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庆昌教授,乐鱼(中国)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优秀人才百人计划“文化名家”、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省优秀教师、省教学名师,福建高校智库区域特色发展研究院院长。主持(合作主持)国家软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省“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重大招标项目和省社科重大项目、省软科学重大项目等省级及以上项目90多项。
“今年是我国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近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时代新的阶段,国家的发展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问题,而人才的培养取决于我们的教育。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新的发展目标,我们对人才培养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又面临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深刻转型变化的国内发展环境,我们就要重新审视、反思我们的教育问题,审视、反思我们的教育评价问题。中央出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对切实解决教育功利化、短视化,引导教师潜心育人具有重大意义。校党委十分重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用了半年的时间组织学习讨论,统一思想,边学边改,这对学校来说是关系今后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大事。”谈及学校开展的为期一学期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学习研讨,以及近期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的《总体方案》专题学习,郑庆昌教授给予了高度评价。
德才并育,以德为先
正值全国上下开展“十四五”规划之际,郑庆昌每天奔忙在为省里和市县区政府做决策规划的各项工作中,忙碌之余他花了时间进行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学习。他认为,教育的评价和人才的评价是很复杂的,在总的价值导向、育人前提下,我们要树立一个全面的、历史的、辩证的评价导向,这次的教育评价改革文件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从问题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更加全面、历史和辩证:“人才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不能用一些单一片面的指标来衡量,一刀切的办法是不可取的。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教育的目的最根本的是什么,这点需要取得共识和清醒的认识,虽然我们讲德才兼备,但一直以来,评价导向更倾向于‘才’,对‘德’一直有所忽视,这次中央的文件强调要重视立德树人,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纠偏,文件中对教育的目的很明确地提出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一再重申这一点,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处理中外关系方面,强调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导向。”郑庆昌如是说:“这次学校新修订的教师系列职务任职条件规定,强调了教学的重要性,强**师要回归教书育人,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导向。”
郑庆昌授课现场
郑庆昌作为省区域特色发展研究院院长带队的规划研究编制组与莆田市人大联合开展秀屿区“十四五”规划编制调研
谈到如何立德树人,郑庆昌结合自己几十年的从教生涯,表达了他对此的理解:“对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回归到培养一个人,然后才是某一方面的知识技术型人才,要考虑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和根本要求,考虑到作为人的成长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包括了许多方面,‘德’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担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的时候,我曾提出‘立德固本、成人成己’的理念,如今我们整个团队的理念是‘智谋善行,成人成己’,都是为了达到成人成己的目的,在自己得到成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为社会发展服务,回报社会,这里的成人成己就是强调要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
郑庆昌认为立德树人很重要的另一个方面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今天的高校来说,培养的人怎么比较全面、辩证、发展地看待中国与外国的关系,这是关系到我们能否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很重要的方面,中国经过这么多年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因为意识形态、历史、文化和国情不同,决定了我们不能完全用西方的标准来衡量我国教育,尤其是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我们有许多自身特色的东西,如果简单地照搬西方的评价标准,对国家来说是非常危险的。我国教育虽然还存在差距和问题,但照搬别国经验是解决不了的。我们应该立足中国实际,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吸收世界各国有益的办学经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我们培养的人,他站在什么立场看问题,他认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很重要,全盘照搬、美化外国的一切是不可取的,要树牢‘四个自信’,坚定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自信。”
客观严谨,以身作则
在谈到如何在教育中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时,郑庆昌强调了老师引导的重要性。他认为老师不仅需要用心地教授知识,还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理念引导教育好学生。1994年,创办经济法与经纪专业(我校法学专业的前身),作为新的人文专业,他在思考如何办出特色时提出了“三个三”的理念,即三学:学学习、学做事、学做人;三自:自立、自信、自强;三小: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将小事做大。这一理念就包括了德才兼备的要求,也包括了对人才成长规律的把握。“我们培养学生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是学会为人处世,保持自立、自信、自强的精神面貌。20来年过去了,实践证明对学生的成长帮助非常大,学生有这么一个理念,他在学习过程中就能认真做事、做人。要自立,这是做人的态度;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这是做事的态度。经济法与经纪专业前几届的学生走向社会后,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很强,团队的精神很好,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感情也很深厚,这是同时入学的其他专业学生所没有的。所以人才培养的导向十分重要。”
郑庆昌的学生,现任我校软科学研究所所长张丽萍对此受益颇多:“郑老师‘三学三自’的理念影响了我们一辈子,我们也经常和学生说,学习不仅是学习知识,还要学做人和做事,我们不管是自己做事还是团队做事,始终坚持了郑老师‘把小事做好’的精神,同时我们也很注重课堂以外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告诉学生做人的道理,引导学生根据国家最新的评价体系、学校落实部署的政策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老师的理念确实是能够影响学生一辈子的。”
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和做事态度也是郑庆昌十分看重的。“高校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倾向,脚踏实地、怀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做教学科研。培养学生,作为老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在做研究、做课题的时候要怀着社会责任感,尽努力做得最好。以我自身为例,在为政府做决策规划的时候,大的设计、思路和重要环节都要亲自研究指导,最后的成稿也是自己严格把关,一旦在过程中出现数据错误和观点表述等不够严谨的问题,我们立即反思、整改,严格要求,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是一种很好的带动,通过不断地沉淀积累,在团队中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学生在这样严格要求的氛围中参与科研,自然形成客观严谨的态度,最终我们产出的成果才能为社会所认可。”
郑庆昌为厦门市党员干部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集中学习专题辅导报告,题为《闽西南协同发展》
知行合一,以身作则,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郑庆昌如是恪守着自己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的原则。他认为人才培养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样才能够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而且培养了健康的思维方式。“学生的实习和实践如果不够深入,调研不够充分,产出的成果就无法客观揭示规律性和趋势性的问题。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理论和实践的变化都很快,更需要让学生大量地接触实际。以我们管理类学科举例,要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服务,如果不投身于国家改革开放实践中,不在这一过程中与社会、党委政府多接触,如何写出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情怀的决策规划?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也是分不开的。现在强调产教融合,作为公共管理学科,不仅要与企业部门联系,还要与决策部门融合,我们请决策部门的负责人进校给学生做讲座,总结了实习过程中许多研究生犯的低级错误,这些生动的案例让我们的学生听了以后都深受启发。”“不仅是学生的观念要改革,作为老师也一样要改变观念,论文要写在大地上,为我们的科技创新,为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我们的研究要与实际紧密结合,这才能真正克服‘唯论文’导向,在‘唯论文’这一点上,不是说不要论文,而是要关注论文的内容,鼓励高质量的论文,不是拼论文的数量和什么刊物,要把理论的研究与为社会的贡献、为人才培养的贡献更好地结合起来。”