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效的课程思政是身教,坚持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相统一’是教师为人、为师、为学、施教的内在要求。”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后,谈及一线教师如何教书育人、将思政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时,李德新如是说。
李德新,曾获校“优秀共产党员”、校“教学名师奖”、校“最受学生喜爱的十名教师”、校“严家显最高奖教金”、省“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多年来从事公共数学基础课教学,在《大学数学》《高等数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文章近四十篇。教学研究涉及课程改革、考试机制、教育理念等多个领域。
研读讲义,受益匪浅
无论身处教学一线,还是作为管理干部,李德新始终密切关注教学领域动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精神。李德新常与老师进行思想交流,了解探讨教师们对教育教学的各种想法与期待。李德新表示,专题学习与研讨,让大家更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给自己带来的收获便是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精心从教的理念与决心得到了强化。作为教师,投身教育教学的信念更坚定了,培养人才的决心更强烈了,追求高效教学的目标更明晰了。
面对教师的思政教育与课程思政的深化学习要求,他不仅停留在一次两次简单的参会与阅读,而是落实到日常工作的思考和记录当中,他表示:“每当我有教学方面的灵感迸发或是在阅读《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时看到了关键的语句,我便会记录到专有的文档中。”当提到李德新在书中印象最深刻的章节时,他表示是第二讲的“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研读过后,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李德新表示,我校高度重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他也将继续在自身岗位上深入理解、亲身践行“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毕业事业的追寻。
李德新在课堂上
对于如何将“立德树人”落实到课堂中,李德新表示,他在数学知识的讲授过程中,除了对数学原理的教学,他常将数学原理比喻成哲理与世界观,“比如‘零点定理’用来比喻承受的压力会转化为成绩,让晦涩的理论回归到生活里,能让同学们更好理解。”李德新还用一道数学题来展现,“我会通过数学解题来引导学生有理、有据、有序、有节的思考与处事方式。”李德新解释,无论是抽象的数学定理证明还是小题中具体的解题步骤,他都以严谨的态度面对,在与学生课后思想交流过程中,他十分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要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投身教学,作育人材
李德新认为教师应多上课,上好课,这也是他一直以来所坚持的。他认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本科生上课是身为教师的应有之义。“现在我一周上六节课,没课的时候我会通过学习得到新的理念与体会,并将其落地于课堂之中。”李德新如是说道,他认为课堂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最前线,只有在课堂上才能实施、检验更高的教育理想和目标。因此,在面对现在较为流行的线上答疑时,李德新便有自己不同的见解:“用语音和消息可以解决数学问题,但这个方式很难做到互动平等,师生间数学思维之间的交锋也没有了。”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是李德新一直所坚持的事,他能注意到不同群体学生的学习要求,尊重每位学生的差异与个性,他亦认为做好教学研究,将思考与行动落到实处,才有可能去考虑达成更高目标。
课后耐心指导学生
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竞赛留影
对于创新综合性评价体系,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和评价指挥棒,李德新在学习后认为:“要加强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增值评价,而不单单是用可量化的分数来衡量学生的成长与能力。”过程性评价即依据在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及参与水平进行附加评价,为此,李德新十分注重学生在整学年中的表现,他坦言:“学生发言的逻辑合理性、自然程度,都能够成为过程性评价的一部分。”李德新还表示,课堂考核的加强也是落实好过程性评价的措施之一,2020级网络空间安全的黄炜刚对此便受益颇多:“课堂发言时,同学们都会注重回答的条理性,李老师也常督促我们在生活中也要锻炼好自身的逻辑能力。”而增值评价即是考虑学生在教学前后两个时间段内的成长值,但在现实当中,将这两种不可量化的评价方式合理地计算到最终成果之中并不容易,对此李德新表示不会停止完善和探索的脚步。
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特点,作为教师,应该好好教书、培养人才。李德新表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教师应有责任意识,主动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敬畏讲台、珍惜讲台、热爱讲台,认认真真讲好每一堂课,坚持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在青年成长的“拔节孕穗期”种下***的种子,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