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上午,我校举行“同上一堂大思政课”暨“劳模工匠(名师)进校园”活动,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全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劳模谢华安为我校师生讲授题为“人生与稻路”的大思政课。活动在金山校区学生活动中心大礼堂设主会场,旗山校区和安溪校区设分会场。校党委副书记陈世奎,校学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校工会负责人,各学院党委副书记、辅导员和学生代表共1000多人参加活动。
谢华安院士讲授大思政课
谢华安指出,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粮食安全,种子是保障;现代农业,种业是基础。他详细介绍了中国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水稻育种的突破性成就;他以自己50多年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的人生轨迹为主线,讲述了从事水稻育种工作的初衷便是让家家户户仓廪丰盈,在培育出明恢63、汕优63等优良品种后,他又潜心研究新的优良种质资源,充分展示了我国科技工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他还结合我校在花生、水稻、兰花等重要作物种质资源培育和保护方面的重要贡献,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像培育新的优良种质资源一样至关重要,势在必行。谢华安呼吁新一代农学工作者要“保住干净土,留给子孙耕”,指出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做强种业“芯片”,发展现代种业。他勉励大学生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旗山校区收看现场
安溪校区收看现场
同学们表示,通过参加“同上一堂大思政课”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将找准专业特色优势,以科技创新积极助力乡村振兴。
植物保护学院2022级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博士生刘志祥:会后有幸向谢院士请教关于再生稻头季和再生季抗病问题,谢院士的细心指导让我受益匪浅。作为新时代的农学学子,要以谢院士为榜样,把劳模精神融入乡村振兴的事业中,保住干净土,做好新农人。
农学院2023级农学专业本科生胡超群:聆听了谢院士的“同上一堂大思政课”,内心深受震撼。谢院士用生动且富有深度的讲解,揭开了水稻育种的神秘面纱。谢院士对科研的执着精神以及对农业的无限热爱,令人由衷敬佩。这次的思政课不仅是知识的启迪,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