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品德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和榜样,也是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力量。培养好学生,让其成为有德之才,是对学生个人、家庭乃至国家和社会的负责。”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后,陈灿如是说。
陈灿,林学院生态学讲师、硕士生导师,曾获校优秀教师、校教学名师等荣誉,2012年和2018年分别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美国和加拿大访学各1年,近5年授课9门,年均指导6名本科毕业生;获得国际认证的ISW和FDW教学技能证书和学堂在线认证慕课教师。
潜心教学,改进方法
“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一定要热爱教学、热爱学生,其次才是扎实的专业技能,深厚的科研背景和学术功底等。”陈灿认为,为本科生上课是一名大学教师应尽力做好的本职工作“我的工作主要在于讲台,在于言传身教。因此,教学才是教师的首要重任。”他积极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工作,目前,承担2门本科生专业课——“生态学研究方法”“城市绿化”,以及一门研究生课——“地理学研究方法”的教学工作。
陈灿讲课现场
在别人眼中,教师是一份辛苦操劳的工作,但在陈灿心中,这却是他青年时期经过深思熟虑,确定的一生理想。他表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国家竞争本质上是人才之争。人才的培养、积累和管理等都不能离开教育,因此,教育是融入到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血液中源动力,人才培养必须要有一定的广度、深度,以及可持续性。”
初为人师,他认为教学应“多多益善”,急切地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向同学们倾囊相授,但学生学习效果却总是不好,抓不住重点。此后,他意识到这种典型的“填鸭式教育”,无法适应新时期学生学习需求。课余时间,他马不停蹄地参加每一次的党支部学习积极与其他老师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学习体会,了解存在不足和学习方向,积极参与随堂听课和学校教发中心举办的各类培训和讲座,与时俱进,多听多问,学以致用。他表示,教师应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多向优秀教师学习掌握好过硬的知识本领,多倾听、感受学生心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陈灿积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过程中,他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不但在课前精心准备,还进行课后的反馈,在学习中教学,在反馈中成长。此前,他向同学们征集教学反馈,部分学生反馈说理论知识太多,实践应用部分偏少,课堂感到枯燥乏味。陈灿把学生的话听进心里了,之后上课就注意案例的增加和丰富,并适时进行针对性课堂练习。陈灿现在十分注重“引导式教学”,主张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再结合老师课上教学。师生共同合作,尽可能解决学生的大部分知识漏洞。“教学的过程,是教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与学生课堂心灵的互动不仅对学生有益,对老师也受益。”陈灿表示。
牢记使命,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教师的使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职责,育人的根本是立德。陈灿表示,“作为教师,我们要牢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历史使命和教书育人方向和宗旨。”课堂教育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价值引领的过程,教师除了进行知识传播和技能的教授外,更要注重思想教育,注重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升华。
“充分利用好讲台这一育人阵地,将课堂思政融入教学过程,是大学教育画龙点睛之笔。”教学是科研的动力,科研是教学的源泉。他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结合自己承担的《生态学研究方法》专业核心课程,承担了这门课程的校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将课程思政的元素、内涵、精华通过教学设计融入到每一堂课堂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心得,认真总结教学经验,撰写了“生物多样性调查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启发”等思政课程教学案例。
陈灿开展野外调查
“德行兼备者,方成大业。”陈灿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努力向“四有好老师”、学生的“四个引路人”看齐,注重学生在学习知识,创新思维的同时,也能锤炼品格、培养家国情怀。回顾几近二十载教学生涯,陈灿表示:“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在教育过程中也应该有品德方面的要求,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学会感恩奉献、报效祖国和社会,怀着正能量前行。”
陈灿之前当过几届班主任,其中06生态学专业的班长李琴锋于今年疫情期间,回母校捐50套防护服,蔡德欣、林志利、邱锦斌也第一时间回校捐了一万个口罩,在这次系办装修过程中三位同学也是积极捐助,表达对母校的深厚感情。陈灿惊讶地表示,“没想到毕业十几年了,对母校还能怀有这份感恩之心。”“今天你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你为荣。”这句朴素的箴言在他教过的学生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农业、林业都是国家的基础产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陈灿一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教育工作要做到“四个相统一”。“培养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农林类人才是我所在专业的主要任务,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人才的培养不可分割。”陈灿表示,在人才培养上,他将坚持育人与育才相统一,化思政理论实践为教学体,融知识技能情感为课堂身,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服务三农产业和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尽己所能、倾己之力、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