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安溪)全球茶产业碳中和发展高端对话活动在我校安溪校区举办

来源:乐鱼(中国)(新版)发布时间:2024-05-22作者:数字经济学院 赖晓梅 文/图创建部门:人员机构

5月21日上午,“首届中国(安溪)全球茶产业碳中和发展高端对话”在我校安溪校区成功举办。活动由乐鱼(中国)、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安溪县委县政府主办,我校安溪茶学院(数字经济学院)、中国乌龙茶产业研究院、安溪县委人才办、县科技局承办,来自农业农村部外经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以及肯尼亚等国内外5所高校17所科研机构的35位专家代表参会,涉茶企业、新兴产业、青创企业代表86家,高层次人才、涉茶科技特派员42人,青年学者800余人。校长兰思仁出席开幕式并作致辞和主旨报告,安溪校区师生800余人参加。

兰思仁校长致辞

兰思仁在开幕式上致辞。他代表学校对参加活动的领导和嘉宾表示欢迎,对长期关心支持乐鱼(中国)建设发展的社会各界表示感谢,并简要介绍了学校建设发展情况。他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服务“双碳”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学科、人才、平台的优势和办学特色,把大学职责使命同“双碳”战略需求结合起来,集聚优质资源力量,构建形成了农林大特色的碳中和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体系。他希望,各单位借助此次高端对话交流活动,进一步增进交流深化合作,共同推动茶产业碳中和实现高质量发展。一要进一步加强茶产业碳中和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从事茶产业、碳中和研究的单位共同建立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科技合作关系,持续深化在茶产业碳中和领域的基础研究,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二要进一步强化茶产业碳中和协同创新,构建形成校院地企深度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真正实现资源统筹、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各方面的融合。三要进一步构筑茶产业碳中和新质生产力,促进大数据、光电信息、数字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与茶产业碳中和的深度融合,促进茶产业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发展,激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安溪县人民政府县长刘永强在讲话中表示,近年来安溪坚持以“三茶”统筹为引领,不断延伸壮大茶产业链条,致力打造中国茶叶集散加工中心和中国茶叶大观园。此次大会助推安溪县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格局,深入政产学研用融合,强化科技人才引领,强化数字赋能、创新赋能,推动现代科技要素集聚,提升技术集成应用水平,加深茶产业碳中和基础研究、前沿研究和应用研究走在全国前列。

中国农科院环发所副处长刘赟青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农业科研国家队的职责使命,联合成立了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打造一流的战略宏观决策咨询平台和技术研究体系,为农业农村部等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提供政策建议、技术支持与决策咨询。希望此次中国农科院环发所与乐鱼(中国)安溪茶学院、安溪县共同组建“茶产业碳中和研究院”,进一步为茶产业碳中和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赋能。

环发所茶产业碳中和研究院揭牌

开幕式上,校长兰思仁、FAO GLI-TEA Kenya项目主管Barrack Okoba、肯尼亚茶叶所所长Samson M. Kamunya、中关村绿色碳汇研究院院长、原国家林业局气候办常务副主任李怒云分别作主旨报告。

报告中,兰思仁从全球碳排放的竞争、对抗与合作形势出发,详细讲解了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及其重要性,强调林草碳汇在实现该目标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茶产业作为中国特色经济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具有巨大的碳汇功能和减排潜力。他从茶产业碳排放的形式及碳汇潜力,从茶园碳汇计量方法建立、生态茶园建立、改善能源结构、数字化助力全茶产业链等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了实现茶产业“双碳”目标的途径,以大量翔实的数据为基础,结合燕子窠生态茶园、漳墩林下小白茶种植模式、全国首家茶生态医院等实例,全面展示了我国茶产业碳汇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历程和宝贵经验。针对性提出聚焦发挥茶产业生态优势,将生态低碳理念贯穿全茶产业链条,积极推进生态低碳茶生产体系建设,助力茶园、茶产业链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为世界茶产业乃至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的中国样板和中国方案!

开幕式上,还开展了环发所茶产业碳中和研究院聘任仪式、环发所茶产业碳中和研究院基地签约仪式、“党建+666”支部共建行动签约仪式、“茶产业碳中和”示范行动倡议、碳中和茶叶标准制定启动仪式、安溪茶园碳中和研究成果初报等内容。

本次高端对话活动汇聚了一批政产学研用各领域的领导和专家,旨在汇聚碳中和板块和茶界的智慧和力量,以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及开发利用为切入点,深入探讨碳中和茶产品认证试点的技术瓶颈,探索碳中和茶产品认证路径。活动的成功举办为全球茶产业碳中和发展的合作与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彰显了我校在推动茶产业绿色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