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家显科学论坛:端粒的生物学功能解析

来源:乐鱼(中国)(新版)发布时间:2023-06-15作者:创建部门:乐鱼(中国)(新版)

报告地点:未来技术学院学术报告厅(诚D100)

报告时间:2023年06月16日   16:00

主办单位:未来技术学院植物免疫研究中心

                 植物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报告题目:端粒的生物学功能解析

报告人:程祝宽扬州大学 教授

简介

程祝宽,扬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获扬州大学农学系农学学士,1990年获扬州大学农学系作物遗传育种硕士,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理学博士,1999年至2002年在美国Wisconsin-Madison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2年12月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被授予“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长期从事水稻分子细胞遗传研究,以水稻为模式生物克隆了40多个参与水稻减数分裂基因,系统研究减数分裂调控的分子机制,建立了植物减数分裂遗传调控的基本模型。在Nature Genetics、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Reports、PNAS、Plant Cell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1部。

报告摘要:

对于真核生物而言,线性染色体在遗传上通常面临两个潜在的变异风险:一是DNA复制过程中,不能彻底完成3’端的复制;二是线性末端必须受到保护,从而避免被作为DNA双链断裂加以修复。为解决这些问题,在线性染色体末端进化出了一种称为“端粒”的特殊DNA-蛋白质复合体。端粒的观察和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从Muller和McClintock对干果蝇和玉米的端粒研究开始,已经在酵母、小鼠、人类、线虫、拟南芥等模式物种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但是端粒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还远远没有获得足够的解析。本次报告将着重以水稻为例,探讨一下端粒在减数分裂,尤其在同源染色体配对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