培架

ZL201922092125.2

施娟、梁晓毅、陈发兴

福建百果壹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7

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百香果树叉式栽培架

ZL201922095433.0

施娟、梁晓毅、陈发兴

福建百果壹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8

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百香果种植用浇灌装置

ZL201921813776.X

施娟、梁晓毅、陈发兴

福建百果壹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9

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百香果幼苗移植装置

ZL201921813735.0

施娟、梁晓毅、陈发兴

福建百果壹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10

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用于百香果种植的施肥装置

ZL201921803254.1

施娟、梁晓毅、陈发兴

福建百果壹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11

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百香果种植用驱虫装置

ZL201921803272.X

施娟、梁晓毅、陈发兴

福建百果壹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8.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论文题目

期刊名称/影响因子

作者

发表时间

1

The effect of the root-colonizing Piriformospora indica on passion fruit(Passifloraedulis) development: Initial defense shifts to fitness benefits and higher fruit quality

Food ChemistryIF=7.514

Yan Chaojun

Faxing Chen,et al.

2021.10

2

Genome-wide identification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es of NAC transcription factor gene family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under Fusarium kyushuense and drought stress conditions in Passiflora edulis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IF=6.627

Yang Qiang

Faxing Chen,et al.

2022.08

3

Comprehensive Genome-Wide Identification and Expression Profiling of Eceriferum (CER) Gene Family in Passion Fruit (Passiflora edulis) Under Fusarium kyushuense and Drought Stress Conditions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IF=6.627

Rizwan 

Faxing Chen et al

2022.06

4

Genome-Wide Identification and Expression Profiling of KCS Gene Family in Passion Fruit (Passiflora edulis) Under Fusarium kyushuense and Drought Stress Conditions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IF=6.627

Rizwan 

Faxing Chen et al

2022.05

5

Changes in the Content of Organic Acids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Citric Acid Accumulation-Related Genes during Fruit Development of Yellow (Passiflora edulis f. flavicarpa) and Purple (Passiflora edulis f. edulis) Passion Frui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IF=5.923)

Zhang Xiaoxue, Faxing Chen,et al.

2021.4

6

Identification of Fungal Pathogens to Control Postharvest Passion Fruit (Passiflora edulis) Decays and Multi-Omics Comparative Pathway Analysis Reveals Purple Is More Resistant to Pathogens than a Yellow Cultivar

Journal of FungiIF=5.816)

Rizwan,

 Faxing Chen,et al.

2021.10

7

Increasing the performance of Passion fruit (Passiflora edulis) seedlings by LED light regimes

Scientific ReportsIF=4.379)

Dangdi Liang

Faxing Chenet al.

2021.10

8

Establishment of a Novel and Efficient Agrobacterium-Mediated in Planta Transformation System for Passion Fruit (Passiflora edulis)

PlantsIF=3.935)

Rizwan 

Faxing Chen et al.

2021.11

9

Flavonoids Accumulation in Fruit Peel and Expression Profiling of Related Genes in Purple (Passiflora edulis f. edulis) and Yellow (Passiflora edulis f. flavicarpa) Passion Fruits

PlantsIF=3.935)

Meng Shi,

Faxing Chen et al.

2021.10

10

Genome-wide analysis of peroxidase genes in passion fruit (Passiflora edulis sims.) and their expression patterns induced by root colonization of Piriformospora indica under cold stress

Turkish 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IF=2.669)

Dangdi Liang, 

Faxing chen et al

2022.09

11

Root Colonization of Piriformospora indica Improves Phyto-Nutritional Composition of Leaves, Stems, Tendrils and Fruits of Passiflora edulis f. edulis

Advances in Food Sciences

Dangdi Liang, 

Faxing chen et al.

2021.3

12

百香果ABC 转运蛋白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及表达模式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贾凯杰,陈发兴

2021.4

13

褪黑素处理对百香果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李涵, 陈发兴

2021.10

14

基于转录组的百香果ARF基因家族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乐鱼(中国)学报(自然版)

张小雪,陈发兴

2021.3

15

印度梨形孢对百香果抗寒性的影响

乐鱼(中国)学报( 自然科学版)

梁党弟,陈发兴

2022.11

16

水杨酸处理对采后百香果品质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杨雪莲, 陈发兴

2021.4

9.其他支撑材料目录:

序号

证明材料类型

证明材料名称

证明材料提供单位

1

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任务委托书等

乐鱼(中国)乡村振兴项目

乐鱼(中国)

2

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任务委托书等

龙岩市科技农业类重点项目

龙岩市科技局

3

检索查新报告

科技查新报告

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

项目17

1.项目名称:快速鲁棒模型拟合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2.提名奖种:福建省自然科学

3.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4.项目简介:

项目所属学科:图象处理510.4050

模型拟合是人工智能领域长期关注的科学问题,在图像匹配、图像配准、目标跟踪以及三维重建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因受成像条件及噪声、空间变换模型的多样性和高维复杂性的影响,导致模型拟合难以兼顾精度与效率,且长期未有效解决。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下,从模型构建、优化求解、应用方法等取得如下科学发现:

1、构建数据退化多样性自适应模型拟合理论模型,克服了传统方法难适应不同退化场景的问题,可从带有噪声、大视角变化的特征点对应及低质量图像中鲁棒地拟合潜在的空间变换,实现高精度模型估计。

2、发展出面向高比率离群点的快速引导模型拟合优化求解方法,将算法的时间、空间复杂度由三次方降为线性,能够在不损失精度的条件下几毫秒内完成对数千个候选对应关系的误匹配去除。

3、研发出基于快速鲁棒模型拟合的红外小目标检测和空间目标三维重建新方法,解决了传统检测算法难适应不同杂波、噪声背景和不同目标类型的问题,有效提高天基光学系统空间目标三维重建精度。

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0篇,其中中科院一、二区期刊论文20篇,CCF A类会议论文8篇;5篇代表作包含ESI热点论文(学科引用前0.1%)1篇、高被引论文(学科引用前1%)2篇,总他引467次,单篇最高他引236次。主要成果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IEEE/BMVA/IAPR Fellow等一批国际知名学者正面引用,评价为“高精度配准方法”、“线性复杂度快速算法”、“代表性工作”和“优秀的空间变换模型拟合算法”。项目第一完成人获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项目第二完成人获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奖,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科睿唯安2019至2022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等。

 

5.主要完成单位:乐鱼(中国)、武汉大学

 

6.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1)杨长才:该项目第1完成人,承担了科研创新和技术发明的具体工作,投入本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90%以上。是主要科学发现点1、3的提出者,是本项目快速鲁棒模型拟合的整个理论研究部分的主要贡献者。旁证:代表作1的通讯作者、代表作4、5的第一作者。

2)马佳义:该项目第2完成人,投入本项目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以上,对科学发现点1、2、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本项目理论研究包括快速鲁棒模型拟合算法设计的主要贡献者。旁证:代表作1的作者,代表作2、3的第一作者,代表作4的通讯作者

 

7.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序号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

……

……

1

 

 

 

 

 

 

 

 

 

 

 

 

8.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论文(专著)名称

发表时间

作者

刊名

1

Non-Rigid Point Set Registration via Coherent Spatial Mapping

2015

陈珺、马佳义、杨长才、魏蛟龙、马丽

Signal Processing

2

Feature Guided Gaussian Mixture Model with Semi-Supervised EM and Local Geometric Constraint for Retinal Image Registration

2017

马佳义、江俊君、柳成荫、李彦胜

Information Sciences

3

Guided Locality Preserving Feature Matching for Remote Sensing Image Registration

2018

马佳义、江俊君、华兵、赵季、郭晓杰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4

Directional Support Value of Gaussian Transformation for Infrared Small Target Detection

2015

杨长才、马佳义、漆升翔、田金文、郑胜、田昕

Applied Optics

5

天基光学成像系统空间目标成像模拟技术研究

2012

杨长才,田金文,叶瑾,尚轲,田昕

红外与激光工程

项目18

1.项目名称:预制菜加工关键技术及装备的创新与产业化

2.提名奖种: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3.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4.项目简介:

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特点趋向健康营养化、品类多元化、风味多样化以及方便快捷化。近年来,国家、地方有关预制菜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的颁布,促使预制菜成为地方政府搞活经济,助力农产品深加工的重要抓手。据统计,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196亿元,同比增长21.3%,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超万亿。虽然预制菜行业发展迅速,但仍存在加工关键技术研究薄弱,专业生产设备缺乏,菜品口味复原难等产业共性关键问题。此外,由于缺乏统一国家/行业标准,导致预制菜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同质化竞争激烈。该项目依托肉食品安全生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闽台特色海洋食品加工及营养健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爱尔兰食品物质学与结构设计研究中心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在系统研究预制菜原料特性、风味衰减、品相劣变等机制基础上,创研预制菜加工关键技术及装备,制定预制菜相关标准,有效提升预制菜产品品质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为预制菜行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标准支撑。

该项目围绕预制菜加工关键技术问题,在预制菜加工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具有重大创新,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本项目实施期间,获5项国家及省级课题立项资助,培养研究生3人,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6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1件,发表论文17篇;制定行业标准2项、地方标准1项、团体标准10项。

该项目成果技术成熟,在我国多家规模预制菜生产企业成功应用,近五年,新增产值50.24亿元,利税5.03亿元,加工增值2倍以上,成果的推广应用有力推动预制菜行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5.主要完成单位:乐鱼(中国)、福建省亚明食品有限公司、福建省标准化研究院、福建佰翔天厨食品有限公司、厦门绿进食品有限公司、厦门银祥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立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莆田市赏味央厨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6.   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1)郭泽镔:项目第1完成人,负责项目立项、方案制定,主持并参与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生产技术资料整理和培训。本人在该项工作中对第1-4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鉴定证书中排名第1,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70%以上。

2)张宁宁:项目第2完成人,参与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1-4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鉴定证书中排名第2,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以上。

3)卢旭:项目第3完成人,参与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产品生产技术资料的整理和培训。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1-4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鉴定证书中排名第3,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以上。

4)吴其明:项目第4完成人,参与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产品标准制定。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2-4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鉴定证书中排名第4,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以上。

5)梁静:项目第5完成人,负责预制菜标准化课题研究和标准制定的所有技术性工作。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4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鉴定证书中排名第5,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以上。

6)钟小清:项目第6完成人,参与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产品标准制定、生产技术资料的整理和培训。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23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鉴定证书中排名第6,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以上。

7)柯进步:项目第7完成人,参与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产品标准制定、生产技术资料的整理和培训。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2-4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鉴定证书中排名第7,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以上。

8)张志刚:项目第8完成人,参与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1-3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鉴定证书中排名第8,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40%以上。

9)邹少强:项目第9完成人,参与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产品标准制定、生产技术资料的整理和培训。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134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鉴定证书中排名第9,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40%以上。

10)林庆祥:项目第10完成人,参与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产品标准制定、生产技术资料的整理和培训。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23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鉴定证书中排名第10,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40%以上。

7.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序号

知识产权类别

授权专利名称

授权号

权利人

发明人

1

发明

专利

一种中式肉类菜肴复配保水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ZL201810604346.0

乐鱼(中国)

郭泽镔、郑宝东、张怡、郭娟娟、卢旭

2

发明

专利

一种中式菜肴调理包复配保水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ZL201810604294.7

乐鱼(中国)

郭泽镔、郑宝东、张怡、郭娟娟、卢旭

3

发明

专利

一种基于多次发酵提高牛肉嫩度的方法

ZL201811261507.7

乐鱼(中国)

郭泽镔、赵蓓蓓、林雄、孙思薇、卢旭、郑宝东

4

发明

专利

一种基于多次发酵提高羊肉嫩度的方法

ZL201811260172.7

乐鱼(中国)

卢旭、陈竟豪、涂金金、苏晗、邓凯波、郭泽镔、郑宝东

5

发明

专利

黑椒牛排及其加工方法

ZL201610455028.3

福建省亚明食品有限公司

吴其明、吴加明

6

发明

专利

一种冷冻排骨无损伤切割方法及其设备

ZL201810977273.X

福建省亚明食品有限公司

吴其明

7

发明

专利

一种烟熏猪舌头的制作方法

ZL201410787018.0

福建省亚明食品有限公司

吴其明、陈毅、吴加明

8

发明

专利

一种五香卷的自动卷制设备及其自动卷制方法

ZL201811117255.0

福建省亚明食品有限公司

林国荣、吴其明

9

发明

专利

一种小龙虾速冻调理制品加工设备以及加工方法

ZL201910112222.5

福建省亚明食品有限公司

吴其明、林鸿来、林国荣、汪秀妹、林大河

10

发明

专利

一种基于多次发酵提高鸭肉嫩度的方法

 ZL201811260171.2

乐鱼(中国)

卢旭、苏晗、陈竟豪、涂金金、张龙涛、郭泽镔、郑宝东

 

8.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刊名

论文(专著)名称

SCIEI收录情况

影响因子

年卷页码

发表时间

作者:排序/姓名

1

Foods

Study on the flavor compounds of Fo Tiao Qiang under different   thawing methods based on GCIMS and electronic tongue   technology

SCI收录

5.561

2022, 11(9): 1330

2022-5-3

通讯作者:5/Zebin

Guo;第一作

者:1/Ruiron

g Lin

2

Foods

The effect of vacuum deep frying technology and Raphanus sativus   on the quality of surimi cubes

SCI收录

5.561

2021, 10(11): 2544

2021-10-22

通讯作者:7/Xu

Lu;第一作者:1/Jinghao   Chen

3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基于电子舌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分析不同等级佛跳墙的风味特征

 

 

2021409):73-84

2021-09-15

通讯作者:6/郭泽镔;第一作者:1/袁红飞

4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食物在烹饪过程中有害物质形成与减控技术研究进展

 

 

20211222):8918-8926

2021-11-25

通讯作者:4/郭泽镔;第一作者:1/林瑞榕

5

保鲜与加工

中式菜肴的工业化研究进展——以闽菜的工业化发展为例

 

 

2020205):218-224

2020-09-10

通讯作者:5/郭泽镔;第一作者:1/袁红飞

 

 

9.其他支撑材料目录

序号

证明材料类型

证明材料名称

证明材料提供单位

1

计划任务书或合同书、任务委

托书等

科技计划项目任务书

科学技术部、福建省科学技术厅等

2

检索查新报告

科技查新报告

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查新

中心

3

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行业审批文件

食品生产许可证

福建省亚明食品有限公司、福建佰翔天厨食品有限公司、厦门绿进食品有限公司、厦门银祥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立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莆田市赏味央厨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4

上一年度研究与发展(R/D)投入情况

科研活动经费情况表

乐鱼(中国)

5

技术鉴定证书及发明证书(

印件)

专利列表及其他发明证书

国家知识产权局

6

其他相关资料

知情同意报奖证明,论文、标准列表及文本,文献检索证明等

未列入项目主要完成人的代表

性论文专著第一作者、通讯作

者和专利等知识产权的权利人

及发明人,乐鱼(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省食品工业协会等

 

项目19

1.项目名称:滨海沙地引种竹子适应性机制及防护竹林高效培育关键技术

2.提名奖种: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3.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4.项目简介:长期以来,我国东南沿海防护林以木麻黄为主,经过几十年经营出现树种单一、林分衰退、防护功能下降等问题。竹子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更新能力强,地下根系系统发达是防风固沙的理想植被。本项目重点选择滨海沙地表现出良好适应特性的优良竹种,依托长期试验示范基地开展了系统研究,取得突破性重要创新。

一、滨海沙地引种竹子性评价从滨海沙地引种竹种不同方位的叶片、小枝和细根功能性状、碳氮磷计量比、光合特性、群落的种间联结和生态位、不同离海距离的竹枝系构型等方面构建滨海沙地引种竹种的综合评价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进行适应性评价,得出鼓节竹等6高适生种、福建茶杆竹等8中适生种和福建酸竹等3低适生种,为沙质海岸防护林适生物种选择及防护林群落构建提供参考。

二、阐明了滨海沙地竹子生态适应及抗逆性分子机制。分析了滨海沙地(引种地)和山地红壤(原产地)两种生境,以及不同林冠环境条件下丛生竹、散生竹、混生竹等3种地下茎类型竹子的形态特征、叶片生理生化、各器官生物量积累及分配、养分分配、叶片光响应特征及叶绿素荧光参数,探究竹子对滨海沙地困难立地的可塑性响应机制。通过模拟盐胁迫、干旱胁迫试验,阐明竹子对滨海沙地逆境环境的生理生化响应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竹叶均一化全长cDNA文库并进行测序,获得类Pti1的蛋白激酶基因,进一步将基因成功转化水稻并进行盐胁迫,确定了该基因提高了植物的耐盐性;建立竹叶片蛋白电泳体系,对盐胁迫、干旱胁迫响应蛋白分离并通过质谱技术鉴定,阐明竹子对滨海沙地逆境环境的差异蛋白响应机制。

三、构建了滨海沙地防护竹林高效培育关键技术。针对滨海沙地土壤保水保肥性差特点,探究各竹种水分分配和需水规律的基础上,创新性的将保水剂与氮肥耦合配施提升竹林生长效果;研究了滨海沙地竹林生物量分配和生态系统养分特征,在此基础上探究了不同氮磷钾比例、肥种、施肥方法、培土高度、留养母竹时间及垦复措施等对各竹种养分含量及生长效果的影响,提出滨海沙地各竹种精准配方施肥技术,新竹成竹率可提高2.1倍以上。构建了滨海沙地防护竹林竹种选择、造林、经营管理的技术体系,首次建设滨海沙地防护竹林培育及丰产技术示范基地,造林成活率达91.0%以上,造林3年后各竹种的丛株数达到≥5株,笋和新竹直径可达4~5cm,立竹数量可达5-9·-1实现滨海沙地竹林3年可郁闭、4年可产生显著的生态效益,竹子木麻黄复层防护林的防护效能提高44.8%以上。

项目成果具有针对性强、成效显著等特点,无偿在福建东山、漳州、福州、宁德、泉州等沿海县市推广应用。依托项目成果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培养博硕士研究生16名。项目成果陆续为滨海沙地防护林建设提供抗逆性强、防护效能高的优良竹种,并配套高效培育关键技术,为增加沿海沙地防护林树种多样性、提高防护林防护效能提供了示范和技术支撑,已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5.主要完成单位:乐鱼(中国)

6.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1)陈礼光该项目第1完成人,本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项目的组织、设计和实施。主要创新点1234的重要贡献者之一,在滨海沙地引种竹子适生性评价、滨海沙地竹子生态适应及抗逆性分子机制、防护竹林生态系统养分分布和动态、水分分配和需水规律、需肥和培育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

2)郑郁善该项目第2完成人,技术总指导,指导项目的组织、设计和实施。主要创新点1234的重要贡献者之一,在滨海沙地引种竹子适生性评价、滨海沙地竹子生态适应及抗逆性分子机制、防护竹林生态系统养分分布和动态、水分分配和需水规律、需肥和培育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

3)林宇该项目第3完成人,主要创新点34的重要贡献者之一,在福建省长乐大鹤国有防护林场工作期间,参与防护竹林生态系统养分分布和动态、水分分配和需水规律、需肥和培育管理关键技术等外业调查试验并取得创新性成果,负责防护竹林科研试验基地建设。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

4)张迎辉该项目第4完成人,主要创新点23的重要贡献者之一,在滨海沙地竹子生态适应性、防护竹林生态系统养分分布和动态、保水剂氮肥耦合、精准施肥等培育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

5)刘娜翠该项目第5完成人,主要创新点34的重要贡献者之一,在滨海沙地防护竹林生态系统养分分布和动态、水分分配和需水规律、需肥和培育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

6)荣俊冬该项目第6完成人,主要创新点24的重要贡献者之一,在滨海沙地竹子生态适应及抗逆性分子机制、防护竹林保水剂与氮肥耦合、需肥和培育管理关键技术等研究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

7)何天友该项目第7完成人,主要创新点124的重要贡献者之一,在滨海沙地引种竹子适生性评价、滨海沙地竹子生态适应及抗逆性分子机制、防护竹林需肥和培育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

8)陈凌艳该项目第8完成人,主要创新点12、的重要贡献者之一,在滨海沙地引种竹子适生性评价、滨海沙地竹子生态适应及抗逆性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

9)叶菁该项目第9完成人,主要创新点12的重要贡献者之一,在滨海沙地引种竹子适生性评价、滨海沙地竹子生态适应及抗逆性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

10)郑林该项目第10完成人,主要创新点34的重要贡献者之一,在滨海沙地防护竹林生态系统养分分布和动态、水分分配和需水规律、需肥和培育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

7.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序号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

……

……

1

 

 

 

 

 

 

 

 

 

 

 

 

8.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期刊

论文专著名称

SCI收录情况

影响因子

发表时间

页码

作者

1

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Patterns of soil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atic activities of various forest types in coastal sandy land.

SCI收录

3.969

 2021/8

2021,28:e01625

Lili Fan , Muhammad Waqqas Khan Tarin , Yangyang Zhang , Yongzhen Han , Jundong Rong , Xinhang Cai , Liguang Chen , Chengkun Shi , Yushan Zheng

2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Which ornamental features of bamboo plants will attract the people most?

SCI收录

5.766

2021/3

2021,61(1743):127101

Junming Zheng, Muhammad Waqqas Khan Tarin, Denghui Jiang, Min Li, Jing Ye,Lingyan Chen, Tianyou He, Yushan Zheng

 

3

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Various distances and orientations influenced the branching traits of Dendrocalamus minor var. amoenus in Dongshan Island, China

SCI收录

3.969

2021/2

2021,26:e01468

Junming Zheng , Muhammad Waqqas Khan Tarin , Denghui Jiang , Min Li ,Meng Zhang , Lingyan Chen , Tianyou He , Xiaolong Hong ,Yushan Zheng

4

Applied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Physiological and proteomic responses of Dendrocalamus minor var. moenus (ghost bamboo) under drought stress

SCI收录

0.816

2020/5

2020,18(4): 4817-4838.

HE,T.Y.–FAN,L.L.–TARIN,M.W.K.–SHEN,S.Y.–XIE,D.J.–CHEN,L.Y.–RONG,J.D.–CHEN,L.G.–ZHENG,Y.S.

 

5

森林与环境学报

保水剂对沿海沙地4个竹种抗性生理的影响

 

 

2018/8

2018,38(04):466-472.

荣俊冬,凡莉莉,陈礼光,林宇,郑晶晶,郑郁善.

 

9.其他支撑材料目录:

序号

材料类型

名称

1

成果评价报告

滨海沙地笋竹两用防护竹林生态修复和持续经营研究

2

成果评价报告

滨海沙地鼓节竹抗性机理及园林应用研究

3

项目验收报告

沙质海岸高产笋竹两用防护竹林体系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4

查新报告

项目查新报告

 

项目20

1.项目名称:大宗传统酿造调味品产业提升关键技术创研与应用

2.提名奖种:福建省科技进步奖

3.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4.项目简介:酱、醋类传统发酵食品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是饱含中华文化特色的民生产业。然而,独具风味的传统酿造调味品行业普遍存在酿造体系菌群演替不详、酿造基料利用率偏低、专用机械装备不足等问题。因此,开发酱醋传统酿造调味品产业提升关键技术意义重大。本项目主要内容包括:1)探究酿造体系菌群结构动态演替规律,挖掘优良酿造微生物种质资源,大宗传统酿造调味品产业技术升级提供理论支撑;2)采用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对酿造基料进行适度变性过程加工,促进原料蛋白消化和淀粉糖化,提高酿造基料的利用率;3)采用多菌种时空耦合的生物强化增香策略,缩短酵酿周期且增强特征风味,实现对酱醋传统酿造调味品风味的精准调控;4)循环利用酿造产生的固液废弃物开发系列复合调味品,研制机械化加工装备推动传统酿造调味品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实施期间,获福建省高校产学合作科技重大项目(2018N5003)资助,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件、实用新型专利26件,发表学术论文4篇

5.主要完成单位:乐鱼(中国);福建省潘氏食品有限公司;福建吉百年食品有限公司;福州康达食品有限公司;永春县岵山津源酱醋厂有限公司;沙县潘厨记食品有限公司

6.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田玉庭:项目主持人,负责项目的立项、方案制定,主持并参与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产品标准制定、生产技术资料的整理和培训。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1-4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以上。本完成人为国家发明专利1-25的第一发明人,为论文1-4的通讯作者。

庄玮婧: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工业化技术参数的测定和修订,产品标准的制定,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1-4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2,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以上。本完成人为国家发明专利1的发明人之一。

潘雪婷: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工业化技术参数的测定和修订,产品标准的制定,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2-3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3,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以上。本完成人为国家发明专利3-4的发明人之一。

林锦云: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工业化技术参数的测定和修订,产品标准的测定,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1-24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4位,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以上。本完成人为国家发明专利6的第一发明人。

陈挺、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工业化技术参数的测定和修订,产品标准的制定,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1-24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5,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以上。

郑伟煌: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工业化技术参数的测定和修订,产品标准的制定,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14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6,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以上。

伍鸿强:项目主要完成人,参与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工业化技术参数的测定和修订,产品标准的制定,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24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7,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以上。本完成人为国家发明专利2的发明人之一。

曾红亮:参与项目开发,参与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工业化技术参数的测定和修订,产品标准的测定,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24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8,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以上。本完成人为国家发明专利25的发明人之一。

蒋雅君:参与项目开发,参与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工业化技术参数的测定和修订,产品标准的制定,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1-2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9,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以上。本完成人为国家发明专利1的发明人之一,为论文1-2的第一作者。

张翀:参与项目开发,参与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工业化技术参数的测定和修订,产品标准的制定,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1-2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10,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以上。本完成人为国家发明专利1的发明人之一,为论文3-4的第一作者。

7.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序号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授权号

权利人

发明人

1

发明专利

一种利用微波真空处理提高酿造酱油鲜度的方法

ZL201910969462.7

乐鱼(中国)

田玉庭/张翀/蒋雅君/庄玮婧/郑宝东

2

发明专利

一种提高酱油大曲酸性蛋白酶活力的方法

ZL201410045448.5

乐鱼(中国)

田玉庭/郑宝东/曾红亮/刘文聪/张怡/伍鸿强/曾绍校

3

发明专利

一种多菌种协同发酵提高酱油酱香风味的方法

ZL201610584318.8

福建省潘氏食品有限公司

潘建聪/潘雪婷/胡宗忠

4

发明专利

一种酿造红曲陈醋的方法

ZL201610585082.X

福建省潘氏食品有限公司

潘建聪/潘雪婷/胡宗忠

5

发明专利

一种清爽型橄榄醋及其生产方法

ZL201410045522.3

乐鱼(中国)

田玉庭/郑宝东/曾红亮/朱丰/曾绍校/黄佳梅/郭泽镔

6

发明专利

一种液体灌装传输系统及灌装传输方法

ZL202010011317.0

福建吉百年食品有限公司

林锦云/任传豪

8.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论文专著名称

发表时间

作者

SCIEI

收录情况

他引次数

1

固相微萃取条件优化及福建红曲醋特征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2019

蒋雅君(第一作者)

田玉庭(通讯作者)

 

22

2

Microbial dynamics and flavor formation during the traditional brewing of Monascus vinegar

2019

蒋雅君(第一作者)

田玉庭(通讯作者)

SCI收录

32

3

红曲霉菌混合制曲高盐稀态发酵过程挥发性物质的变化

2021

张翀(第一作者)

田玉庭(通讯作者)

 

1

4

酿造酱油用豆粕微波真空预处理工艺研究

2020

张翀(第一作者)

田玉庭(通讯作者)

 

2

项目21

1.项目名称:杜鹃种质创新与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2.提名奖种: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3.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4.项目简介:

杜鹃植物为世界“三大高山”木本花卉、中国“十大传统”名花。针对种质资源现状不清、系统关系不明、基础研究薄弱、自主品种欠缺、繁育与栽培技术落后等问题,在12个省部级项目支持下持续25年攻关与实践,构建种质资源库、探明耐热调控机制、揭示黄酮类化合物累积机制、选育新优品种、创新高效繁育与菌根抗逆栽培技术等,取得基础理论和技术创新成果,引领杜鹃产业整体升级。

1)构建杜鹃植物种质资源库,厘清系统发育关系。在漳平永福、福州晋安等地收集保存杜鹃活体种质资源10万余份,明确福建27种野生资源分布点;首次创建杜鹃生物数据库保藏样品31146份,筛选出耐石灰类群76个,占全国杜鹃种72.3%、品种43.3%、亚种47.2%;发现新种10个、变种3个、亚种1个、记录种1个,研究100个分类群,建立5个亚属11组新分类系统;创新应用高光谱遥感图像调查、监测不同山区杜鹃种质资源、物种分类、生理参数反演,分类准确率90.6%,建成国家杜鹃种质资源库。

2)探明耐热调控机制,选育新品种。揭示杜鹃与微生物互作热胁迫响应机制,明确微生物群落在抵御热胁迫中重要作用,创新导入菌根真菌调控微生物群落,提高防御酶活性等生理指标,增强杜鹃耐热性。突破并建立耐热品种分子育种和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将JsLHYGA2ox7耐热基因进行转化并筛选获耐热阳性植株,缩短培育周期20%,杂交育种获‘古田红’等新品种10个,填补福建杜鹃新品种权空白。

3)揭示外源诱导子对黄酮类化合物累积及关键酶活性调控机制。阐明黄酮类化合物季节性变化规律,揭示外源诱导子脱落酸、水杨酸等通过增强黄酮类化合物关键酶(如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提高黄酮类化合物含量166.2%。创新提取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同时测定多种黄酮类物质成分鉴定技术,平均黄酮得率为2.9%,为开发杜鹃药用原料提取提供技术支持。

4)创新杜鹃高效繁育与菌根化栽培技术体系。率先建立杜鹃离体繁殖与微芽嫁接技术,选择品种经离体诱导、瓶内嫁接获无菌嫁接苗,移栽成活率达96.3%;创新杜鹃高位嫁接技术,以优换劣品种更新改接,缩短培育周期3-5年;创新林下耐阴菌根真菌抗逆栽培技术,提高根长30.9%、花期延长20天;发明引种驯化智能设备及控制系统,缩短培育周期45天,移栽成活率96%,攻克杜鹃不同海拔引种驯化难题。

项目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10件(转让3件),授权专利13件(发明专利3件),软件著作权11件,标准6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27篇(SCI 9篇)。成果应用到6省市区,在福建建立示范基地13个,全省覆盖面达70%,推广面积3.5万亩,盆栽杜鹃年产量0.71亿盆,地栽年产量4.6亿株。近三年新增产值3.6亿元,新增利税1.0亿元,年增收节支5768万元,培训5046人次,新增就业岗位1088个。许智宏院士等专家评价:项目总体达到国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5.主要完成单位:乐鱼(中国)、贵州科学院、金华市永根杜鹃花培育有限公司、诚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福建洋塔园艺有限公司、福建江海苑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漳平市永福康德园艺有限公司、海南大学

6.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郭梨锦、陈孝丑、林蔚、陈翔、何碧珠、周艳、王玲、伍炳华、潘大仁、方永根

排名

姓名

行政职务

技术职称

工作单位

完成单位

对本项目贡献

1

郭梨锦

讲师、博士

乐鱼(中国)

乐鱼(中国)

该项目第1完成人。统筹项目总体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123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建成杜鹃种质资源库,开展种质创制、创新高效繁育与菌根化栽培、微芽嫁接等关键技术研究应用。授权国际专利1件;制定标准2项,参与制定标准3项;发表SCI论文2篇。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65%

2

陈孝丑

科研科负责人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福州植物园

福州植物园

该项目第2完成人。主要负责杜鹃种质收集与创制、新品种选育和科技推广等方面工作。特别对科技创新中第124项都做出贡献,选育出“古田红”、“翠屏春晓”杜鹃新品种,制定杂交育种等标准。参加杜鹃省级项目1项,授权新品种权证2件,发表论文2篇,参与制定标准5项。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60%

3

林蔚

乐鱼(中国)

乐鱼(中国)

该项目第3完成人。主要负责杜鹃耐热机理研究、智能高效繁育等。对主要科技创新24做出贡献,发明杜鹃不定芽直接诱导成苗技术,研创智能增压植物培养装置等,攻克杜鹃引种驯化技术难题。授权国际发明专利1件,实用新型专利2件,软件著作权2件;制定标准3项,参与制定标准2项;发表SCI论文2篇。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5%

4

陈翔

副研究员

贵州科学院

贵州科学院

该项目第4完成人。主要负责杜鹃野生资源调查、分类学等方面的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12做出创造性贡献。开展杜鹃属植物种质资源调查与分类学研究,发现并报道新种、新变种、新亚种、新记录种共计15个。发表学术论文14篇,参与制定标准5项。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

5

何碧珠

教授

乐鱼(中国)

乐鱼(中国)

该项目第5完成人。从1995年开始从香港缤纷园艺引进西洋杜鹃建立繁殖体系并进行大量快繁,1997年西洋杜鹃繁殖苗开花并推广。率先组织团队开展并建立杜鹃离体快繁技术体系和产业推广应用,创新杜鹃微芽嫁接等技术,奠定产业应用发展基础,对主要科技创新124做出贡献,参与制定标准5项。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

6

周艳

副研究员

贵州科学院

贵州科学院

该项目第6完成人。主要负责杜鹃高效繁育、组培设备研制等方面的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14做出创造性贡献。研制了高山杜鹃组织培养用的培养箱、智能杜鹃组织培养室等。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件,发表学术论文3篇,其中SCI 2篇,参与制定标准3项。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

7

王玲

负责人

高级工程师

福州市琴亭湖公园管理处

福州市琴亭湖公园管理处

该项目第7完成人。主要负责杜鹃种质资源收集与园林应用,对主要科技创新12做出创造性贡献,建立杜鹃种质资源库,制定了杜鹃林下耐阴栽培等标准。发表SCI论文1篇,参与制定标准5项。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45%

8

伍炳华

教授

乐鱼(中国)

乐鱼(中国)

该项目第8完成人。主要负责杜鹃耐热品种育种筛选技术体系。对主要科技创新24做出贡献。构建杜鹃高效繁育技术和遗传转化体系,建立耐热品种创制实验室系统。指导4名硕士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发表SCI论文1篇,参与制定标准2项。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40%

9

潘大仁

教授

乐鱼(中国)

乐鱼(中国)

该项目第9完成人。主要负责优化杜鹃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等研究。对主要科技创新3做出贡献。揭示诱导子对黄酮类化合物累积及酶活性影响机制,创制提高杜鹃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与含量技术,发表论文5篇。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40%

10

方永根

董事长

林业高级工程师

金华市永根杜鹃花培育有限公司

金华市永根杜鹃花培育有限公司

该项目第10完成人。主要负责杜鹃新品种培育,对主要科技创新12做出贡献。培育杜鹃新品种,建立国家杜鹃花种质资源库、省级杜鹃花种质资源圃。获授权新品种权证10件。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40%

 

 

 

7.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序号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国家(地区)

专利号

授权(标准发布)日期

权利人(标准起草单位)

发明人(标准起草人)

1

植物新品种权

古田红

中国

20210429

20211021

福建洋塔园艺有限公司

游文聪、方永根、黄泽春、陈孝丑、魏观希、林春平

2

植物新品种权

翠屏春晓

中国

20220355

20221229

福建洋塔园艺有限公司

陈发兴、游文聪、陈秋玲、卫梅、陈孝丑、方永根

3

植物新品种权

朝阳1

 

中国

20130027

2013628

金华市永根杜鹃花培育公司

方永根

4

植物新品种权

朝阳2

 

中国

20130028

2013628

金华市永根杜鹃花培育公司

方永根

5

植物新品种权

朝阳3

 

中国

20130029

2013628

金华市永根杜鹃花培育公司

方永根

6

植物新品种权

朝阳5

 

中国

20130031

2013628

金华市永根杜鹃花培育公司

方永根

7

国家发明专利

一种用于园林养护的喷灌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中国

ZL202011056057.5

202285

福建江海苑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俞征瑶、柯立东、刘克强、陈益梅

8

国际发明专利

Method   for in vitro propagation and effective rootless seedling grafting of woody   rhododendron

南非

ZA00005614

20221019

乐鱼(中国)

郭梨锦、林蔚、施杰

9

实用新型专利

增压式植物培养装置

中国

ZL202120367134.2

2022215

乐鱼(中国)

林蔚、兰思仁、黄靖、陈世品、余翔宇、谢裕杰、陈朝杰、杨超、蔡宗鑫

10

软件著作权

智能高效生物反应器气体及气压控制系统V1.0

中国

2021SR1215401

2021817

乐鱼(中国)

瑶、尤昌明、吴阳风、蔡宗鑫、林蔚

 

8.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刊名

SCIEI收录情况

论文(专著)名称

发表时间

作者:排序/姓名

1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SCI

Changes   of endophytic microbial community in Rhododendron simsii roots under heat   stress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leaf physiological indicators

2022-11-17

通讯作者:8/Lan   Siren, 15/Guo Lijin;第一作者:1/Lin Wei, 2/Liu Lei,   3/Liang Jincheng, 4/Tang Xuexiao

2

西北林学院学报

其他

HPLC同时测定锦绣杜鹃四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

2012-05-09

通讯作者:2/潘大仁;第一作者:1/张梅

3

Annales   Botanici Fennici

SCI

New   taxa of Rhododendron (Ericaceae) from China

2010-10-29

通讯作者:Chen   Xun;第一作者Chen Xiang

4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SCI

Changes   and correlation between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hododendron simisii   and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under heat stress

2022-07-22

通讯作者:郭梨锦;第一作者:1/Liu Lei, 2/Lin Wei,3/Zhang Li

5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其他

中国杜鹃属一新种

2012-05-21

第一作者:陈翔

99.其他支撑材料目录

序号

证明材料类型

证明材料名称

证明材料提供单位

1

同行评价

科学技术成果评价报告

福建省农学会

2

科技查新报告

科技查新报告(国内外)

福建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3

现场检测报告

专家现场检测报告

专家组

4

检索报告

检索报告

乐鱼(中国)图书馆

项目22

1.项目名称:人造肉肠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2.提名奖种:科学技术进步奖

3.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4.项目简介:

随着消费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趋向健康营养化,寻求肉类代替品成已成为趋势。人造肉肠是可通过科技手段生产的肉类替代品,其本质是更可控的工业化生产。虽然人造肉肠是理想的肉类代替品,但仍存在人造肉肠加工关键技术研究薄弱,专业生产设备缺乏,产品豆腥味重、咀嚼性弱以及适口性差等产业共性关键问题。本项目依托肉食品安全生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闽台特色海洋食品加工及营养健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爱尔兰食品物质学与结构设计研究中心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在系统研究人造肉肠原料特性、蛋白交联、减腥提香增质等机制基础上,创研人造肉肠加工关键技术及装备,有效提升人造肉肠产品品质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为人造肉行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主要内容如下:

1、建立植物拉丝蛋白复配体系,创研系列拉丝蛋白生产设备及加工方法

针对植物拉丝蛋白加工适应性差及生产效率低等共性问题,系统研究植物拉丝蛋白的质构特性,构建大豆-花生蛋白和马铃薯淀粉的三元复配体系,复合拉丝蛋白的纤维结构明显、组织化度和咀嚼度同比提高了50%以上,并创研系列拉丝蛋白生产设备及加工方法,包括净化水质的加水设备、多段干燥机、震动筛选机、输送装置以及高效切断机,实现拉丝蛋白的高效生产,提高生产效率2-3倍,为人造肉肠产品原料提供技术及装备支持。

2、创研基于TG酶的二段式蛋白交联机制,并自主设计人造肉制备装置

针对人造肉肠产品质地松散、适口性差、制备难度大及整体周期长等共性问题,创研基于TG酶的二段式蛋白交联机制,并自主设计人造肉制备装置,包括拆丝机、混合斩拌机和高温热炉,将拆丝、斩拌、成型进行整合和集成,解决了人造肉肠产品质地和口感劣变等技术瓶颈,有效缩短制备周期和加工生产难度,产品质构加权评分整体提高了35%-40%,生产制备效率提高了40%,显著提升了人造肉肠产品品质和生产制备效率。

3、系统研究人造肉肠的风味变化,提出减腥提香增质关键技术

针对人造肉肠产品豆腥味重,风味不佳等共性问题,系统研究人造肉肠的风味变化,提出减腥提香增质关键技术,利用蛋白水解物、酵母抽提物以及乙基麦芽酚等增香物质优化人造肉肠风味,解决了人造肉肠产品豆腥味重和风味不佳的技术壁垒,丰富了人造肉肠的风味和口感。

本项目围绕人造肉肠加工关键技术问题,在人造肉肠加工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具有重大创新,总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本项目实施期间,获1项省级课题立项资助,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件,发表论文2篇,制定企业标准1项。  

本项目成果技术成熟,在省内多家规模食品生产企业成功应用,促进人造肉肠产业的安全化、营养化、多元化发展。成果的推广应用有力推动人造肉行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5.主要完成单位:乐鱼(中国)、海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小二哥食品有限公司

 

6.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1) 曾绍校: 项目主持人,负责项目的立项、方案制定,主持并参与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工业化技术参数的测定和修订;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生产技术资料的整理和培训。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1、2、3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1,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以上,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第二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与论文1-2的写作。

2) 滕用庄: 该项目第2完成人,参与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2、3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2,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以上。

3) 刘宜锋: 该项目第3完成人,参与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1、2、4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2,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以上,以第一发明人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5

4) 林建杰: 该项目第4完成人,参与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2、3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4,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以上。

5) 邓荣华: 该项目第5完成人,参与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2、3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5,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以上,以第二发明人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

6) 欧雨嘉: 该项目第6完成人,参与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1、2、3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6,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以上,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第二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与论文1-2的写作。

7) 蒋荣龙: 该项目第7完成人,参与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产品标准制定、生产技术资料的整理和培训。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2、3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7,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以上。

8) 魏倩婷: 该项目第8完成人,参与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产品标准制定、生产技术资料的整理和培训。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2、3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8,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以上。

9) 吴国滟: 该项目第9完成人,参与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2、3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9,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40%以上,以第四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参与论文1-2的写作。

10) 徐晖: 该项目第10完成人,参与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2、3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10,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40%以上。

11) 郑宝东: 该项目第11完成人,项目技术指导,指导项目的立项、方案制定,指导并参与实验室研究、中试和投产全过程所有技术性工作,工业化技术参数的测定和修订;现场指导设备安装和投产;生产技术资料的整理和培训。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1、2、3项创新做出创造性指导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11,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40%以上,指导论文1-2的写作。

 

7.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序号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专利号

发明人

专利权人

1

实用新型

一种用于拉丝蛋白的加水设备

ZL202123231732 .6

刘宜锋; 韩金志; 李瑞丽; 刘文昆

福建小二哥食品有限公司

2

实用新型

一种用于拉丝蛋白的震动筛选机

ZL202220116057 .8

刘宜锋; 蒋秀玲; 黄梅婷; 肖榕晖; 刘文昆

福建小二哥食品有限公司

3

实用新型

一种用于拉丝蛋白的多段干燥机

ZL202220013469 .9

刘宜锋; 肖榕晖; 黄梅婷; 任馨瑜

福建小二哥食品有限公司

4

实用新型

一种用于拉丝蛋白的高效切断机

ZL202123336844 .8

刘宜锋; 肖榕晖; 黄梅婷; 蒋秀玲; 刘文昆

福建小二哥食品有限公司

5

实用新型

一种用于拉丝蛋白的输送装置

ZL202220123690 .X

刘宜锋; 檀巧斌; 刘文昆; 郭海艳

福建小二哥食品有限公司

6

实用新型

一种豆制品成品杀菌用自动装卸机构

ZL202122477156.7

罗永桂; 邓荣华; 郑惠彬; 林先鉴

福州素天下食品有限公司

 

8.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刊名

论文(专著名称

SCI、EI

收录情况

影响因子

年卷页码

发表时间

作者:排序/姓名

1

食品与发酵工业

植物蛋白肉研究进展

 

 

2020,

46(12):

299-305

2020-03-31

欧雨嘉,郑明静,曾红亮,曾绍校,郑宝东*

2

乐鱼(中国)学报(自然科学版)

基于响应面和模糊数学法优化人造肉肠工艺

 

 

2022,

51(05):

713-720

2022-09-18

吴国滟,谢雯,欧雨嘉,曾绍校,郑宝东*

 

9.其他支撑材料目录:

序号

评价材料名称

提供时间

提供单位

附件

1

《人造肉肠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科技项目鉴定证书

20221228

福建省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工业协会

鉴定证书

2

人造肉肠系列产品检测报告

20211119日、20229月1日

吉克检测技术(福建)有限公司

检测报告

3

科技成果查新报告

20221213

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查新中心

查新报告

4

项目验收表等结题材料

20221130

科学技术部、福建省科学技术厅等

验收书

5

发明专利:一种高品质即食人造肉肠及其加工方法

20228月4日

国家专利局

实质审查通知书

6

发明专利:一种高品质即食人造肉肠及其加工方法

20221011

国家专利局

实质审查通知书

7

发明专利:一种具有牛肉风味仿生肉的豆制食品制备装置及其工艺

20223月10

国家专利局

实质审查通知书

项目23

1.项目名称:特色海水鱼保鲜与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2.提名奖种:福建省科技进步奖

3.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4.项目简介:

项目属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针对我国海水鱼贮运加工过程中长期存在易腐易损、精深加工比例低等共性关键瓶颈问题,项目组以特色海水鱼尤其是带鱼、鲳鱼等主要海洋经济鱼类研究对象,历经10多年产学研联合攻关,系统开展了特色海水鱼贮运加工关键技术与理论的创新和集成应用,突破了海水鱼原料贮运保鲜、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取得了多项理论与技术突破和创新,授权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其中SCI 13篇),为我国海水鱼加工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5.主要完成单位:乐鱼(中国),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浙江大学,福建技术师范学院,福建富邦食品有限公司, 胜田(福清)食品有限公司

6.主要完成人及贡献:

1)吴春华:该项目第1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70%。负责项目总体研究和推广计划、方案和统筹实施,主导完成特色海水鱼保鲜与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推广应用等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点12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2)胡亚芹:该项目第2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60%。负责项目总体研究和方案和统筹实施,指导学生完成特色海水鱼保鲜与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等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点12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3)王良玉:该项目第3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50%。主要负责项目中特色海水鱼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等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4)吴甜甜:该项目第4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50%。主要负责项目中特色海水鱼保鲜关键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等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点1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5)骆主胜:该项目第5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40%。主要负责项目中特色海水鱼精深加工关键技术转化、中试及推广应用等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6)穆若郡:该项目第6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30%。主要负责项目中特色海水鱼精深加工关键技术转化及推广应用等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7)胡正红:该项目第7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30%。主要负责项目中特色海水鱼保鲜与精深加工关键技术转化、中试及推广应用等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点2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8宁孟军:该项目第8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30%。主要负责项目中特色海水鱼精深加工关键技术转化及推广应用等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9)庞杰:该项目第9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20%。主要负责项目中指导学生完成特色海水鱼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及推广应用等工作。对主要科技创新点2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7.主要知识产权

 

序号

知识产权类别

授权专利名称

授权号

发明人

专利权人

1

发明专利

A preparation method of high-elasticity surimi product with dietary fiber

500619

吴春华,胡亚芹,庞杰,俞珊,段孟霞,赵建波,姜海鑫

乐鱼(中国)

2

发明专利

一种南极冰藻风味海水鱼肉深加工制品的制备方法

ZL201310680021.8

胡亚芹,吴春华,刘文娟,姜晴晴,陈士国,叶兴乾,刘东红

浙江大学

3

发明专利

一种壳聚糖Nisin核壳微球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ZL201510275303.9

胡亚芹,陈士国,丁甜,陈健初,吴甜甜,吴春华,符莎露

浙江大学

4

发明专利

一种高弹性膳食纤维型海水鱼肉深加工制品的制备方法 

ZL 201310680147.5

胡亚芹,吴春华,陈士国,叶兴乾,刘东红,陈健初

浙江大学

5

发明专利

METHOD FOR IMPROVING FLESH QUALITY OF HAIRTAIL BY COMPOUNDING CURDLAN WITH TRANSGLUTAMINASE

202104687

胡亚芹茅云翔张铁涛徐云升薛长风葛英亮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6

发明专利

一种提高带鱼鱼糜凝胶强度的方法

ZL201110251602.0

胡亚芹,杨志坚,叶兴乾,纪蓉,陈健初,茹克亚

浙江大学

8.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刊名

论文、专著名称

影响因子

年卷页码

发表时间

SCIEI

收录情况

他引次数

作者:排序/姓名

1

Food Chemistry

The effect of   curdlan on the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restructured ribbonfish (Trichiurus   spp.) meat gel

9.231

2015,   179, 222-231

2015-02-04

SCI收录

61

通讯作者:6/Yaqin Hu*; 第一作者: ChunHua Wu

2

Food Control

Formation   mechanism of nano-scale antibiotic and its preservation performance for   silvery pomfret

6.652

2016,   69, 331-338

2016-11-01

SCI收录

22

通讯作者:2/Yaqin Hu*; 第一作者: ChunHua Wu

3

Carbohydrate   Polymers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films and rheology of film-forming solutions of chitosan   gallate for food packaging

10.723

2016,   146, 10-19.

2016-04-27

SCI收录

134

通讯作者:5/Yaqin Hu*; 第一作者: ChunHua Wu

4

Food Hydrocolloids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konjac glucomannan-based bionanocomposite film for   active food packaging

11.504

2019,   89, 682-690

2019-04-01

SCI收录

104

通讯作者:7/Jie Pang *, 8/Zhiming Yan*;   第一作者: ChunHua Wu

5

中国食品学报

解冻方式对带鱼蛋白性质及肌肉品质的影响

1.546

2016,16(11),   17-27

2016-11-30

EI收录

33

通讯作者:6/Yaqin Hu*; 第一作者: 姜晴晴

 



项目24

1.项目名称:蓝圆鲹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2.提名奖种: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3.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4.项目简介:蓝圆鲹属于红色肉鱼类,其肌肉中含有丰富的色素蛋白,使得加工品呈褐色并带有浓烈鱼腥味,严重影响了加工品的商品价值;此外,由于蓝圆鲹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容易氧化引起变质,所以长期以来,蓝圆鲹主要以冷冻品销售,少量加工成熟鱼干,产品附加值低,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项目组潜心十余年的研究与开发,研制出具有提高免疫力和具有芳香风味的脱腥蓝圆鲹蛋白肽;研发出腥味极低并略带酒香的蓝圆鲹即食鱼片;建立了蓝圆鲹鱼糜制品改良技术体系,为鱼糜产业提供了优良的原料;开发出重组技术结合低温凝胶化的鱼排产品,显著提高了蓝圆鲹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

5.主要完成单位:乐鱼(中国)、福建坤兴海洋股份有限公司、胜田(福清)食品有限公司、福建闽威食品有限公司、福建省深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6.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梁鹏,男,38岁,乐鱼(中国)食品科学学院,副教授。项目主持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1、2、3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1,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以上。

程文健,男,49岁,乐鱼(中国)食品科学学院,副教授。项目主要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23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2,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以上。

罗联钰,男,43岁,福州宏东食品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项目主要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12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3,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以上。

邓立青,男,38岁,福建坤兴海洋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项目主要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23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4,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以上。

胡正红,女,43岁,胜田(福清)食品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项目主要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23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5,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以上。

陈丽娇,女,60岁,乐鱼(中国)食品科学学院,研究员。项目主要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12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6,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以上。

陈小辉,女,33岁,福建闽威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项目主要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1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7,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以上。

黄莹,女,38岁,乐鱼(中国)食品科学学院,讲师。项目主要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1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8,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以上。

吕峰,女,58岁,乐鱼(中国)食品科学学院,研究员。项目主要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2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9,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以上。

杜艳瑜,女,24岁,乐鱼(中国)食品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项目主要完成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对第2项创新做出创造性贡献,评审证书中排名第10,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以上。

7.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序号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专利号

发明人

专利权人

1

发明专利

一种鱼丸复配淀粉

ZL201310307776.3

陈丽娇;李丹辰;程文健;张浩;洪佳敏;刘文钊;陈慎

乐鱼(中国)

2

发明专利

一种冷冻重组鱼排及其制备方法

ZL201110063075.0

吕峰;贺江航;谭念军;罗智闽;黄金燕

乐鱼(中国)

3

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U型鱼丸蒸煮装置

ZL201420534245.8

林春强;张文军;邓立青

福建坤兴海洋生物有限公司

4

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两段式鱼丸蒸煮装置

ZL201420534183.0

林春强;张文军;邓立青

福建坤兴海洋生物有限公司

5

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改进的锯鱼机

ZL201620715442.9

林春强;林春宝;邓立青

福建坤兴海洋股份有限公司

6

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高效率海产品剖片设备

ZL202121910992.3

邓立青;林勇;林春强;林春宝;黄楠

福建坤兴海洋股份有限公司

7

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用于鱼浆的鱼肉分离装置

ZL202022316235.5

胡正红;王锦锋

胜田(福清)食品有限公司

8

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纳滤机

ZL202020835215.6

杨智识;吴光忻;陈燕;陈忠杰;李健;姚丽峰;罗联钰

福建省深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9

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酶解罐

ZL202020833286.2

陈燕;陈忠杰;李健;杨智识;谢林美;王龙坤;罗联钰

福建省深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0

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喷雾干燥机

ZL202020835859.5

李健;杨智识;谢林美;吴光忻;陈燕;陈忠杰;罗联钰

福建省深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8.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刊名

论文专著名称

SCIEI收录情况

影响因子

年卷页码

发表时间

作者:排序/姓名

1

Journal of Aquatic Food Product Technology

Influence of Maillard reaction in volatile flavor compounds of blue round scad (Decapterus maruadsi) enzymatic hydrolysate

SCI收录

2.006

2021,30(5): 615-629

2021-08-18

通讯作者:6/ Peng Liang

第一作者:

1/ Rongbin Zhong

2

Advance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ffect of phosphate compounds on water retention capacity of round scad surimi during frozen storage

2016,12(5): 265-270

2016-10-15

通讯作者:4/ Lijiao Chen;

第一作者:1/ Peng Liang

3

农产品加工

脱脂蓝圆鲹鱼粉与酶解蛋白粉成分分析及营养评价

2018,(06):43-47

2018-03-23

通讯作者:4/陈丽娇;

第一作者:1/涂晓玲

4

乐鱼(中国)学报(自然科学版)

复合抗冻剂对蓝圆鲹冷冻鱼糜抗冻效果的影响

2015,44(06):618-623

2015-11-18

通讯作者:5/陈丽娇;

第一作者:1/梁鹏

5

中国粮油学报

木薯淀粉与木薯变性淀粉鱼糜加工性质的影响

EI收录

2.08

2014,29(08):60-64

2014-08-25

通讯作者:2/陈丽娇;

第一作者:1/李丹辰

6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可得然胶对鱼丸品质的影响

2014,35(02):85-88

2014-04-23

通讯作者:2/陈丽娇;

第一作者:1/李丹辰

7

食品工业

漂洗条件对蓝圆鲹鱼糜特性的影响

2014,35(03):18-21

2014-03-20

通讯作者:4/陈丽娇;

第一作者:1/张浩

8

乐鱼(中国)学报(自然科学版)

鱼肉组成及漂洗方法对蓝圆鲹鱼糜品质的影响

2014,43(02):185-190

2014-03-18

通讯作者:6/程文健;

第一作者:1/张浩

9

科学养鱼

淀粉及变性淀粉在鱼糜制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13(08):75-76

2013-08-10

通讯作者:3/陈丽娇;

第一作者:1/李丹辰

10

福建水产

蓝圆鲹鱼片贮藏期内脂肪氧化特性研究及抗氧化剂的筛选

2011,33(05):31-35

2011-12-25

通讯作者:5/陈丽娇;

第一作者:1/程文健

 

项目25

1.项目名称:基于高世代良种的杉木配方施肥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2.提名奖种: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3.提名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4.项目简介:

杉木是我国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用材树种,近年来随着杉木育种水平的提高,培育出许多高世代杉木良种。本成果针对传统施肥配方与高世代良种杉木需肥特性不匹配的技术瓶颈,先后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杉木高效培育技术研究”等项目资助下,课题组以营养诊断为基础,以满足杉木养分需求和维持林地肥力核心,以高世代杉木养分需求-土壤肥力-平衡配方施肥为主线通过室内模拟和野外施肥试验开展高世代良种杉木配方施肥关键技术10余年的系统研究。研究出高世代杉木良种苗木的需肥特性和DRIS营养诊断标准,从营养学角度揭示高世代良种杉木在不同立地和不同发育阶段对土壤养分的需求规律,筛选出了不同立地条件下高世代良种杉木幼林龄、中龄林和成熟龄的施肥配方,构建了基于高世代良种杉木从“苗期”-“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不同发育阶段的“需肥特性-营养诊断-立地评价-施肥配方”关键施肥技术体系,有效解决了传统杉木施肥与高世代良种杉木需肥特性不匹配的技术瓶颈,为杉木人工林生产力下降防治提供了新途径,对解决我国高世代杉木良种大量应用背景下杉木人工林的盲目施肥现象,降低杉木经营成本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成果在福建、湖北、湖南和江西等杉木产区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5.主要完成单位:乐鱼(中国)

 

6.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序号

姓名

技术职称

文化程度

工作单位

对成果创造性贡献

1

刘爱琴

研究员

学士

乐鱼(中国)

项目负责人,全面主持指导、统筹项目进度安排,负责项目试验设计,项目实施。

2

蔡丽平

副教授

博士

乐鱼(中国)

协助项目实施与申报,参与外业调查和材料整理,负责项目工作总结和验收工作

3

林德喜

教授

博士

乐鱼(中国)

参与部分试验设计与实施

4

刘雨晖

助理工程师

学士

福建农林大学莘口林场

协助项目实施参与外业调查及成果推广

5

陈建兴

高级工程师

学士

福建省建瓯林业局

协助成果的示范与推广

6

吴鹏飞

教授

博士

乐鱼(中国)

协助试验装置设计和材料整理

7

林景泉

高级工程师

硕士

福建省上杭白砂国有林场

协助成果的示范与推广

8

周垂帆

副教授

博士

乐鱼(中国)

参与部分试验设计与实施

9

邹显花

讲师

博士

南昌工程学院

协助试验装置设计

10

马祥庆

教授

博士

乐鱼(中国)

协助试验设计和成果推广的总体指导

 

7.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序号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授权情况

作者

1

专利

一种用于叶面施肥供养控制的装置

专利号:ZL 2017 2 0676150.3

吴鹏飞,陈智强,刘爱琴,邹显花,王讷敏,李.

2

专利

用于植物养分控制模拟的超声波雾化培养箱

专利号:ZL 2017 2 1821671.X

邹显花,刘爱琴,马祥庆,吴鹏飞,胡亚楠,贾代东.

3

专利

一种植物根系觅氧量测定装置

专利号:ZL 2020 2 3236073.0

卢佳奥,吴鹏飞,郑姗姗,郭昊澜,陶长铸,连晓俏.

 

8.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论文专著名称

发表刊物、时间

作者

1

基于二次通用旋转设计的杉木苗期施肥营养诊断研究

中国土壤与肥料,2017(01):73-79

李惠通,牛宁,贾代东,魏志超,吴鹏飞,刘爱琴

2

二代杉木良种苗木的施肥配方研究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20,40(04):420-427

宋政凯,李惠通,赖慧捷,任衍敏,苏铁,刘爱琴.

3

配方施肥对杉木幼苗生长及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21,43(3):598-609.

赖慧捷,李惠通,宋政凯,苏铁,侯政杰,刘爱琴

4

配方施肥对杉木近熟林大径材材种结构的影响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21,41(1):18-25

任衍敏,陈敏健,李惠通,侯政杰,刘雨晖,刘爱琴

5

配方施肥对杉木中龄林生长及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2,18(01):23-31

任衍敏,陈敏健,李惠通,侯政杰,苏铁,刘爱琴

6

Soil nutrients dynamics in broadleaved forest and Chinese fir planations in subtropical forests

Journal of Tropical Forest Science, 2018, 30(2):242-251

Selvalakshmi S, Vasu D,Huang Z J, Guo F, Ma XQ

7

Soil parent material and stand development stage effects on labile soil C and N pools in Chinese fir plantations

Geoderma, 2019,338:247-258

Zhang Y, Tigabu M, Yi ZG, Li HT, Zhuang Z, Yang Z, Ma XQ

8

Characteristics and correlation of soil lowmolecularweight organic acids and nutrients in four plantations in red soil area of south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2

Ren YM, Hou ZJ, Lin ZR, Liu AQ, Cai LP

9

Effects of biochar and litter on carbon and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and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a Chinese fir plantation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181-11

Li Y, Zhou CF, Qiu YX, Tigabu M, Ma XQ

10

Biochar addition to forest plantation soil enhances phosphorus availability and soil bacterial community diversity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20455.

Zhou CF, Heal K, Tigabu M, Xia LD, Hu HY, Yin DY, Ma XQ

11

测土配方施肥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土壤通报, 2016,47(06):1521-1528

李惠通,王文辉,黄娟, 刘爱琴.

12

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分析

林业科学研究, 2017,30(02):322-328

李惠通,张芸,魏志超,贾代东,刘雨晖,刘爱琴.

13

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土壤细菌类群特征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7, 37 (05) :122-129

魏志超,黄娟,刘雨晖,贾代东,李惠通,吴鹏飞,刘爱琴.

14

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其稳定性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2017,31(06):183-188

庄正,张芸,张颖,李艳娟,高文杰,刘爱琴.

15

生物炭对杉木人工林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9,39(06):584-592

丁文沙,魏志超,孟李群,刘志刚,刘爱琴

16

施用生物炭对杉木人工林土壤碳氮的影响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8, 38 (4) : 393-399

刘志刚,朱晨曦,陈敏健,于洋洋,周垂帆,刘爱琴.

17

施磷方式对杉木幼苗光合能力及磷素分配的影响

乐鱼(中国)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48(01):28-34

杨振,陈智强,王讷敏,吴文景,马祥庆,吴鹏飞.

18

配方施肥对杉木幼苗生长及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21,(4):1-13

赖慧捷,李惠通,宋政凯,苏铁,侯政杰,刘爱琴.

19

铜锌肥对不同林龄杉木生长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7,37(2):155-162

陈胜进,叶代全,吕红翠,李文芳,林德喜.

20

施肥对杉木幼林生长效益和肥料释放特性的影响初步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2014,16:67-73.

卜旭凌,黄金华,叶代全,林德喜.

 

 

9.其他支撑材料目录

序号

支撑材料名称

1

科技查新报告

2

科技评价报告

3

推广应用证明

4

知情同意书

 

项目26

1.项目名称:食品中典型食源性致病菌的预测微生物学模型及生长机制研究

2.提名奖种:省自然科学奖

3.提名单位:乐鱼(中国)

4.项目简介:食品中的致病菌污染是导致食源性疾病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数据显示,由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阪崎肠杆菌、副溶血性弧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及人群暴露规模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由于水产品、禽肉制品、鲜切果蔬制品导致恶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均有发生。因此,如何精准预测食品中相关病源微生物的生长和失活行为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行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食品预测微生物学是一门建立在微生物学、数学、统计学和应用计算机科学基础上的新兴学科,其目标是在特定环境因子条件下,建立一整套能预测食品中微生物生长和失活的数学预测模型。目前,食品预测微生物学模型已成为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和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工具。本项目基于预测微生物学理论,构建生鲜及加工食品中典型食源性致病菌的动态变化模型(包括生长、失活动力学模型和概率模型等),以精准描述各种环境因子或背景微生物对目标微生物生长或失活规律的影响,进而为食品安全决策者制定食源性致病菌的风险管控措施提供数据支撑。

5.主要完成单位:乐鱼(中国)

6.主要完成人及其贡献:

方婷,主要负责牛奶和驼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菌、阪崎肠杆菌生长及失活动态模型构建及生长机制研究;

李长城,主要负责生鲜或熟肉制品、水产品中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生长及失活动态模型构建及生长机制研究。

 

7.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序号

知识产权类别

知识产权具体名称

……

……

……

1

 

 

 

 

 

 

8.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论文专著名称

发表时间

作者

期刊、期刊影响因子、分区

期号、起止页码

1

One-step kinetic analysis of competitive growth of Salmonella spp. and

background flora in ground chicken

2020.11.23

Zhen Jia, Yabo Peng, Xiaotong Yan, Ziye Zhang, Ting Fang, Changcheng Li

Food Control6.652JCR Q1

Volume:117

Article Number:107103

2

Assessing the growth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in

salmon with or without the

competition of background

microflora - A one-step

kinetic analysis

2020.08.01

Zhen Jia

Weijuan Bai,

Xiaoting Li,

Ting Fang,

Changcheng

Li

Food Control6.652JCR Q1

Volume:114

Article Number:107139

3

Growth kinetics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background microorganisms

in camel milk

2020.09.24

Xie

Zhaopeng,

Peng Yabo,

Li

Changcheng,

Luo

Xiaojuan,

Wei Zhaoyi,

Li Xiaoting,

Yao Yukun,

Fang Ting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4.034JCR Q1

Volume:103

Issue:11

Page:9958-9968

4

基于C14-HSL探讨阪崎肠杆菌中信号分子与其

生长机制关系

2019.10.25

闫晓彤,罗小娟,潘洁茹,叶海梅,林侃,李长城,方婷

食品科学EI3.472Q2

期号:18

起始页码:134-139

5

鸡肉中沙门氏菌和背景菌群生长动力学模型

2019.01.09

彭亚博,李晓婷,方婷,李长城,魏钊异,田裕心,陈沁雯,刘万宁

食品科学EI3.472Q2

期号:09

起始页码:7-15

 

 

9.其他支撑材料目录:

序号

论文专著名称

发表时间

作者

期刊、期刊影响因子、分区

期号、起止页码

1

巴氏杀菌奶的微生物生长动力学模型研究

2019.04

魏钊异,姚昱锟,潘洁茹,叶海梅,林侃,方婷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1.541、北大核心

期号:08

起始页码:2311-2316

2

巴氏杀菌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单增李斯特菌

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

2019.02

魏钊异,方婷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1.541北大核心

期号:04

起始页码:949-954

3

环境因子对阪崎克罗诺肠杆菌生物膜形成的研究

2019.01

陈雪,罗小娟,姚昱锟,李晓婷,李长城,方婷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1.541北大核心

期号:02

起始页码:414-420

4

巴氏杀菌奶中单增李斯特菌生长动力学模型的研究

2019.05

魏钊异,方婷,李长城,彭亚博,李晓婷,潘洁茹,叶海梅,林侃

中国乳品工业、1.312、北大核心

期号:05

起始页码:8-12

5

温度和盐含量对三文鱼中单增李斯特菌热失活的影响

2018.12

李长城,白伟娟,贾真,方婷,陈锦权

食品工业、1.392北大核心

期号:12

起始页码:50-53

6

Mathematical modeling of growth of Salmonella spp. and spoilage

microorganisms in raw oysters

2015.04.29

Ting Fang, Lihan Huang, Lijun Liu, Fan Mei, Jinquan Chen

Food Control3.388JCR Q2

Volume:53

Page:140-146

7

Growth and survival kinetics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in cooked egg

whites

2013.12.18

Ting Fang, Lihan Huang

Food Control2.819JCR Q2

Volume:36

Issue:1

Page:191-198

8

Growth kinetics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and spoilage

microorganisms in fresh-cut cantaloupe

2013.05.05

Ting Fang, Yanhong Liu, Lihan Huang

Food Microbiology3.374JCR Q2

Volume:34

Issue:1

Page:174-181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