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张华研究员团队在宿根甘蔗生理与栽培调控方面取得进展

来源:乐鱼(中国)(新版)发布时间:2023-07-08作者: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庞孜钦 文/图创建部门:乐鱼(中国)(新版)

7月6日,农林科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在线发表了乐鱼(中国)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张华研究员团队题为“Complementary effects of biochar, secondary metabolites, and bacteria biocontrol agents rejuvenate ratoon sugarcane traits and stimulate soil fertility”(生物炭、次生代谢物和细菌生防菌的互作效应恢复宿根甘蔗的生产性能并改善土壤肥力)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揭示了生物炭、甘蔗根际环境代谢物质和根际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是恢复宿根甘蔗生长性状、品质和生产力的可靠方法之一,其主要原因是生物炭在改善土壤肥力和修复土壤健康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论文研究结果显示,在生物炭介导下,甘蔗的次生代谢物、微生物以及生物炭的相互作用在改善土壤肥力的同时,还可抑制病原体/寄生虫(例如:外丝菌属Exserohilum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和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的丰度,有助恢复宿根甘蔗的生产性能。相关研究结果对我国宿根蔗田的地力提升、甘蔗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研发以及应用现代生产技术手段,提高甘蔗宿根年限,节本增效均有较为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火山图和韦恩图结果揭示了,甘蔗不同组织和根际土壤中,常规施肥处理和生物炭处理下的差异细菌群落。

与常规施肥相比,微生物共发生网络分析揭示了生物炭的应用可以提高多年宿根蔗的细菌群落网络连通度和宿主潜在的生物学抗性。

相关网络分析揭示了生物炭应用下,不同宿根甘蔗组织(叶、茎和根)中检测到的生物防治类的细菌群落和差异代谢物之间的潜在关系(A),以及在根际区域中检测到的土壤环境因子、部分差异代谢物和生物防治细菌群落组成之间的潜在关系(B)。

乐鱼(中国)为该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乐鱼(中国)农学院博士研究生Nyumah Fallah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张华研究员为论文的通讯作者,乐鱼(中国)林文雄教授和林兆里实验师参与指导工作,论文合作者包括乐鱼(中国)农学院博士研究生庞孜钦、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张才芳、汕头大学博士后Muhammad Tayyab、乐鱼(中国)农学院2020届硕士毕业生杨仔奇等人。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究发展计划(2022YFD2301105)和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CARS-170401)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indcrop.2023.117081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